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温斯顿 丘吉尔的基本删节的回忆录。温斯顿 丘吉尔,英国战时首相兼国防大臣,作为世界大战一方*主要的领袖,撰写了这本独特的 回忆录 ,作者用他透彻历史的思想,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深刻背景,从历史的深处来审视这场人类文明史上*规模的战争;作者从其独有的视角出发,对这场战争的记叙,达到了空前的详尽,其亲身经历与文献引用相得益彰,从战略全局、重大战役全景,到战场细节,表述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如此鸿篇巨制的历史著作,其构思之严密、文笔之优美、语言之精彩,不输文坛巨匠,并以本书一举捧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整整70年前,为争夺丛林、争夺道路、争夺生存而发起的缅北、滇西抗战,以日军的全军覆灭、中国远征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当时有人说:缅北抗日的胜利是盟军会师东京的先声;从缅北重新打通的国际通道是直捣东京的胜利之路。 但是,人们是否记得,在缅北和滇西的茫茫丛林里、漫漫公路下,曾经躺下的中国远征军10万余具遗骸;是否知道那场战争的艰困、惨烈和悲壮? 从1942年2月开始的*阶段作战,短短5个月,中国远征军投入10万精锐,结果惨败而归,损失战斗人员一半以上。曼德勒大撤退,杜聿明的部队挣扎在尸体横陈的野人山中;戴安澜、胡义宾、齐学启等将军在撤退中殉国;而丛林里的女兵们成为*不幸的一群人
深度挖掘 51 区谜团的惊世之作 现实往往比虚构离奇 当你无法区分两者时更是如此 对很多人来说,51 区是现代间谍技术和作战系统的代名词, 是被俘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的地下世界,也是美国赫赫有名的联邦秘密基地。世界军事科技因它而加速深入发展,美国因它而始终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它坐落于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距拉斯维加斯仅 120 公里之遥,但直到 2013 年本书出版两年后,美国政府才首次承认 51 区的存在,原本可以公开的文件至今未全部公开。那么,谁还能揭开 51 区的神秘面纱?可能只有安妮 雅各布森做到了!她以 1947 年坠毁在罗斯威尔的飞碟残骸为线索,凭借深入调查揭示了触目惊心的真相:国家利益才是接近 51 区谜底的*钥匙。 安妮 雅各布森熟悉 51 区的 19 名内部人员,他们接受采访时已是 75 ~ 92 岁高龄的老人;她还认识与这
1941年12月,日本机动部队出动大批舰载机,对太平洋的重要基地珍珠港及附近的航空基地实施集中突击,对措美军给予重大的打击。随后的4个月时间,日本海军多次投入航母支援己方在太平洋、东南亚等地攻城略地,其组建的航母部队即机动部队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战略进攻的过程中充当急先锋的作用,如同虎兕出柙,在太平洋、印度洋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挑战世界海军强国美国、英国,无不所向披靡。伴随机动部队的东征西讨,日军在东南亚、太平洋方面一路高歌猛进,盟军也进入了 至暗时刻 。本书详细描述日本海军航母编队在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的作战经过。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引爆了整个世界。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 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壕沟阵地,成为列强意志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破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 兵灾遍及亚欧非三洲,炮火烟硝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然而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本书由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家李德 哈特执笔,详述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 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欲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何如现今所见,就须从次世界大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军90周年献礼书 解放战争 系列之一。此为《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作者为著名军史专家、《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作者刘统。1945~1948年的东北战场风云变幻。从日本投降,捷足先登进沈阳、十万大军闯关东企图 霸占 东北,接着 风云突变 ,接收碰壁,山海关、锦州战局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 让开大路 ,林彪开辟东北根据地,开展剿匪、土地改革、大练兵,*后 万事俱备 ,*战略抉择正确,先打锦州,解放战争中与国民党军队的第1个决战 辽沈战役52天,实现东北全境解放,从此国共力量发生转折性变化。
《决战东北》借助大量原始作战档案、电报、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 1945-1948年的东北战场风云变幻。从日本投降,中共捷足先登进沈阳,紧接着 风云突变 ,接收碰壁,山海关、锦州战局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 让开大路 ,林彪开辟东北根据地,开展剿匪、土地改革、大练兵,松花江战役、塔山阻击战、攻克锦州、围困长春,处处绝境逢生,屡战屡胜 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向国民党发动决战,只用了52天时间,解放东北全境,国民党精锐全军覆没,随即林彪率领百万大军浩荡入关。从此,国共力量发生转折性变化,新中国的曙光从东北冉冉升起。
作为20世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1940年6月,年仅22岁的路易 阿尔都塞被俘,1941年1月被送往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的第XA号战俘营。他作为编号70670战俘,在那里一直呆到1945年5月,出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路易 阿尔都塞带回了三本笔记本,记录并评论了他在战俘营的生活经历、他与战友的讨论、他的感受、他的阅读以及他在哲学、宗教、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思考。通过这些笔记,我们可以了解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可以追踪他疯狂的最初迹象。这部《战俘日记》还摘录了他与亲友的通信以及在营地出版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从而让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作家。
本书收录了《解放军报》围绕智能化战争刊发的70余篇文章,对当前战争形态的演变、智能化战争的制胜机理、 混合战争 、认知域作战、无人作战与反无人作战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有助于广大读者对智能化战争形成全维系统的认知。
本书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 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 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 山的那一边 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本书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本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这是20 世纪无与伦比的史诗。本书通过再现1944 1945 年西欧战场上的大型战役和戏剧化的故事,还原盟军以巨大代价占领欧洲、摧毁第三帝国的惊险历程。 盟军以诺曼底登陆拉开了西欧战场决战的帷幕,继而攻下命运多舛的法国城市瑟堡和巴黎,将枪口指向德国的工业命脉鲁尔区。自此西线的战事已蔓延至德国本土。在接下来的市场花园行动、许特根森林之战和惊心动魄的突出部战役中,盟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已经扫清道路,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纳粹德国的心脏 柏林。同时,一场血雨腥风的报复行动也即将展开。 作为一名成功的记者与杰出的史家,阿特金森用精湛的写作技巧与优美的文字,生动描绘了历次大胆而冒险的军事行动,并从不同参与者的角度展现这段历史:傲慢自负的高级军官与政客,战壕中瑟瑟发抖的士兵,在掠夺、烧杀和强暴中呜咽的柏林
1
《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被誉为切 格瓦拉*秀的一本书,原著语言简单直率,是典型的格瓦拉叙事手法。书中*部分描述了古巴游击斗争中的许多重大时刻以及站在这场斗争前列的、在征服未来的战斗中冲锋陷阵的古巴男女战士。格瓦拉对于自己所亲历的战役,描写得特别仔细,往往涉及战斗开始到结束的各个细节。本书第二部分包括一九六三年后格瓦拉撰写的有关战争的短评和战争片段的记述,也包括其对战争深入的分析等。这一版本的《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收录了切 格瓦拉对*初版本所作的增删修订,增加了许多珍贵历史照片,是截至目前的*权威版本,对我们了解古巴革命战争历程以及切 格瓦拉本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1953 年,“法兰西守护神”戴高乐将军退出政界、隐居乡间。此后,他耗费数年心血完成《战争回忆录》。这部回忆录以人称撰写,是他从个人和法国的角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性回忆。 《战争回忆录》共分三卷:卷名《召唤》,叙述的时间从 1940 年起,到 1942 年年中为止。第二卷名《统一》,从 1942 年年中起,到 1944 年为止。第三卷名《拯救》,从 1944 年 8 月起,到 1946 年 1 月止。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将军代表了虽然有过战败和投降历史,却仍不失其价值的一个真正的法国。 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批判地审视整个“二战”历史的行动,经常思考当时他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从而对过去的行动重新评估。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更是所有怀抱经世济民思想的有识之士之经典,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堪称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军90周年献礼书 解放战争 系列之一。此为《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作者为著名军史专家、《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作者刘统。用流畅的笔触讲述了中原野战军,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刘邓大军,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从配合重庆谈判的上党战役、黄河归故斗争、坚持中原、突围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可以说,中原解放的过程,特别凸显了*高人一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
1941年至1945年之间的太平洋战争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沿着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条轴线的大反攻更是各有特色,令人回味无穷。近年来,不少国内历史爱好者开始关注太平洋战场,但是大部分书籍或着重于具体海战、或以人物传记、战略决策为主,却恰恰缺乏一部全面、细致的战史。因此,本作结合外国出版文献资料和本人重返战场的见闻,致力于补充这一缺失,从具体的战术、战斗层面详细地记述太平洋战区(POA)从战争开始到1945年的全部战斗历程。
1916年2月21日,枪炮声在默兹河右岸响起, 一战 中被称为 绞肉机 的凡尔登战役拉开帷幕。战役持续了10月之久,在这片土地上造成了大战中每平方英尺的伤亡数量,达到70万之多。士兵们一度以为,在后一个德国人和后一个法国人杀死对方之前,战役永远不会结束。 本书给予了这场可怕的战役以全景式的描述,囊括战前战后、战略战术、交通运输、空战陆战、苦难荣耀、将领士兵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在作者的笔下,德里昂在森林中奋战至死,孔策传奇性地闯入杜奥蒙堡,朱贝尔在死人山的地狱里看战机翻飞,雷纳尔在沃堡中放出后一只英雄的信鸽 这些传奇的场景一一跃然于纸上,鲜活的人物以其命运与品格撼动人心。 本书还批判了交战双方的种种傲慢与愚行,提供了对于惨烈战事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凡尔登战役是理解 一战 的钥匙,是其全部狂暴能量的集
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是坚持华北抗战的主力军。记述这支军队的光辉战斗历程,总结和借鉴其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教育意义。 《八路军史》一书,最鲜明的特点,是把八路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宏观上进行叙述、概括和综合。全书以作战、建军为主线,适当反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及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指导方针、作战原则,以及抗日根据地建设、人民群众的支援等内容。
一头通体创伤的大睡狮,在被啮噬欺凌了6年之后,终于一声怒吼,蓦然惊醒。 15个月战略防御大血战,中国军队以血、以肉阻挡着强大的日本侵略军。 是战,是和?政治家、军事家频频亮相,纵横捭阖。 淞沪、忻口、徐州、武汉,几场大会战交织博杀,空前惨烈。中国军人战死沙场,笑卧九泉。血色的天空,血色的大地,血色的江水,敛住了日军 太阳 的血光。 国民党高级将领齐登场,孰优孰劣战场上见。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王铭章 鲜血浸透将军服,成功成仁;韩复榘、香翰屏、李服膺 ,数十名高级将领倒在法场上,落得骂名千载。 一曲悲歌、一曲壮歌,读来让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
为何 本福德 号驱逐舰上的战术协调员会深感来自中国海军的威胁?从阿拉斯加到泰国环太平洋 军事肌肉秀场 ,美国采取了何种措施来应对中俄挑战?美军如何在中日韩三国关键地带进行军事部署?又是如何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本书以环太平洋地缘带为主线,以美军与各个驻军国部队联合训练及灾难救援、保护海上航线、全球反恐、应对新兴大国崛起为切入点,揭秘美国与非洲、巴尔干半岛、环太平洋国家的复杂关系,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美军全球范围内的军事谋局和动机,解析美军陆海空内部运作细节,探讨美军威慑力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