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
孙中山崇拜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政治和文化产物,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崇拜的遗存和延续,又是国民党政权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刻意制作政治象征符号、藉以整合社会、巩固其威权统治的一大创制,也是国民党利用国人对孙中山的爱戴、崇敬与祭奠的社会心理,有意引导和设计成为个人崇拜的精神产物。本书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理解孙中山符号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深化民国政治文化史研究。
本书的写作体例以叙事为主,写作重心是执政后党的建设。一般说来,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建设史应以党的执政路线变化为分期标志。但由于写作的重心及写作方便缘故,本书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二是从遵义会议后到执政前,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毛泽东语)成功的时期。执政后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路线的发展变化为分期标志,因此,本书的第四章把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的九大、十大直至十一大归并为一章,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半个世纪以前,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挥下,在东北大地上发起了全歼国民党军的辽沈战役。战役的关键在解放锦州,全歼被封闭在东北境内的47万蒋军。而解放锦州的前提条件,是在塔山一线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的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增援锦州。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团结奋战,坚守塔山6个昼夜,阻击东进敌人,使其未能越雷池一步。锦州解放了!在东北境内的47万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东北境内47万国民党军队全被歼灭。本书力求能历史地客观地真实再现塔山阻击战的日日夜夜。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原四纵队许多老首长、老战友们的帮助和指导,特别得到广州军区联勤部政治部的支持和帮助。
长征在中国,在世界,都是永恒的话题。本书是一部关于红军长征的早、、珍贵的记录。早——本书绝大部分内容写于1936年10月:——每一位作者都曾是党的干部.红军的指挥员,冒弹雨,越天险,爬雪山,过草地……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珍贵——因种种原因,原文只刊印于20世纪50年代党内参考资料,迄夸为止已尘封了50年。
本书从通信对抗的诞生、成长、壮大和在实战中的使用,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收集了大量而翔实的资料,进行了而详细的论述。在介绍传统的通信对抗理论,常规的通信侦察、测向、定位和干扰技术的基础上,摈弃烦琐的数学计算和理论推导,用通俗的语言和图、表阐明了深奥的原理,重点论述了对各种新通信体制和可纳入通信对抗作战对象范畴的非通信体制进行对抗的机理。本书概念清晰,结论明确,系统性强,为通信对抗在信息战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意见。本书可作为从事电子对抗专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资料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军事指战人员的参考书。
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组建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时,为了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并制止内战危机,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11日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遵照这个指示精神,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令所属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的八路军部队,分别编组成1至3万人的野战兵团。同时,党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王新亭为政治部副主任。军
《公共哲学与政治思想系列:政治哲学导论》涉及政治哲学所有的重要论域(包括政治与政治义务、民主、自由、分配正义和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展现西方两干五百年间的哲人智慧(包括柏拉图、霍布斯、洛克、卢梭、密尔、马克思、罗尔斯等)。作为一本导论性著作,《政治哲学导论》旨在带领你思考一些根本性的政治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公民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而且必须回答的。更重要的是,作者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开放性的。他不是要告诉你最终的答案,而是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把这些问题娓娓道来,通过展示政治思想家的论证来帮助你形成自己的观点。 《政治哲学导论》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被译成多国文字,中文版根据英文修订版译出。任何对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会从这本《政治哲学导论》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