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温斯顿·丘吉尔的基本删节的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英国战时首相兼国防大臣,作为世界大战一方最主要的领袖,撰写了这本独特的“回忆录”,作者用他透彻历史的思想,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深刻背景,从历史的深处来审视这场人类文明历史记录大规模的战争;作者从其独有的视角出发,对这场战争的记叙,达到了空前的详尽,其亲身经历与文献引用相得益彰,从战略全局、重大战役全景,到战场细节,表述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如此鸿篇巨制的历史著作,其构思之严密、文笔之优美、语言之精彩,不输文坛巨匠,并以本书一举捧得诺贝尔文学奖。
《帝国的毁灭――柏林战役》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直击二战》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军事类图书。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部由战争目击者(元帅、士兵、记者、普通市民等)撰写的战后回忆录,真实地再现了战场上的一幕幕场景。柏林战役宣告了希特勒“千年帝国”的美梦破灭,启迪读者反思历史,珍爱和平。《帝国的毁灭――柏林战役》以时间为线索,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易懂,视角独特严峻,不仅一部是战争史,更是人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帝国的毁灭――柏林战役》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可读性强。既可以满足喜爱历史的读者了解人类战争史,也是普通读者追求战争真相的普及性读物。
这本书的构想和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写作于很久以前。1945年3月到1946年12月期间,作者是美军的战俘。其后的几十年间,作者从未想过修改并出版这部手稿。那场战争以及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结束的一章。直到1985年里根总统和科尔总理共同拜谒了比特堡(Bitburg)的德军士兵公墓,作者才有了出版这本书的念头。那次拜访激起了世界范围的抗议,就是因为有一些年轻的武装党卫军士兵也被埋葬在那里。包括为这些士兵所办的纪念仪式也被普遍看作是一件可耻的事。从那时起,对那些武装党卫军士兵不分青红皂白的诅咒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严厉。显然,这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六十余年后,帝国崩溃的瓦砾依旧堆压着他们短暂的一生,并未被移开。
《东进》这部著作*初出版于1964年,它首创先河地将二战*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东进》从东线战事爆发的*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西方对这本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time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上世
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人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三、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
《周代朝聘制度研究》是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无未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前人对周代朝聘问题关注的很多,但大多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下功夫考证,往往忽略了整体性研究,所以很多问题没有谈清楚。李无未教授的《周代朝聘制度研究》是从整体上对周代朝聘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材料收集广泛、丰富,对史料分析透彻、精审,考证严密,创见颇多,基本上解决了历代学者没有解决好的周代政治制度研究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李无未教授研究周代朝聘制度的特点是从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才确定类别与性质。在此基础上,对周代朝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书的重点放在了西周时期,作者从西周朝觐制度、西周聘问制度、西周主管朝聘职官、西周朝聘与巡狩、会盟、乐舞制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