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是二战期间德国陆军指挥官必学手册,是军事*上的重要学说表述之一。 本书以克劳塞维茨、毛奇、泽克特的传统为蓝本,表述了德国从事战争的方式,将一战中出现的武器(例如坦克、卡车、装甲车、飞机)有效纳入德国机动作战和战术灵活性的传统,毫无遗漏地收录了战事过程中指挥官职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指挥、进攻、防御、坦克战、化学战、后勤等)。从数个士兵的侦查行动、警戒工作,到整个部队的行军、进攻、追击和防御,再到空军、骑兵、装甲战车等的行动准则,甚至还包括化学战与其他特殊条件下的战斗。这些内容也使本书在出版70多年后,依然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共两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讲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即将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38-1945》将为大家呈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中日两国装甲兵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历史。
本书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闻轶事。 围绕一战后德国的 复仇 这一主线,讲述了希特勒如何招募盟友,一步步展开报复,直至阴谋破产的故事。 将二战历史中冷门但有趣的细节放大,利用趣闻轶事推动主线情节的发展,令全书高潮迭起。
当今时代,战争已经蔓延到城市。从摩苏尔到孟买,从阿勒颇到马拉维,21世纪的主要军事战斗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今城市战的决定性特征是什么?它的军事和政治影响是什么? 著名军事社会学家安东尼 金通过对近期城市战及其历史起因的深入分析,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他通过探索城市作战中不断变化的样式和演变的战术,认为尽管并非所有城市作战中使用的方法都是崭新的,但今天的城市战已经变得非常独特。城市战已演变成令人精疲力竭的微观围攻战,从街道地面以下延伸到城市上方空域,战斗人员为单个建筑、街道和地区而战。与此同时,数字化的社交媒体和信息网络跨越城市群岛将这些战斗传播给全球观众,全球观众往往成为战斗的积极参与者。 本书及时提醒人们战争和城市暴力的代价和恐怖,为
本书主要讲述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闻轶事 从萨拉热窝事件王储费迪南大公及其妻子被杀引发的连锁反应,到大战爆发各参战国之间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再到 速战速决的进攻战 如何发展成 把各参战国搞得焦头烂额 的堑壕战,以及这场美其名曰 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如何成为下一次大战的导火索。
本书运用第一手的美国解密档案,以韩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及菲律宾为案例,通过解读艾森豪威尔时期 大规模报复 战略的展开及实施,力图复原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战术核武器的历史,呈现冷战时期美国核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 威慑 与 禁忌 两重性。
《总统的秘密战》一书依托一手的解密文件、军事命令、当事人回忆录、会议报告、听证会证词,全景式揭秘美国从二战结束到1989年两伊战争期间,如何运用隐蔽行动,试图影响和改变世界政治走向的精彩故事。该书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约翰 普拉多斯所著,全书内容严谨,信息丰富,可读性强。
从风帆战列舰直到潜艇的时代,人们究竟是怎么在海上作战的?在发现敌人舰队时,如何立即与之战斗?为什么在木制帆船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海上战役都没有结果?铁甲蒸汽战舰是如何化身毁灭使者的?潜艇又是怎样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为水下幽灵的? 从木质战舰到潜艇,从初期的海盗劫掠到二战时大西洋上的大规模海战,在《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中,约翰 基根除了将 海上战争 的由来道出之外,还集中描写了四次关键性的海战:特拉法加海战、日德兰海战、中途岛海战和大西洋海战。他带我们直面这些战斗的核心,并提供了一个世纪以来海上战争的非凡全景,以及海战的演变过程。 不过,他没有谈及太过具体的战争细节,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讲述指挥官的抉择、战时的判断、战争思维,以及战术、部署和新武器带来的改变等问题上
本书以急剧变化的日本自卫队新型武器装备为切入点,配合精美的自卫队武器装备以及演习的照片,详细解析了日本陆、海、空自卫队,还特别介绍了日本自卫队中的特种部队。作者结合自己曾经服役于自卫队的亲身经历,从日本自卫队的武器装备到部队编制和部署情况透露其发展的整体情况。为广大军事爱好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我们东亚近邻——日本所拥有的自卫队的战力和发展水平,提高大家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日本军事图书。
《击沉一切: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对日作战回忆录》完整且详尽地描述了1942年至1945年间关于太平洋战争和潜艇战的故事。从 独狼战术 到与水面舰队的大规模联合行动,这支 沉默的舰队 战绩斐然。作者洛克伍德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潜艇指挥官在执行运输补给、人员搜救、侦察敌占岛屿、秘密渗透、突破敌人在水道布设的雷障等任务过程中的真人真事,这些故事来自海上巡逻期间,或是艇长们自己的起居室。大量生动的细节为书中的文字加上了真实的注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性和善意也令人畅快、愉悦。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当时新一代潜艇的缺陷、在作战中遭受的挫折及鱼雷的改进过程。
本书是我在2006~2011年指挥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的亲身经历。我们*初取得的军事胜利,正因我们的短视、错误政策及在战场和华盛顿的内部冲突而被挥霍殆尽,战争已变成为避免失败而无谓坚持的野蛮冲突。 为挽救这两场战争, 我与白宫、国会、五角大楼及军方高层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通过回顾国会、白宫、国家安全班底的决策过程,我认为他们更关注的是党派之争和媒体传,而非保护将士和取得战争胜利。对此,我深感愤怒和失望。而我与五角大楼、军方高层的官僚斗争则是为了将国防部的角色从战争策划者转变为发动者,并将军队打造成一支胜利之师。 期间,我见证了诸多热点事件,如增兵与撤军、部署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叙利亚和伊朗核危机、前线换帅风波、关塔那摩虐囚案、猎杀本 拉登和维基泄密等,而这些事件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隐情。 作
本书深入挖掘美日双方的官方史料和战事亲历者的个人回忆,首先以独*的眼光,对莱特湾海战爆发前的战略态势和世界政治背景进行了细致分析,继而以夹叙夹议的笔法,对美日两军的排兵布阵和战场过招做了精彩述评,随后详细解读了这场战役对整场太平洋战争、对美国太平洋战略以及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书中不仅重点分析了锡布延海战、苏里高海峡海战、萨马岛海战、恩加诺角海战这四场主要较量,而且涵盖了双方前哨的交锋和追击穷寇的收尾战斗,展现了一幅规模浩大的海战全景画。
自古巴比伦时代起,重步兵就统治着战场。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手持长矛与盾牌,俨然铜墙铁壁。正是这种重步兵方阵,使希腊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力量。此后,经过马略改革的罗马军团,从战术层面破解了希腊方阵,终称霸地中海。本书聚焦于军团与方阵对决的时代,深入研究当时军队的战术与装备,挑选了六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战役来进行详细分析,即公元前280年的赫拉克利亚之战、公元前279年的阿斯库路姆之战、公元前275年的贝尼温敦之战、公元前197年的库诺斯克法莱之战、公元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之战和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之战。作者从原始资料出发,以Z业的军事史视角,对这些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命运的决战做了生动叙述。
本书是美国军民融合发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包括DARPA支持开发军民两用高清系统、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采购竞争中的产业政策考量、F-15战斗机的引擎采购、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的服务外包、三叉戟核潜艇的论证、多管火箭炮系统的采购、国会议员Aspin与国防预算削减、商用卡车采购、重组国防后勤局、师级防空火炮系统的取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旋转弹体导弹国际采购、联合制导攻击武器采购等13个案例。本书是国内*本专述美国国防采购和改革中军民融合实践的真实案例集,对于中国国防采购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940年6月传奇式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仍有大量英军部队与法国盟友并肩抗击德军。在阿布维尔发动一次猛烈反攻,接着又在索姆河沿线顽强防守后,英军被迫从勒阿弗尔、瑟堡、布雷斯特和圣纳泽尔再次撤退。法国垂死挣扎的同时,政治家和军人却在争论该做什么 到底是逃往英国或北非,还是寻求停战。 ◎本书焦点是 红色方案 和1940年6月的海军和空军的行动,详细介绍了法国战役结束前三周的情况,并解释了这段时期对战争余下阶段英法关系的影响。 ◎本书还从军事、政治与人性的角度讲述了1940年6月法国的崩溃,以及意外缴获的军事装备、燃油和工业资源如何增强了第三帝国打击下一个对手苏联的能力。
本书系“太平洋战争”系列第十部《东京审判》,共三章,主要叙述了核击广岛和长崎、日本无条件投降、东京审判等内容。书中战争场面宏大、进程细腻;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太平洋战争”系列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同盟国的美、英等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兴起至败亡的全过程,深入分析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作者文字流畅,行文脉络清晰,引经据典,还原史实,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见解。书中战争场面宏大、进程细腻;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本书系“太平洋战争”系列第九部《困兽之斗》,主要叙述了雅尔塔会议、硫黄岛战役、东京大轰炸、“大和”号之死、冲绳战役等内容。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讲述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从1943年初到当年夏天,苏德战场南部的战争进程。1943年初,德军在东线南部遭受连续惨败,直到在哈尔科夫反击之后才稳住阵脚。苏德战场因此迎来较长的平静时期。而随着战局的改观,交战双方都在考虑以何种方式结束战争。因此需要一次战役来检验新的力量对比。1943年夏季,德军集中了庞大的装甲部队,在库尔斯克发动了苏德战争中的*后一次战略进攻,但很快失败。红军乘机收复了哈尔科夫和奥廖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