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前中顾委常委李一氓同志亲笔撰写的回忆录。作为中共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李一氓有着颇不平凡的经历。1925年由中学同学李硕勋(前总理李鹏的父亲)和何成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南昌起义后,他和周恩来一起介绍郭沫若参加中共。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他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地下保卫工作,是“伍豪事件”的亲历者。在中央苏区,他担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长,后随军长征到陕北。他曾给毛泽东当过短时期的秘书,又以毛泽东特使的身份去往成都,做四川军阀刘湘的统战工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受党的委派,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任新四军秘书长和党的东南分局秘书长,还特别奉命协调叶、项的关系,是了解皖南事变真相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外交战线工作,任中共中央联络部常务副部长、顾问等职。在新时期,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有个毛泽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 者 李捷著 出版时间 20210101 I S B N 9787010226491 定价 7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325 (千字) 页 数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 者 曾志著 出版时间 20200101 I S B N 9787220113819 定价 7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0 (千字) 页 数 516 读者范围 历史文学爱好者
左太北编著的《左权家书》主要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反映了左权同志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十几封家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还有左权的简传、领导人的题字照片、家人及后代的回忆纪念文章、左权陵墓及纪念建筑照片。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黄茅岭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后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1军团参谋长和代理军团长等职。
无
北岛说:“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句话洋溢着浓浓的历史情怀,而这情怀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中国人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来成就一生的价值,来流传后世。中国人不相信末日审判,中国人相信历史的审判。中国人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中国人相信有公正的历史。时间已然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站在槛内往门外看,竟然发现逝去的几千年的历史仍然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令人留恋。凝思中,渐渐地有一些人的身影突显出来,霸占了我的眼球,他们是商鞅、李斯、窦婴、韩侂冑、贾似道、夏言……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都是堂堂的宰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结局却殊途同归,无一避免地遭到了杀戮。他们都是非正常死亡的,他们血淋淋的死亡成了历史最坚实的注脚
中央特科是专为保卫共产党的组织安全很早设立的情报、保卫工作机构,对于保卫党的中央机关、获取情报、惩处叛徒、建立无线电通讯联络、巩固党的组织、推动武装斗争的发展等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穆欣著的《隐蔽战线统帅》主要记述我党隐蔽战线的创始人和创立、领导中央特科工作的很好贡献。
《蒋家门外的孩子》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的回忆录。作者回忆早年充满艰辛的成长岁月,追忆父亲和母亲深沉而炽烈的情感,记录充满波折的认祖归宗之路以及从政经历,披露与蒋家的恩怨纠葛及与同父异母兄弟的手足深情。许多内幕首次由当事人披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
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蕴,不同的形象。开埠以前的上海,是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没有什么显山露水的地方,诚如李平书所说,与直隶的静海,浙江的临海,广东的澄海,同一性质。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中国城市。因有租界的存在,其城市性质也有了复杂的内涵,可褒可贬,可爱可憎,横看成岭侧成峰。
书绝非迟暮的自辩,亦不作自首陈词。我并不打算以此为一生忏悔。确切地说,它是一番和解的尝试,并非与我身外的世界,而是与我自身和解。它不指望得到谅解,只在帮补理解。两年半,我曾任希特勒的女秘书。由此不难想见,我的生活至今风波不断。1947到1948年,记忆尚鲜亮,我落笔写过与阿道夫·希特勒唇齿相依的日子。那年代里,“咱们全体”眼望前方,同行者遭清洗遭驱逐——运动出乎意料地成功。当年执笔理当不苟言笑,主调也罢,小插曲也罢,我都要牢牢握住,以免有一天,那些将来或许还有点用处的细节,会纷纷随风飘散或泯灭于遗忘的墓堆。书中的讲述者,时而是少女容格,时而是老妪容格。少女容格,把对纳粹政权所谓内幕愈发浓烈的好奇心改写为回忆札记出版,企图借此为自己辩护,少女容格仿佛已经死了。老妪容格却再不想扮演道德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