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意义》的卷是广松哲学的认识论。其中篇主要讨论了现象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讨论了内省世界的问题机制,第三篇讨论了事象世界的存在机制。广松涉认为,无论是马赫的关系式的要素说,还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定律的主体(工具)中介论,都说明了人们面对世界的关系基始平台。一句话,当代科学观为关系本体论提供了手的科学基础。当然,“关系初始性”这种本体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任何关系都是不能具象直观的,人只能获得对“关系,,本身“物”化所进行的表象。这就是所谓物象化。结果,人们却将物相中的关系错认为“物”。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错认的视像。 所以,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独立实在的客体与主体,即现成在手的“物在,,状态的二元断裂的自在物体与主体及其主观认识。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始终是我们自己
《易经》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周国与商朝斗争的低迷时期周文王作为周国统帅的所思所想。这是一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著作。《易经》的文字,多压抑警示之词,少欢欣鼓舞之语,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分不开。学习《易经》,如果能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应该会有更多的帮助,这也是本书编写的初衷。
本书收录德国哲学家克朗纳的三种著作,分别讨论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色、康德的世界观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克朗纳以研究德意志观念论史知名于世。本书以一个深刻主题为线索 ,清楚呈现了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大哲学家的终级关怀、思想发展以及历史关系。
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继《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之后,第三部关于“超稳定结构”学说的著作。 本书延续前两本著作的方法理论,继续从中国是一个超稳定结构假说出发,讨论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化机制。通过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与近代西方文明扩张这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冲击,探讨中国文化融合消化外来文化所具有的共同模式,并进而揭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赫尔曼·施密茨编著的《身体与情感》汇集了当代哲学史上重要的身体哲学研究者赫尔曼·施密茨关于身体与情感的专题论文。作者将人本身的经验作为出发点,以人的身体为研究对象,探索人本身、人的历史、人与周围群体的关系、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揭示了人是如何通过身体内的各种迹象和本能的身体反应,对主观意识作出反应的,由此发展成为一种主观意识模式,形成了一门新的哲学——“哲学治疗学”。该研究结果广泛地运用于医学和心理学领域,为人类开拓了新的视野,为临床医学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范例。这种范例基于并了深层次的心理学评价,使人们能重新理解“以身体为出发点”的心理学治疗法;重新理解各种临床医学现象,并且能够为治愈病人提供无数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