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塞缪尔 亨廷顿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 文明的冲突 。 本书所持观点及其论述颇有争议,但作为一部具有深刻预见性和洞察力的经典著作,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研究和剖析,将会持续带给读者深入思考和启迪。
迈克尔 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 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完全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的政
原名《豪斯霍弗将军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出版于1942年,直到今天,此书仍然是美国陆军学院的基础教材之一,却一直未引起我国学界的注意,很可能由原书名误导,因而中文版书名定为《地缘政治学的世界》。 除导言和总结之外,全书主体内容包含六章,每章结构一致:前半部分为作者多尔帕伦的评述,后半部分为其评述所依据的经典文选。*、二章论及 何谓地缘政治学 、 地缘政治学的 理论 ,第三到六章分别讨论地缘政治学与世界政治、经济政策、人口政策以及战争的关系。至此,地缘政治学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
E.H.卡尔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本书是卡尔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本书是国际关系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这部著作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者及学生的常读书。
本书是北大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丛书的第二本,主要聚焦于国家安全研究与学科建设相关议题。首先,本书通过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学理发展脉络,尝试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和理论体系,提出了以风险反向界定的综合安全论,以及国家安全系统理论等。其次,由于国际环境的变迁、地缘政治的差异,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观念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在研究议题、研究范式、学科规划和课程设置上独具特色,本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印度、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和非洲等12个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探讨和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论、议题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学科体系、课
经济制裁是当今世界上常用的非战争制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反恐、核扩散、军事冲突以及其他外交危机问题。但是,经济制裁也引发了关于其有效性、人道主义影响、合法性、道德问题的争论。本书作为美国权威智库彼得 乔治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对20世纪的大量经济制裁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影响制裁政策的因素进行考察,致力于寻找出,在哪些情况下使用经济制裁*有可能推动和促进某国实现其对外政策的目标,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南。本书自1985年首度问世以来,已经有三个版本,得到广泛引用,被誉为 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学界探讨经济制裁问题的*权威资料 。
本书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智慧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知识生产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资源不会自动生成社会科学理论,中华文化作为智识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于同现代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升华,终产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成为人类共同知识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的挖掘,对原有概念进行再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华文化蕴涵、关涉国际关系的叙事结构进行剖析,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社会规范做理论上的凝练。
本书讨论了从古代到20世纪国际政治概念的变革。除了一些在该领域耳熟能详的主题,如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对自然法的一般解释,本书还探讨了一些虽不太为人熟知,但却影响了国际政治思想发展的概念,如文明之间的区别、民族文化与野蛮社会,以及一些关于种族差异与帝国主义的理论。本书所探讨的核心国际政治思想家包括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康德、马克思和摩根索,同时还包括一些较少受到研究的学者,例如希罗多德、波普 因诺森特四世、赫德、康斯坦特、齐默恩。 本书的写作风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是每一个有兴趣了解国际政治的人的理想入门读物。
中亚是我国西部重要邻区,是欧亚板块的内陆腹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也将是构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关键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中亚民族国家和政治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封闭的地缘环境保留下了古老的游牧传统,而处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位置又使中亚不断受到外来强权中心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波斯、匈奴、突厥、阿拉伯、蒙古、俄罗斯等,异族的征服和统治一次次中断了中亚文明的正常发展进程,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成为中亚历史发展的常态。这种特殊地缘环境前提下的社会历史在造就中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塑造了中亚地缘政治的多元性特征。苏联的解体使中亚各国实现了独立,中亚地缘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25年的独立建国历史中,地区力量的成长与域外强权的渗透交织发挥作用。中亚地区政
长期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地区一体化的典范,欧盟在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等区域和全球治理领域,凭借其设计国际规则、建构规范认同的能力成功地影响了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本书首先从权力的概念出发,认为欧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大国 强国 ,它不再适用于权力政治的逻辑。进而,对欧美、欧俄关系和欧洲治理、全球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世界政治的多重维度,得出一种较为中立和谨慎的结论:欧洲规范性力量并非没有出路,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环境压力,欧洲的规范性工具和治理经验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 软权力 。
本书是以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本书在对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及苏联国家安全战略历史演变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俄罗斯独立以来的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2000 2008年)、梅德韦杰夫时期和普京第三任期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重点集中于国家安全战略在俄罗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上。
本书是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20 2021年度的部分学术成果结集,为 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丛书 的第二种,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原创成果(学术论文精选)和附录( 学术会议精华综述 及 学术讲座精彩回顾 )两个部分。 当前欧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等治理危机,根源何在?这已经成为东西方社会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本书聚焦西方欧美国家政党政治与民主危机这一重大主题,选录了九篇原创学术论文,探讨了政党政治对西方各国国家治理与民主发展的影响,包括实证研究了西方国家中选民与政党关系出现的新现象、新的科技手段对选举结果的影响等(其中一篇论文比较分析了东西方不同国家体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不同表现),分析了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政党政治体制的新变化、新模式,试图多角度宽视野地深入透视当前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传统安全问题、新型安全问题等,以及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次区域的安全问题,为专题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 一带一路 建设研究重大专项课题的国别研究报告系列成果,集中汇聚 一带一路 沿线支点和重点国家埃及及中埃关系全面系统研究的综合性著作。编 基本国情研究 ,包括埃及的综合国力、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国情的具体阐述;第二编 重大专题研究 ,系对埃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埃及2030愿景)、重要城市及影响力、营商环境以及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要专题的着力考察;第三编 中埃关系研究 ,主要就中埃双边关系的历史与前瞻、埃及的中国观及对 一带一路 的认知、以及 一带一路 共建下两国在投资经贸、农业和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展开纵深研究。 地处亚非两洲结合部的埃及是文明源远流长、规模与国力前居的非洲与中东大国,又是与个新中国建交的非洲与阿
本书系统阐述了在21世纪全球政治的视角下,国际秩序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全球化新格局下,各国如何应对价值的冲突,以及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道德和政治困境;考察了全球秩序的主要理论和政治哲学基础,以及涉及全球政治秩序的核心难题:民族主义和身份政治、人权和民主化、战争和暴力、经济全球化和生态挑战。全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宽泛的引论,来分析全球政治秩序 世界政治中治理模式和制度化进程发生了何种变化,*重要的挑战是什么,前方的道路又会如何?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未来方向和一些政策选项。 本书被西方学界誉为 十年来关于全球治理*好的书之一 全球治理百科全书 ,并获得2009年国际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SA)*图书奖。
南海诸岛问题是涉及中国主权和有关国家战略博弈的重要问题,当代南海诸岛问题又是历史上南海诸岛问题的延续。在其历史演进中,英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本书选取1920 1941年英国南海诸岛政策为研究对象,把这一时期英国制定、推行和调适南海诸岛政策的历史脉络放到动态的、网状的国际关系中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进而考察处于国势衰退中的英国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如何因时调整自身在远东-西太平洋地区的角色定位和战略目标,以及英国的决策和行动所带来的影响。
本书构建了“地位困境、制度互动与重叠的区域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对1992年至2019年间湄公河地区区域国际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相关国家的角色作用进行了系统的事实梳理和案例分析,发现湄公河地区内中等国家之间、地区内外大国之间面临“一山不容二虎”式的地位困境,成立各自主导的区域国际制度、推动制度互动可以为相关国家提供平行或嵌套的地位供给,缓解各国的地位困境,并最终导致该地区形成了重叠的区域主义。本书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泰国、越南等湄公河国家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优化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行为。
本书主要是以冷战史和后冷战时代的亚洲的发展为研究重点,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对后冷战时代亚洲国际问题的渊源、发展和未来进行立体分析,以有利于中国外交决策。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严肃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