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本书是英语世界*部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的视角重新讲述这场战争的现代历史著作。作者亚历山大 沃森关注的不仅仅是在柏林和维也纳的领导人,还有中欧的民众。这场战争打碎了他们的社会,摧毁了他们的国家,留下了苦难和暴力掺杂的有害遗产。
基于39卷美国国会调查报告及大量史料,本书深入分析1941年珍珠港遇袭事件,试图厘清其预警延误和决策失误原因: 一、固有的认知偏见:对新事物和新信息的忽略,无视情报专家意见; 二、组织间政治斗争:机构、军种间暗自竞争,情报交流和共享不畅; 三、搜集与分析脱节:未能将众多碎片化情报,整合为有效决策信息; 四、噪声情报的干扰: 信号 被 噪声 淹没,对分析判断产生误导; 五、预警响应的成本:对每个模糊预警都做出行动回应,成本过于高昂; 六、突袭者欺骗策略:虚假警报隐瞒其真实意图,或避免信号被发出; 作者认为,面对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时,决策者不能全然指望战略预警,唯有接受并适应不确定性,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才能及时预警、正确决策。 本书被西方业界奉为 *全面研究情报失误导致被突袭的*著作 ,具有极高学术研
本书在撰述的基础上,加上会战时的真实照片,深刻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时的情景,让我们记住68年前发生在上海的战争,让我们记住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灵。
本书既可作为军事思想方面的一部专著,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的辅助读本。
对党员进行“三观”教育,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思想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本书是为了配合党性党风教育而出版,本书共分七章,包括深刻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搞好“三观”教育等内容。本书针对读者的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感;既有学术上的系统性和深度,又通俗可读;信息量大,论述又严谨准确,语言还生动活泼。
《日美舆论战》首次披露日美鲜为人知的复杂舆论外交内幕,是部双向反映“美国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眼中的美国”的著作。作者近藤诚一,既是日本常驻美国线的外交官,精通于文化、经济外交,又是的国际问题专家。他针对当今日美复杂的关系,面对美国政府、国会和媒体三方组成的强大舆论壁垒,在获得大量手材料基础上,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量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长期调查数据,取得了历史性的研究突破。众所周知,在国际舞台上,日本与美国,既是战略同盟,又是竞争对手。作者饱含激情,笔锋犀利,惊呼:“被美国歪曲的日本形象!”。此书会让读者通过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和日本重大历史事件,体会到这样一个主题,日本是“文化帝国”和“新闻霸权”者——美国的受害者。美国掌握着全球新闻网络的竞争力、扩张
举世闻名的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先后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转移。《长征日记——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专注于发生在1935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转战数省历时一年的长征。他们进行的长征同样艰难曲折、同样悲壮震撼、同样可歌可泣,并且鲜为人知,更充满传奇。本书为作者所著《长征日记》(中央红军长征纪实)的续集。为了保持时间上的统一,记录的是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结束长征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其长征道路上每天发生的事情,也是369天。这部《长征日记》续集同时保持了上集的风格,即以发生在这369天时间中,每天的真实事情为基础构成。为了确保史实的真实,本书资料不仅来源于参与此次长征的当事人写的回忆录,还参考了当年
本书既可作为军事思想方面的一部专著,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的辅助读本。
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阿马特亚·森指出”艾伯特·赫希曼是当代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其著作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形势、人的理解”、“《欲望与利益》不仅在知识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是赫希曙的一部力作。这部著作既关注当代的经济理论,也关注历史上的经济理论。该著拥有文泛的读者,而不只是拥有经济学工经济学史领域的读者”。在本书中,赫希曼回顾了17和18世纪欧洲思潮,阐明了这一时期一个复杂的观念转变:长期以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被谴责为一种贪婪的罪恶,然而现在却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即可借以控制人类难以的破坏性的欲望。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资本主义兴起的一咱全新解释,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紧密承接。赫希曼的发现颇具讽刺意义:现在我们认为资本主义邪恶的特征,却是它初的追求目标——压抑欲望以追求“无害的”虽然
在知识分子研究中,我特别喜欢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基础,整体研究假如缺乏个案研究的基础,通常会流于“知性化”、教条化,无法处理各种很复杂的问题,而个案里面通常各种复杂的思潮、观念、心态交织在一起,更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今天,我回过头去读二十多年来积累的近百篇文章,暗自感到还有点保留价值的,似乎多是这些有关知识分子心态史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多少形成了我个人的独特的研究风格。通过这些个案的研究,部分解决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过,这些个案研究只是我整个知识分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我个人的愿望,是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写一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他们的心灵史或者精神史,但是我现在不忙于马上把它写出来,想通过更多的个案的积累和重要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