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更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全球百位*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 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 (1)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 (2)快乐和烦恼都是 感觉 (无我) (3)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无常) (4)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空) (5)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冥想)。并教会我们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更智慧,更幸福。
《全然的自由》是全面介绍克里那穆提一生教诲的言论,也是一部广泛而根本的作品集,总括他一生中不同阶段对自我、冥思、爱、冲突烦恼、生死奥秘、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等的真知灼见。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 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 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魏斯和他的女儿艾米跟我们共同分享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前世回溯即通往灵性目标的神秘之处。这里有个人讲述的故事和魏斯博士的教导,这些都为根本地、永久地慰藉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供了可能。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曾有过多次生命经历,只是被心灵的插曲隔开而已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 纵横交错 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 人应当信奉什么 应当怎样生活 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 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本书是由哲学家邓晓芒先生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开设的 德国古典哲学课 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作者的重点是讲康德和黑格尔,对于费希特、谢林、费尔巴哈一众哲学大牛也略有涉及。《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的宗旨不是艰深的学术研究,而是旨在还原德国哲学的概貌,进而为大众打开沉重的哲学大门。由于是讲课实录,因此很多表述皆系现场发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果你一直想读点德国哲学却不由在晦涩的专著前望而却步的话,本书无疑是条入门的绝好途径。
本书包括倪梁康教授的《玄奘〈八识规矩颂 新译》和《王肯堂〈八识规矩集解〉编校》。前者从台湾三民书局引进,并对梵文字母进行了全面的订正;体例包括语译、章旨、注释。后者是对晚明唯识学大家王肯堂(1549 1613)《八识规矩集解》的精细化整理,体例极为复杂,包括考订出集解文字在现行《大正藏》中的具体页、行(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阴圈码标识),整理者的注释性文字(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阳圈码标识),王肯堂本人的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该刻本收藏者所作的朱笔和黑笔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并在两侧分别加〖〗、【】);此外,施以现代标点,并依文义对段落予以细分;本书的整理,严谨、全面,各种体例的版面形态分明。《八识规矩颂》48颂前都加了数字编号,方便查阅。
从第一章对真理价值的困扰人的试探性反思和第三章令人不安的真理悖论,通过对真与真理的区分,再到看到本质之为真理的恰当领域,这一探索完全是以对真理概念的反思和分析为指导的。我们在语言中体验这个术语;这意味着不仅仅只是使用它。我们在可能的组合中检验它,我们尝试各种见解,我们学会避免危险意识形态的陷阱,这些部分地是通过阅读和批判性地反思伟大哲学家之前对真理的阐述达成的。我们并不回避诗人的真知灼见,甚至宗教思想家的智慧。因为,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接触任何似乎在这一如此困难的问题上投射了光芒的资源呢?这些资源没有一个是不经考察和批判就被接受的,那么为什么要惧怕它们呢?诗人的才华或虔诚者的洞察力都属于我们的传统和遗产,因而构成了我们经验宝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贡献的理解,而不是它们的
《长短经》是唐朝赵蕤编撰的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古代谋略之书。它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它集历史学、政治学、谋略学、人才学、社会学为一体,以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振聋发聩的理论,向读者呈现了一套可读性很强的鸿篇巨制。书中充满了富于洞察力且实用的建议,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本书以刊印南宋净戒院刊本为底本注译而成。在翻译上,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在准确的基础上尽可能流畅、通俗,是目前面向非专业读者上佳版本。
《刘一明著作集》是清代刘一明的著作集。原书名为《道书十二种》,实则收录著作达二十余种。全书分为儒道经典著作注释及道教撰著两部分内容,出版后在当时流传颇广。书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主张全面修炼身心,循序渐进,穷理求真,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西北)人。他自幼习儒,兼通易学,是清乾嘉年间内丹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其内丹思想承前启后,见解深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次整理出版的《刘一明著作集》,以光绪庚辰年(1880)上海翼化堂刊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本,加现代标点,并酌情进行了分段,以便当今读者阅读。
什么是知识分子?与早期宗教性质的知识分子不同,从18世纪起,知识分子开始以强烈的使命感探讨人类的各种问题,为人类的未来设计种种蓝图,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为现代社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正如他们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态度一样,近些年很多人也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知识分子做出思考。其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 约翰逊便对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尖锐评判。他像一位道德侦探,深度挖掘了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罗素、萨特等一些几近被神话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生活史料,并通过这些被大众遗忘的史料对他们的日常表现在道德层面做出了考察:知识分子告诉人们该如何行事时,他的道德和判断力的可信程度有多高?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如何对待家人、朋友和伴侣?如何处理两性和金钱的问题?他们所
本书首先构拟了五个对话短剧,分别揭示了 勇敢 建筑 忠诚 转变 和 学习 这些词如何令思想的转变发生,让根本的、存在性的真理显现。随后,作者指出,哲学惊奇,它的最高层次一直被称作形而上学,也是一种转化,这种转化以柏拉图的理型为中心,是我们思想的根本跃升,它将日常思考转化到超越日常思考。形而上学惊奇的主题是存在之实(being real),即我们自身的实在。去转变就是去使我们的存在之实成为真理,惊奇是这一转变的本质,而哲学真理是被强烈地转变了的实在。作者认为,在这种转变之中有强力(violence)的作用,为了让形上思维转变我们,必须要有强力,它将存在之实(在)转变为为实(在)的真理,而我们既是被强力冲击的又是施加强力者。为了能施加此种强力,真理被刻画为重要的,发生的,使能的,揭示的,要求的。接下来,哥文转
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反对艺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倡导什么样的人生?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真的认为君主一定要不择手段吗?霍布斯的《利维坦》的自然状态是什么? 介绍西方哲学的书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既能深入浅出地阐明经久不衰的西方哲学思想,又能指出这些思想的不足之处。奈杰尔 沃伯顿运用高超的写作手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沃伯顿简明扼要地回顾了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约翰 罗尔斯的《正义论》等32部哲学经典著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这些哲学经典的重要思想。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关键词表和延伸阅读丛书,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这些思想。
在《柏拉图对话集》中,斐德洛是一个爱好哲学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书中,斐德洛重返人间。他曾经是学哲学的学生,同时也是教修辞学的教师,但是由于哲学理念与文化的世界观冲突,他终于因精神崩溃而住院。出院后,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开始了一场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静。这一回归自己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寻求“良质”,即东方哲学里的禅思,并用摩托车维修之道对其进行阐释而实现的。这便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名的由来。与此同时,书中还批评了西方世界的二分法或二元论,如人文与科技、精神与物质、神秘主义与机械论、艺术与工业、心灵与机械、东方与西方等相对意识。
本书共四卷。第一卷,论 爱的本性 ,具体给出了自尊、自重、自爱、爱人的自爱增进序列,以及相应的自私、自卑、虚伪、无耻的主体沉堕序列。第二卷,论 初恋状态 ,亦即 自怜 状态。第三卷,论 真爱 ,区分了亲爱、友爱与爱情三种不同的 爱 的关系,指出爱情是一个主体第一次自觉并自主地全幅投身的、与另一个平等主体的爱的关系。第四卷,论婚姻,指出了 婚姻 为何是主体的难题,但婚姻也给了主体看清楚自己的机会,也就是有了最终的救赎机会。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 《内篇:直接的自然》关涉一系列经典的现象学主题,包括物、死亡、时间、直观、记忆、遗忘、自我等。在这一部分,作者在对大量现象学经典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借助前辈之眼,站在当下情境中,亲自重访现象学传统中的经典问题,同时赋予其新的理解和意味。 《外篇:中介的精神》谈及的论题更加多样,与作为常人的你我在流俗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紧密相关。这一部分谈到了旅行、阅读与写作的意义,节日和传统,教育和洗脑等话题,即便对无现象学背景的读者而言,也会引发其兴趣和共鸣。 《断章》由一系列自发而有趣的格言式洞见组成,体现出作者转引自胡塞尔所说的 不要大钞票,而要小零钱 的现象学式生活态度。
唯识学的研究著作可分为以下几类:1.原典解读;2.专题研究;3.一般性的介绍;4.带有强烈个人学术观点的研究;5.体系性的整体建构。从普及唯识学的角度出发,第五类中教材性的著作,值得出版推广。因为唯识学体系太庞杂、理论间分歧也大,而一本能基本涵盖全部唯识理论的教科书,对初学者zui有帮助。 罗时宪先生的《唯识方隅》是唯识学教材的经典之作,其体系安排严密、知识点完整、语言精练,并绘制了大量的图表;对关键的理论争议,提供历史资料,以便读者自行深入。本书另一大亮点为,将 量论 (逻辑学和知识论)也吸收进唯识体系。
间隙是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的特征; 理性只能在间隙中发挥作用; 理解行动中的理性, 关键是理解间隙与向上适应指向的关系。 约翰 塞尔界定了实践理性经典模型的六大主张,分析了它们为什么是错误的,并争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自己的实践理性理论。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只有非理性行为才由信念和欲望直接引起,例如,由痴迷或成瘾而引起的行为。就理性行为而言,以信念和欲望的形式而出现的 原因 与以决定和行动的形式而出现的 结果 之间存在间隙。一是做出决定的理由与决定之间有间隙;二是决定与行动的开始之间有间隙;三是复杂行动的开始与行动的完成之间有间隙。间隙是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的特征,这个间隙的传统名称就是 意志自由 。理性行为要以自由意志为前提,只有当一个人可以在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选择中做出选择时,理性才有可能;
哲学是两千多年前一群人在希腊城邦的街头集会,试图将思想实践于生活中的学问。人们自由地讨论各种问题,得到答案和指引,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它不是形而上学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 本书重塑了古希腊化的哲学探讨方式,用轻松幽默而又不失思想深度的笔触面对当代生活中让我们困惑的各种问题,为其提供众多伟大思想家如康德、边沁、卢梭、波伏瓦、柏拉图等角度不同的解答,促使我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从而获得人生真正的解脱和提高自己的思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