美国、中国和欧洲是影响国际格局调整的三大战略性力量,研究三者的互动及其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本书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研究起点,认为这场危机加速了世界变局,对跨大西洋同盟的调整与中美欧关系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通过考察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跨大西洋同盟的复杂调整,重视美欧关系调整中的 中国变量 ,构建一个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分析框架,以期展现近十几年来跨大西洋同盟调整与中美欧三边互动的全新图景。
本书是北大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丛书的第二本,主要聚焦于国家安全研究与学科建设相关议题。首先,本书通过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学理发展脉络,尝试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和理论体系,提出了以风险反向界定的综合安全论,以及国家安全系统理论等。其次,由于国际环境的变迁、地缘政治的差异,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观念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在研究议题、研究范式、学科规划和课程设置上独具特色,本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印度、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和非洲等12个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探讨和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论、议题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学科体系、课
本书选择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悠久并且在现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鲜有的经典概念,包括 阴阳 太极 和而不同 和合共生 势 仁 等,试图在国际政治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人世界观的核心概念。本书集合了多位国内著名国际关系、政治学、哲学的专家学者,包括苏长和、潘忠岐、陈玉聃、白彤东等,对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进行 创造性转化 和 创新性发展 ,以期为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政治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不足,从而为创建国际关系理论的 中国学派 做铺垫。
本书稿梳理了甲午战争至 九一八 事变期间日本政界、军界、知识界、民众的对华认识,重点考察了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对策,探究该种认识对于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影响,阐释日本对华观与侵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近代日本对华观的流派、特点、规律等。本书稿认为近代日本套用西方原生型及日本型 民族国家 范式作为评价中国的标尺,而不能正确把握中国人民为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的本质及其进步意义,是导致其在看似正确的对华观基础上而错误地采取一系列侵华行动并*终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认识根源与思想鸦片。 本书分为五章,*章在追溯甲午战争前即洋务运动时期日本对华观的基础上,探析日本对于中国民族危机的认识
本书并非一般的回忆录,而是 40 多位老外交人外交生涯中最难忘、精彩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 : 外交场合怎样斗智斗勇,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为啥逼着美国总统写道歉,为何对外工作如同“扳道岔”, “铁杆朋友”是怎样练成的,缘何一条“黑道”走到底,“文装解放军”到底怎样不辱使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内容翔实,情节生动,文字流畅,富有可读性和传承教育意义,为宣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这些珍贵的外交回忆对存史、资政、育人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艰辛进程及宝贵经验,尤其会使青年一代受益匪浅。
中印关系跌宕起伏,历经曲折。在就解决两国边界纠纷同发展其他领域双边关系达成 脱钩 共识并建立有效边境实控线(LAC)地区管控机制后,中印关系稳步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成为巩固和推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本书在关照到国际体系结构性调整以及中印双方身份定位和利益诉求中的现实主义思维惯性及效用下,着力从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国际合作观念及理论适用切入考察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建构的观念基础与应然逻辑,阐释其理论合理性、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行性、实践风险及规避。本书除重点分析构建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在双边、地区和次地区层而的实践路径、预期效用、风险挑战外,还从路径依赖角度探讨了构建中印发展伙伴关系的策略选择。
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奠基者,也是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权威的学者之一。本书是他在牛津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完成的学术专著,费正清与之前欧美的汉学家不同,他探索的是结合新发现的清朝档案资料来研究清朝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和外交关系。全书共24章。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和对西方世界的不了解为出发点,分析了朝贡制度和广东公行贸易。他认为朝贡制度是外贸管理和外交关系的工具,也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反映;广东公行制度妨碍了中西方贸易。以此分析为背景,他在余下的四大部分里详细地探讨了在鸦片战争后的12年里通商口岸条约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相应而起的上海外国税务司制度的形成过程。
2003年7月,吴建民卸任中国驻法大使,就任外交学院院长,在钱其琛副总理和外交部的领导及外交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外交学院开设了"外交案例"课程。本书即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集中了19个案例,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类是反映外交家的大智大勇;第二类是1991年到2003年中国外交的一些大事;第三类是危机处理,特别是"9·11事件"和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19个案例内容充实,富有教益。《外交案例》的体例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背景、中国外交面临的选择、具体操作过程、启示。前三部分尽可能把主要情况介绍清楚,"启示"部分大体上是作者的一些体会和看法。钱其琛同志为本书撰写序言,指出:"吴建民同志这本《外交案例》用作教材我认为是一件好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 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再到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70年来,中俄(苏)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风雨历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历久弥坚。为了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在中国外交部欧亚司和俄罗斯驻华使馆的大力支持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老朋友理事会编撰《世代友好》文集(中、俄文版),为中俄关系发展添薪加柴。该文集的主题是,传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珍贵理念,巩固新时代中俄 背靠背 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应邀参与《世代友
......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作者先后访问了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30多次陪同国家领导人或部门负责同志到过许多国家访问、考察,作者也多次带领代表团参加学术研讨和公共外交活动。各种涉外活动,都有不少见闻和感悟,形成了大量文稿和历史资料。《诗经》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此次以 借石攻玉 为书名,主要结集作者带团参加部分涉外学术研讨、考察、会议活动写下的文章、讲话、报告,从一个侧面记述作者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涉外活动的足迹和思考。
中印关系跌宕起伏,历经曲折。在就解决两国边界纠纷同发展其他领域双边关系达成“脱钩”共识并建立有效边境实控线(LAC)地区管控机制后,中印关系稳步发展,构建 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成为巩固和推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本书在关照到 体系结构性调整以及中印双方身份定位和利益诉求中的现实主义思维惯性及效用下,着力从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 合作观念及理论适用切入考察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建构的观念基础与应然逻辑,阐释其理论合理性、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行性、实践风险及规避。本书除重点分析构建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在双边、地区和次地区层而的实践路径、预期效用、风险挑战外,还从路径依赖角度探讨了构建中印发展伙伴关系的策略选择。
北约自20世纪40年代末创建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作为当今世界*的区域安全组织,北约一直在国际安全秩序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建立伊始,北约就一直是欧美各国谋求政治与军事优势的冷战平台。冷战后的北约实际上正在着力于打造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规则,正在有意无意地改变国际安全走向。因此,对于冷战后的北约及其未来走向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北约自身,实际上也关系到未来欧洲安全秩序建构乃至国际关系全局。《北约志》正是在充分总结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北约各种联盟理论、防御战略、组织机制、力量构成、军事实践等基础之上,通过种种外在现象的研究,深入发掘并总结北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通过对北约全程式的历史解读,揭示北约在当前欧洲安全建构乃至国际关系格局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发现并探究北约遇到的各种难题,在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的起源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书作者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本书是美国国际关系学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囊括其中。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来,连续修订出版了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本书第五版的版译本,2013年译者全面修订了2003年的译本,10月隆重推出第五版的第二版译本。本书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关系,总结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对百年来苏联/俄罗斯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深刻反思了其中东政策的得与失,揭秘其中东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探讨了这些政策背后的指导思想。书中有不少作者个人的见闻和感想,特别是对一些关键人物的访谈,颇具学术性、资料性、可读性。相信本书有助于中文读者深入了解俄罗斯中东政策的的历史脉络、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系列出版物。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主编皆为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每年出版1-2辑,已经在我社出版到29辑,本辑为第30辑,专题为: 全球卫生与国际关系 。传染病控制及其背后的全球卫生治理主要涉及 低级政治 领域,各国在这一议题上的合作空间较为广阔,国际法在这一领域也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流行说明了两个问题,,全球化带来的高频次人口流动加剧了病毒的传播速率,使得今天全球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及其应对方式都已然与过去截然不同;第二,尽管2005年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对原有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作出了重大的改变,但是COVID-19的肆虐仍然暴露了现有体系存在的重大缺陷。然而,当前我们并未看到各国之间的通力合作,
本书试图从发展中 的视角来看待 化和 发展过程的波折起伏。 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概念。 化能让 间联系 紧密,也能让 间的矛盾 突出。 化并没有让世界变平,也没有让 发展趋同,而是推动了多样化发展模式。 化的历史上没有固定的赢家和输家,追赶和被赶超都是 发展的常态。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的研究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