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日军一方面命令陆军对沿华北的几条主要交通线发动疯狂进攻,另一方面派出海军对中国沿海交通线进行封锁,妄图切断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国际交通线。切断了国际交通线,就等于切断了抗战的生命线!于是,中日两国在陆、海、空多个战场,围绕抗战交通线展开了一场场决定国家命运的生死决斗! 抗战18次重大会战无不围绕对交通线的争夺。为确保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畅通,数十万远征军将士血洒异域。 中国全景展现抗战交通线战场的纪实著作。
冷战时期早已结束,但其影响却至今犹存。研究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不仅为了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而且对理解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许多问题都很有帮助。这本论文集主要从美国的亚洲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相关的十几个问题,勾勒出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作者充分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和《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等历史档案文献,并与其他国家解密的历史档案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外学术界研究当中都相对薄弱的或有争论的问题。
本书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的真相:硝烟弥漫的20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军的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按兵不动背后的战略意图,让面临是否派兵入朝的艰难抉择。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 本书。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就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一系列尖端武器的科研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这些成果又加速向企图挽回战场败局的武器转化,一大批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前瞻性概念不仅成功转化为战场上的可怕武器,而且对战后各国的科技发展影响深远。 《末日帝国的科技:二战德国尖端武器大观》为读者展现了二战期间德国主要的地面和机载制导武器的开发历程、性能特点乃至作战活动的相关情况,详细介绍了这些制导武器中的代表型号,以及这些制导武器研制计划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外,德国制导武器对战后各国代导弹武器发展的影响也有专门介绍。
面对中国和世界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挥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机制,不断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本书通过对当代不同类型的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分析、借鉴、吸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的东西,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书中,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重点记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五次战役以及板门店谈判之前的战争态势。第五次战役打响,我军投入十几个军百余万部队,意在成建制地歼灭敌人;突破林津江,胜利在握时,战局的剧变;阿尔蒙德发疯,把飞机和坦克当作大反扑的赌注;最严酷的时候,我一八〇师、三十一师穿插过猛,陷入重围;为坚守铁原,彭德怀破釜沉舟,不惜将六十三军打光;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后,对邓华说,对付美伪军要“零敲牛皮糖”;板门店谈判,克拉克成了第一位在失败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将军。
《兵临城下872天——列宁格勒保卫战》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直击二战”系列军事类图书。该书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至关重要的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兵临城下872天——列宁格勒保卫战》展现了残酷的战场,以及身处战场的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阅览该书,读者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增进自己对战争的了解。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兵临城下872天——列宁格勒保卫战》,其文字表达流畅,体例统一。该书集军事、历史和文学于一身,在引领读者重温历史、亲近军事的同时,记忆历史给予我们的一切,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1592年春,丰臣秀吉下达渡海作战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势如破竹,朝鲜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东亚大战拉开序幕。 本书作者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战和海战的细节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 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叙利亚集中东传统与当代冲突于一体,聚集了民族、 矛盾和区内外大国利益,是俄罗斯的死穴, 是其反转局势的跳板。俄罗斯在经济受困,政治失利,唯军事实力能与美国勉强一搏。但战场上的克制,谈判桌上的大捷,令人惊异于这头“北极熊”憨愚背后的机智与敏捷。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分析并加以借鉴。 首屈一指的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国防科技大学 问题研究中心首席顾问马建光教授所著《叙利亚战争启示录》即以此为目标,用战略的眼光、历史的角度、科技的底蕴、军事的特色,深入剖析俄罗斯的“大智慧”和一个大国进入世界政治博弈中心所需的资本。 当下,正逢 发展战略机遇期,俄罗斯的“新面貌”军事变革、在叙利亚战绩,“俄式”战争模式切实可靠地为军队建设出谋划策,也将成为我军的强军之鉴,助力铺就我国强大国防。
1592年春,丰臣秀吉下达渡海作战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势如破竹,朝鲜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东亚大战拉开序幕。 本书作者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战和海战的细节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 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