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是一部垄断史。冷战期间,石油是一个重要的战场。本书通过追溯冷战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轨迹,阐释不同时期世界石油工业的垄断状况与冷战国际关系演变之间的宏观规律关系,同时又着力从微观角度分析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国家,主要是美国,其他包括苏联、西欧、中东产油国等的石油外交政策对对冷战形势所产生的影响,探寻一国的石油能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试图将宏、微观两方面的研究在国家石油外交层面结合起来,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美国的石油冷战史。
中东欧国家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回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中东欧国家大多支持中方提出的倡议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另一方面,对倡议具体内容缺乏了解,期待中方能够做出更具体的布局规划并令中东欧国家受益。欧盟机构的反应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对中方倡议会推动欧洲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和贸易合作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另一方面,欧盟又担忧中方倡议可能将其 分而治之 ,干扰欧盟规则的实施,因此,积极利用规则加以限制。 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中东欧国家和欧盟机构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回应,欧洲精英对 一带一路 倡议看法问卷调查, 一带一路 在欧洲布局和建设的风险评估,针对 一带一路 倡议在欧洲建设的政策建议。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科学与政治互动》一书的研究问题是,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际科学评估与国际气候谈判之间如何互动以及什么因素影响互动的模式?更进一步而言,这种科学与政治的互动对全球气候治理有何影响?本文的切入点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它是国际气候治理中单一、高科学合法性来源。IPCC 作为国际科学机构在国际气候政治中具有行为体属性,是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构成了当今国际气候治理中两大平行框架,分别负责气候变化的国际评估与谈判。本书认为评估与谈判两者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国际气候评估不仅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了国际气候治理的进程,其所形成的气候治理的规范力也能有效动员气候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社会。另一方面,国际气候谈判也对评估的内容提出相应
本书在全面分析印度洋地缘战略价值的基础上,研判印度“印度洋战略”的历史渊源、现状特点、发展趋势,梳理了印度“印度洋战略”提出的背景和过程,研究分析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快速发展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研判了印度“印度洋战略”的构想、举措与演进;归纳总结了其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在分析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评估了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对印度自身、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域外大国的影响。本书亦探讨了主要世界大国在印度洋的利益诉求及主要举措。与中国在印度洋日渐增长的利益相比,中国的研究及相关投入已经相对滞后,因此本书也提出了许多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安全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与战略转型。一方面,国际安全制度进行着改制或重构: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一直呼声高但成效不明显;一些重要的地区性肩负安全义务的国际组织,如北约、欧盟、东盟、非盟、阿盟等或寻求转型或加强联盟建设以增强应对复杂安全形势;非国家行为体力量的壮大增加了国际安全体系中的变革。另一方面,国际安全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本书力求对当前国际安全体系中发生的上述变化做出全面解读和分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