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着重反映的是,从30年代初童小鹏第一次与周恩来相见,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内周恩来的活动,内容相当丰富。由于这些内容是童小鹏亲历亲闻的,所以许多情节生动感人,鲜为人知,读起来真实可信。比如,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的决策及周恩来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情况,已经有专著进行描述,但是作为知情人来回忆这段历史的却不多见。童小鹏讲述的情况,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又如,1938年春天,周恩来在武汉处理张国焘叛逃事件,童小鹏亲自参与这项工作,他对当时情况的描写令人信服,引人入胜,使人可以充分感受到周恩来在复杂的政治情况下,处理特殊事件时高人一筹的本领。
本书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本书的片面理解。本书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本书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本书后才能有所认识。
西北解放战场上,国共双方兵力悬殊。人民解放军保卫延安,转战陕北,三战三捷;激战沙家店,宜川大捷;血战兰州城,挺进青海、宁夏、进军新疆,一次次动魂魄泣鬼神的搏杀,为的是西北各族人民的新生活!
西方是现代政治的发源地,民主政治学成为西方人所热衷的话题,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著作也多如牛毛。反观近代中国,政治学对中国学者们来说,却是如此陌生。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近代的学术名著,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又一个颠三倒四的模糊名词,而读者也该除了获得一些同样颠三倒四的名词外,鲜有所获。 如果说民主体制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历经沧桑,并屡次作为虚假的存在而欺骗着人民大众。那么,在近代中国,也毫不例外地使民主的欺骗性得以了最充分的表现。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整整齐齐地一起跨入了民主共和国,至于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和国,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来深思。但今天的我们,却有机会来体会他们当时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 本书是对二十世纪政治文化的反思。对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了笔者的一家之言,
《中原解放战争纪实》是解放战争历史纪实丛书之一,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中原解放军,遵照我党中央、毛主席所提出的坚决与国民党、蒋介石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南征北战,逐鹿中原,进军西南,直至解放西藏的主要历史过程及重要历史事件。
这套“西学源流”丛书的选题大体比较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文学界对西文经典著作和经典作家的细读诠释,二是西文学界对西文文明史上某些重要问题之历史演变的辨析疏理,三是所谓“学科史”方面的研究,即对当代各种学科形成过程及其问题考察和反思,这套丛书没有一本会提供中国总是的现在答案,国为这些作者关注讨论的是西方本身的问题。 对培根早期著作《学问的进步》的一个文本细读性的诠释,旨在阐明“最为紧迫的一个现代问题”,即“技术问题”。尽管培根是现代事业的主要创立者,但他并没有深陷其中,理所当然地接受现代事业的观点,而是比后来的德国批判哲学更清楚其局限性和问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下令美国军队入朝作战,并促成联合国组成联合国军介入战争。三年的残酷战争导致了参战方数百万军民死亡,包括五万多美国士兵。本书的出版让我们回忆起了这个在美国近代史中重大却经常被遗忘的事件。不仅如此,本书新增了对一些重要时期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如美国空军作为独立的军事力量的发展以及美国战俘对美国军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