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完整记述了美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黑暗面。 好莱坞知名导演奥利弗 斯通与历史学家彼得 库茨尼克携手,全面整理、分析了美国从威尔逊到特朗普这18任总统任内对外军事干涉的历史,展示了美国自踏上帝国与征服之路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从血腥镇压菲律宾独立斗争开始,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到持续多年的反恐战争,美国以保卫国家安全、消除潜在威胁、传播民主与自由等借口,在拉美、亚洲和中东等地区反复卷入冲突。 借助解密档案、新闻报导、学界研究等各种资料,本书精心记录了帝国缔造过程中的种种残酷画面,充分展现了在20世纪里,美国如何在资本家和野心家的裹挟下做出种种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为何能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本书是介绍国外各类飞机的军事科普图书,书中全面收录了19世纪中叶以来海外各国设计并制造的700余款飞机,涵盖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加油机、预警机、运输机、无人机、民航客机、公务机等类型,完整呈现了近现代飞机发展的全新面貌。每款飞机都配有精美的写真图,帮助读者了解飞机构造。为了增强图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介绍了多家生产飞机的知名企业,作为延伸阅读。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分析讲解透彻,图片精美丰富,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和收藏,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美国是如何打破孤立主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历史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进行的,美国人民面对历史转折关口,又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本书是美国畅销作家琳内·奥尔森针对上述主题的有益尝试。在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方面,以查尔斯·林德伯格为首的対德绥靖派,以及聚拢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身边的主战派,成为推动政策走向和局势转变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位重要人物,探讨了二战前夕,以及二战爆发后和美国参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情民心,并详细描绘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对待战争、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的态度。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视角
本书作者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回顾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制胜机理,全书对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东北边防军组建集结、运动战阶段历次重大战役、停战谈判过程、阵地战阶段重大作战行动、后勤战线建设等进行了重点叙述。洪学智将军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部分回忆内容具有历史档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20世纪60年代,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从比利时的殖民压迫下获得解放,开启了民族独立的纪元。然而,这个面积与西欧相当的矿业大国并未就此走向繁荣。自1996年起,刚果接连爆发两场战争,九个非洲国家卷入其中,数百万生灵死于非命,无数人流离失所;在延绵数千里的战火中,灭绝人性的屠杀频频发生,孕妇被活活剖腹,平民被成批活埋,五六岁的孩童惨遭性侵……但是,这场被称为“非洲世界大战”的浩劫,却鲜见外界关注。它的源头常被简单归结于野蛮落后、道德堕落或西方列强的无耻贪婪,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贾森·斯特恩斯倾尽十年心血,深入非洲腹地,采访刚果之乱背后的权力人物与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从千头万绪中提炼大量细节,还原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打破世界对刚果与中非地区的刻板印象。在这里,一个人可能既是在战乱中四处逃命的难
鲁迪·格拉夫曾经的梦想是向月球发射火箭,但他亲手造出了人类历史上靠前的杀人武器:V2,它可以携带一吨弹头,以三倍音速飞行。凯·卡顿-沃尔什刚从学校毕业,就被招募到梅德纳姆皇家空军基地,成为中央判读组的情报人员。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V2有任何交集,直到11月的一个早晨,她在伦敦沃里克街的公寓里遭遇了V2袭击!他们在一种别样的战争里煎熬着、挣扎着,终于决定抛开过去、迈步向前。然而,又一颗呼啸而来的V2导弹让两人的命运发生了剧烈的碰撞……
本书以英法德三个语种的公文、档案、合同、书信、雇佣兵回忆录、日记等史料为基础,对1350—1800年欧洲的雇佣兵问题进行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以梳理欧洲雇佣兵在中世纪后期重新兴起的历史背景为起点,从微观视角考察了法国领土上的自由军团、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近代早期的军事承包人、德意志长矛兵、苏格兰雇佣兵、瑞士雇佣兵、黑森-卡塞尔雇佣兵等具有典型意义的雇佣兵案例。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研究,勾勒出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发展史的大致脉络,立足转型时期,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从兴起到衰落的深层原因,总结了转型时期欧洲著名雇佣兵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特征,归纳了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雇佣兵在转型时期欧洲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数量和物质因素必然会对战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吗?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但斯蒂芬?比德尔质疑了这种说法,并在本书中系统考察了兵力部署是如何与物质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战争结果的。作者强调了运用现代军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兵力部署在现代战争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进入20世纪后,其帮助军队在致命武器下幸存的作用日益凸显。比德尔指出,技术变革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取决于兵力如何部署,仅仅关注物质力量会有犯下重大错误的风险,对政策和学术研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作者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本书的观点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验,得出的结论则挑战了大多数固有理论,包括对军事革命的期待,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看法,以及军事史领域的正统解释。
布尔战争(1899-1902)是现代历史上最引人深思的战役之一,它被贴上诸多“标签”:第一次媒体战、世界大战的前身、种族隔离的始作俑者。虽然作为超级大国的英国和非洲南部两个微不足道的布尔共和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差距,但出人意料的是,英国为了胜利,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甚至不惜发动了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活动。作者围绕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探讨战争,分别是荷兰律师威廉·莱兹;英国战地记者温斯顿·丘吉尔;年轻的布尔指挥丹尼斯·雷茨。通过他们三人的经历和的故事,本书讲述了一段不一样的南非历史。
这本书重塑了我们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起源和后果的方式。理查德·奥弗里认为,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帝国战争”,以暴力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全球帝国扩张,这种扩张随着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帝国野心膨胀达到极限,随后演变为人类历史上规模巨大、代价巨高的战争,并在1945年之后终结了各个帝国。奥弗里跳出了传统的时间和地域框架,将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起点作为二战的起点,平等对待欧洲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真正做到了以全球视野考察这场战争。他笔下的战争不仅仅包括同盟国和轴心国在正面战场的较量,还包括各国人民自发组织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以及一些国家同时爆发的内战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战争史,不只关注这场规模巨大的战争是如何进行的,还关注战争是如何动员群众支持、如何获得物资供应和资金支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1979年伊朗革命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试图厘清这两个事件爆发前美国情报预警和决策失误的原因。作者兼顾理论与实践,从心理学和政治学视角审视情报失误典型案例,批判先入之见、情报政治化等错误,提出高效预警和正确决策的科学方法。作为情报失误研究专著,本书荣获2011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战争系列丛书《F-8“十字军战士”对阵米格-17:越南空战1965-1972》是的原版。以中等篇幅详细描述了越南战争期间对阵双方:美国海军航空兵和越南人民军空军之间的殊死空战。这场持续多年的空战不仅是战后很大规模的空战也是具有典型性的空战,既是很后的旧式空战:双方用航炮对决;也是新式空战的开端:美国在稍后少有使用了空对空导弹。书中配以大量的图片,地图和表格,示意图和工艺绘画,生动准确的表现了这场战争的整体和部分细节。《F-8“十字军战士”对阵米格-17:越南空战1965-1972》以适当的篇幅,精到的制作和历史的角度和整体的视角充分再现了这场有名而又惨烈的战争的一个典型过程,这对读者而言是一部优选型的可读性很强的作品。本书还特别研究和描述了对战双方,美国海军航空兵和越南人民军空军之间不同的军事装备和战术特点,特别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认为,19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诚合作,恩格斯的思想稍稍领先。1859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分册》所写的短评中“发明”了辩证法,也由此开始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建构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不但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而且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认可。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在晚年勾勒出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来说,也就是后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恩格斯才是“**小提琴手”。 本书的研究特色在于考证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的叙述,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框架的批判性质疑。本书的结论较麦克莱伦、克拉科夫斯基和莱文等人更具文本依据。
《“大和”与“武藏”号战列舰全书》从研发背景、综合性能、服役经历等维度,全景剖析了旧日本帝国海军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 本书由战史与模型专家雅努什·斯库尔斯基撰写,3D彩图由建模专家斯特凡·德拉明斯基绘制。作者立足日本方面的遗存资料和战后对“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残骸的考察结果,力求以严谨、专业、客观的视角,还原“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的真实情况。此外,作者还精选了大量珍贵照片,制作了大量线图、3D彩图和示意图,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本书是广大军事爱好者、历史爱好者和模型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军事科普读物。
要塞(Fortress)一词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初,可见防御性建筑的出现于此时期达到高峰,这段时期欧洲的城堡、碉堡和防御型城镇形同雨后春笋,在各大小战役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5—17世纪时,要塞更混合了城堡、宫殿的建筑结构,但又比一般的城堡更加坚固。 本书用五个部分,中世纪要塞的构成元素、中世纪早期的要塞、城堡时代、高耸城墙走入历史、中世纪的城堡与要塞,全方位展现欧洲中世纪的要塞以及与之有关的战争场景。本书配以大量照片、插画,还原了各种要塞城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样貌,令读者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