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抢先发售详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打击“基地”组织,并很终击毙本·拉登的,揭秘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运作模式。 “9·11”事件后,美国的情报机构、军方和执法部门迅速行动,制定了全面有效的反击战略,并将这些源自冷战时期遏制理论的创新性战略,综合运用到打击恐怖主义和击毙本·拉登的袭击行动中。 本书的两位作者均是美国《纽约时报》反恐领域的资历记者,他们搜集了大量美国反恐方面的相关资料,揭示了美国决策者和军方就制定上述战略所进行争论的细节,阐述了美国反恐在靠前、中东乃至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道路史的研究存在详今略古之憾,应予弥补。盖任何一个研究领域如果不能奠定上古时期的坚实基础,再多讨论都不免缺少立足点,且难以集中讨论主题,提炼研究方法,更无法对古今之变作出的判断与解释。
9月11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时间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 现面,我们安全了吗? 每个美国人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自从2001年9月11日以来,那场灾难性的事件惊动了所有的美国人,美国国家反恐委员会(也称911独立调查委员会)现已作出了围绕这次袭击事件所有事实的完整报告。 在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 ·基地组织与制造“911“袭击的组织 ·情报搜集、分析及处理方法 ·国际反恐政策 ·恐怖组织如何筹集资金 ·美国对外的安全防御 ·美国国内治安管理 ·商业航空及运输业的安全问题 ·对美国两位总统克林顿、布什的独家访谈 《纽约时报》发表的关于911事件的补充分析中提醒大家,要注意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恐怖袭击。本书记载的事件将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永远无法抹掉的
2001年“9 11”事件发生后,美国这个世界上强大国家的本土遭受了二战以来惨烈的重创。恐怖主义离公众不再罕见和遥远,日益成为21世纪威胁全人类安全的敌对力量。 本书汇集了世界上一些反恐专家的文章,他们终生都在研究恐怖主义的相关问题。这些专家深入细致地阐释了恐怖主义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从外交、情报、心理—政治工具、国际法、刑法、军事力量、外国援助和国土安全等诸多方面阐释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示了美国运用这些工具的成效和不足。 恐怖主义没有简单的答案,通往胜利之路漫长而艰苦、可怕而危险,但正如本书序言所说,“随着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运动的展开,美国正在进行至关重要的、前瞻性的战略再评估”,当前,恐怖主义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希望本书的引进出版,能为我国国内的反恐事业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是前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学者格·阿尔巴托夫所著的回忆录。该书的俄文版名称为《耽误了的痊愈(1953—1985年)—当代人的见证》,英文版名称为《制度苏联政治中一位知情者的一生》。中文版根据1991年俄文版翻译,再按1993年英文版校核和补充,并改用现名。 格·阿尔巴托夫在前苏联政治舞台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外政策领域。他长期为前苏联最高领导层担任顾问角色,服务过的领导人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以及俄罗斯时期的叶利钦,他还参与起草了苏共中
本书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重大恐怖案例进行精心筛选、分类及编辑,在着重研究传统恐怖活动特点规律的同时,对当代超级恐怖活动如核生化恐怖等进行剖析。在对不同恐怖案例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其共性与个性,旨在揭示各类恐怖活动的内在规律,如资金运作、活动特点、运作程序等。以期此书能为各国反恐斗争提供的参考与借鉴。
一部关于镖行兴起与衰落,镖师的行事与人格的学术性著作。序文中赞到此书不但空前,而且可能绝后。因为旧的行当事物,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湮没无闻,或是化为传说。读罢此书,更令人产生这种感慨。
本书是我军多年生物武器医学防护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外生物恐怖应对策略和新技术的荟萃。全书共八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生物恐怖袭击的历史与现状,生物恐怖袭击的应对原则和策略,医学处置程序与要点,生物恐怖病原体的检验与鉴定,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护,生物恐怖引发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对可能用于生物恐怖的各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和生物毒素所致疾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诊断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等做了重点而翔实的介绍。附录部分介绍了突发生物事件污染区域测算、污染消除评价方法并提供了相关的法规和实验室规则。内容全面,观点新颖,可操作性强。适于各级卫生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学习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做出部署,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改革和社会体制创新。2011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总结和推广社会管理经验。 ??《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分上中下三册,是我国套系统梳理和反映各地各部门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的案例集,由国家行政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精神,从城乡社区治理模式、社会管理格局、人口管理、社会互助与社会关爱、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维权”与“维稳”、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社会秩序的民生基础、社会管理效率等16个方面,重点总结社会管理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做法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