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作为天空的统治者,一直是争夺战场空中优势的利器。它在空中优雅而潇洒的姿态更令广大军迷心驰神往。本书邀请了该领域权威专家通过专业视角为读者解码战斗机,首先从战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入手;然后解析了现役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包括其性能、参数、内部结构;*后介绍了战斗机的基本战术运用、相关故事与战例等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部分精美图片是由专业软件建模团队负责呈现,让读者详细了解战斗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不同角度欣赏战斗机的独特魅力。
《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发现处处豁然开朗、字字明明白白。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 全书通俗流畅,精彩纷呈;背水一战、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更是讲解得令人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战场上空,看交战双方兵马调动,浴血奋战,在震天的厮杀声中演绎着兵法的深邃思想。 翻开本书,直窥《孙子兵法》堂奥,既简单、又深邃、既朴实、又玄妙;开启一场通往智慧的非凡阅读体验。
驱逐舰作为海军的重要舰型之一,是海上防空、反潜、反舰和对地打击的中坚力量,是各类远洋作战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着“海上多面手”的美誉。本书将围绕各国驱逐舰发展和使用情况等进行深度解码,力求以全新的角度、精美的图表、详实的数据和透彻的分析为核心,向读者揭示*专业、*全面、*直观的驱逐舰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部分精美图片由专业图片建模团队负责呈现,让读者详细了解驱逐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领略驱逐舰不一样的魅力。
本书梳理了美国军事体制发展的全过程,回顾了美国自殖民时期至今的军事体制的内容、特点、产生的背景及其对美国军事发展的影响。系统总结了美国军事体制演变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读者把握美国军事制度的特征,对美国军事制度的历史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优秀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这是一部学习、研读《孙子兵法》的优秀作品。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 海因里希斯(Waldo Heinrichs)和马克 加利基奥(Marc 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里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 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与过去的帝国史研究往往集中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领域不同,何伟亚受到福柯的启发,另辟蹊径,重点探究英国的印度军事资料,尤其是英属印度陆军军事情报部门在1880年至1940年间制作的路线书和军事报告。这些由战略、地理、政治和民族等信息组成的情报,不仅仅形成了针对东方殖民地的帝国战略,而且也塑造了干涉的对象 亚洲本身。 作者通过情报重构了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基于信息系统以及军事知识的安全制度,探讨了这一安全制度与帝国维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由此展开分析了英国在全球,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的殖民扩张和侵略以及与俄国的 博弈 。
帕特里克·比尔特让是Vencore公司支持国家侦察办公室的高级首席系统工程师。在此之前,他是BAE系统情报集成局的高级任务工程师,是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基于活动的情报能力实施的主题专家。比尔特让博士在BAE系统公司中担任过多种角色,包括地理空间情报数据自动化“管道”处理的初始概念的开发、多源情报数据发现和关联,以及与图论相关联的对象关系。比尔特让还领导了一项预测研究,研究2050年对情报界的影响。 在加入情报界之前,比尔特让博士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工程师和研究生研究员。他的研究工作将机器学习与飞机设计能力相结合,同时优化远程轰炸机的战术和技术。他是高维多学科设计优化、统计可视化分析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贸易研究的专家。比尔特让获得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学土、硕士和博士学位。他获得了国防科学与工程
本书是对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由马明达教授点校的《纪效新书》18卷本的修订再版。《纪效新书》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撰写的一部兵书,它是我国古代军事学典籍中的名著, 是中国武术人群自古以来奉为经典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此次修订再版,首先,点校继续沿用18卷本。因为该本流传广,影响大。同时,考虑到武术爱好者需求,将14卷本有而18卷本无的“辛酉刀法”等内容,录于卷尾附录中以供读者参考。其次,在众多刊本中,选用清嘉庆虞山张海鹏氏《学津讨源》丛书本为点校底本。学津本出自周世选本,张氏翻刻时“重校一过”,与别本相比错衍脱漏较少,在清刊本中堪称佳刻。参校本选用西谛本;道光十年(1830)来鹿堂翻刻本;道光二十一年(1841)朱昌寿翻刻本。清代翻刻本多出自照旷阁张氏本和来鹿堂本,凡二本错漏处,它本多从之,所以
本书收录了《解放军报》围绕智能化战争刊发的70余篇文章,对当前战争形态的演变、智能化战争的制胜机理、“混合战争”、认知域作战、无人作战与反无人作战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有助于广大读者对智能化战争形成全维系统的认知。
本书共分10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概述了无入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多无人机编队控制、多无人机协同控制与决策、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与决策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第2章“多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主要建立了无人机的数学模型,阐述了几种典型的飞行控制方法,建立了编队相对运动学模型,研究了编队飞行的队形集结、队形保持、队形重构与编队自适应控制技术。 第3章“多无人机协同航迹规划”,主要研究了二维空间下的单机航迹规划、多无人机协同离线航迹规划和在线航迹规划,以及三维空间下的多无人机协同航迹规划。 第4章“多无人机协同搜索”,主要研究了基于滚动时域优化的动态目标协同搜索,以及基于粒子群优化的静止目标协同搜索。 第5章“同构多无人机协同察打”,主要研究了考虑威胁躲避的协同
本书利用类型丰富的史料,着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关注中国古代史不同领域的学者重新检视了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哲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展现了长时段历史中军事文化与文人文化的互动。一幅中国古代战争与社会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本书介绍了技术状态管理与监督的概念、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和地位作用,系统阐述了技术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记实、技术状态审核,以及军用软件技术状态管理与监督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要求。可作为研制生产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军事代表和与产品或武器装备采办、研制生产、使用维修的相关人员学习用书,以及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在本书中,作者对夏译《三注》的文字做了细致的释读和回译。在此基础上,向前通过与现存有关主要宋本进行详尽比较,发现《三注》是一部未见著录的古籍,且与现存各种宋代《孙子》注本歧异良多,表现为经文、注文位置不同,文字有异,有所缺漏和多出文字等。从而证明,西夏文《三注》属于《孙子》的一个未知版本,可以与竹简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相提并论而合称为 四大系统 。作者不仅*限度地恢复了《孙子》 三家注本 的原貌,而且对于弄清楚唐宋时代《孙子》及其注本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有重要助益。因此,本书是对《孙子》学的一项重要贡献,研究者不能不充分注意和加以利用。
数量和物质因素必然会对战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吗?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但斯蒂芬 比德尔质疑了这种说法,并在本书中系统考察了兵力部署是如何与物质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战争结果的。作者强调了运用现代军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兵力部署在现代战争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进入20世纪后,其帮助军队在致命武器下幸存的作用日益凸显。 比德尔指出,技术变革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取决于兵力如何部署,仅仅关注物质力量会有犯下重大错误的风险,对政策和学术研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作者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本书的观点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验,得出的结论则挑战了大多数固有理论,包括对军事革命的期待,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看法,以及军事史领域的正统解释。
东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 的巨大战场,从1941 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到1945 年苏军攻克柏林,在极寒的北极战场与白俄罗斯的密林与沼泽中,在广袤的乌克兰原野和高加索的崇山峻岭上,苏德双方在东线纵深达1600公里的战 浴血搏杀。 本书收录128幅战役地图,详尽展现了轴心国军队与苏军之间的此消彼长与战线变化。复杂的战役态势与力量调动,战场上的攻守变换,彼此的得当与失当,都通过精美的地图与文字得到诠释。从对宏观的战略态势的全局俯瞰到对基辅战役、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华沙起义等 战斗的细微刻画,本书囊括了苏德战场上的方方面面。 本书所采用的地图绘制准确,信息详尽且排版规整。图中符号易于理解。随图的释文则对战略态势以及战役行动进行了总结。
相互依存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相互依存论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国与国之间基于经济贸易往来和能源供求关系而使相互间产生了互相依赖的联系。相互依存论一般是指国与国之间由于经济原因而使得政治关系趋于和平,各国权衡利弊,考虑得失之后从大局出发,弱化或者避免政治军事冲突。该理论的系统阐述由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教授戴尔 科普兰(Dale C.Copeland)完成,本书即系统阐述相互依存理论与战争之间在过去两百多年历史上的关系,可谓国际关系研究和安全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引言*章 经济相互依存理论与战争第二章 定量分析与定性案例研究第三章 日俄战争和德国战争的霸权, 1890 1939第四章 珍珠港的前奏:日本的安全与北方的问题,1905-1940第五章 俄国问题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3-12月第六章 冷战的起源、演变与终
中国不想当美国的对手,但美国却已经把中国作为优选的战略对手之一。何以应对?研究其弱点无疑十分必要。老话说:打蛇打七寸。《这也是美军:美军的50个弱点》是作者畅销一时、蝉联世界军事图书榜首多年的处女作《这才是美军》的姊妹篇。本书另辟蹊径,从体制-机制、作战-训练、管理-装备、支援-文化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美国在军事上存在的50个弱点。23万字正文、5万余字注释、200余张配图,既有大量军史战例、一手资料、外国文献,也有当下的世界和独到的见解。延续作者标志性的“悦读文”文风、吸睛的标题、严谨的论证,涨知识、开眼界、促思考,让读者直呼“过瘾”:原来军事书还可以这么有趣!
选题是从《抗美援朝精神研究》杂志发表过的上百篇老兵文章中,精选出的20余篇。主要内容是全国各地志愿军老首长、老战士的回忆记述,他们的年龄大都在八十岁以上。其中,一些耄耋老兵,不顾年高体弱,亲自撰写在朝鲜战场的亲身经历。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从中看到他们当年在朝鲜战场出生入死、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些文章,每篇都是十分难得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将永载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屡获殊荣的历史学家詹姆斯 霍兰德重新构建了对举足轻重的诺曼底战役的理解和认知。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日后,盟军进行了激烈战斗。这场77天法国战役被视为西线的决定性战役。詹姆斯 霍兰德根据大量历史档案和目击者的证词,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使盟军在法国取得胜利的这场非凡战役。
本书聚焦于无人机作战,首先梳理分析了世界各国在无人机作战方面的现状与发展历程,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无人机作战,到今天无人机在作战领域占据至关重要地位的全过程,以“捕食者”(MQ-1)和“死神”(MQ-9)等著名无人机为例,描述了用于情报、监视和侦察(ISR)的无人机以及配备导弹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在重要作战行动中采用的作战样式和达到的作战效果;其次,本书变换视角,从无人机在特别分子手中所带来的危害切入,以反无人机为重点,讲述了针对无人机的防御作战;再次,以蜂群、人工智能在无人机作战中的应用,指出了当今无人机作战应用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对未来无人机作战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书适用于关注世界军事格局与武器装备发展,想了解更多无人机革命史的军事爱好者;适用于从事无人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