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作角度独特,结构新颖,图文并茂,是忠实记录草根草民的二战回忆史。 ★不一样的二战,不一样的角度看二战。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23日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谋划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史话》以简明、生动的语言叙述了甲午战争前后与此战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战役和人物,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示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像以往历次战争一样,清政府除赔偿巨额军费外,又加割地,使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次战争的失败也深深地震动了中国社会,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史话》由寇伟所著。
本论文集汇集的论文通过有关专题性研究,总结两岸关系的发展模式和特征,探索实现两岸互动的可能性,为政府有关部门掌握两岸关系发展脉络,制定有关对台法规和政策,提供参考数据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及其模式特征的学术文集。它在论述两岸关系定位与走向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两岸关系中的国际因素与法律问题,详细分析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走向,深入考察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动向,并对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闽台经贸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书共分6篇,收录了26篇论文。
《从马拉松到滑铁卢--改变世界历史的十五大战役》初版于1851年维多利亚时代,深受读者欢迎,成为畅销书,自1851~1894年间,此书再版38次。据说只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斯迈尔斯的励志经典《自助》与之比肩。作者爱德华·雷西在书中抢先发售提出“决定性战役”概念,后来引起历史学家的效仿,如:美国历史学家拉伦斯·沃顿《第十六场决定性战役》(1930),英国历史学家J.富勒的军事史巨著《西方世界的决定性战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1954~1956),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B.米切尔的世界的二十场决定性战役》,诺贝尔·弗兰兰等的《二十世纪的决定性战役》(1976)等,可见本书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选入本书的15场战役,并非以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伤亡人数等为准,而是根据在作者看来对此后的历史产生的影响力。本书是一部战争的严谨记录,同时有小说般的情
这次战役使盟军得到了对具有重大战略和军事意义的地中海、埃及、亚历山大海港和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宣告了轴心国野心占领北非、建立地中海帝国企图的破灭:打破了同盟国军队与轴心国军队在非洲战场处于对峙的“拉锯战”局面,从此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从那以后。盟军所向披靡,而德、意联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战时笔记(1914-1917)(精)/维特根斯坦文集》是维特根斯坦的1914―1917年写的笔记。这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所作的笔记。包括哲学笔记和私人笔记两个部分。哲学部分主要探讨了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私人部分主要记录了写作期间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及其人生经历。
这套大型丛书,汇集了名家研治抗日战争史的精心之作,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下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综合系列”等。每书专门研究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既深入透彻,亦全面具体,许多结论、观点都突破了过去学术界的习闻常说,显现当代学人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情怀。全套书构成对整个战争的全面、真实的大写真。可读性强,许多史事的反映都出乎意料,大量征引的资料都鲜为人知。的确是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和现代崛起和了解抗战史研究的成果的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