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意义》的卷是广松哲学的认识论。其中篇主要讨论了现象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讨论了内省世界的问题机制,第三篇讨论了事象世界的存在机制。广松涉认为,无论是马赫的关系式的要素说,还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定律的主体(工具)中介论,都说明了人们面对世界的关系基始平台。一句话,当代科学观为关系本体论提供了手的科学基础。当然,“关系初始性”这种本体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任何关系都是不能具象直观的,人只能获得对“关系,,本身“物”化所进行的表象。这就是所谓物象化。结果,人们却将物相中的关系错认为“物”。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错认的视像。 所以,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独立实在的客体与主体,即现成在手的“物在,,状态的二元断裂的自在物体与主体及其主观认识。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始终是我们自己
本书系《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之一。在本书中,作者运用科技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管子》中所包含的科技思想做了系统而具体的论述,内容涉及《管子》的自然观、数学思想、历法与地学思想、农业科技思想、医学养生思想等。作者对《管子》一书科技思想的研究全面、深刻、独到,学术性较高,可读性较强。本书资料丰富、论述严谨,可供中国科技史、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参考阅读。
《知识论与方法论丛书·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从康德哲学的两条方法论基本原则“建构”与“范导”入手,对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从符号学、价值哲学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解释。
《历史·思辨与实践: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念的基本差别》致力于探讨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历史观念”上的基本差别,但首先强凋深入理解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和理解黑格尔哲学,才可能透过二者在方法与主题的相似之处,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也是对现代性社会本身的批判;“历史观念”的差别决不仅仅是对同一个事实的不同解释,毋宁说恰恰是“事情本身”的差别,是人类生存原则的历史性差别;这种生存原则之差别的现实过渡,或者说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真正克服,须得依靠从“世界历史”去向“人类社会”的共户主义运动来完成。
《形上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紧扣“在科学时代,形上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对中国现代哲学作了一番整体考察,在肯定其多方面思辨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批判超过中国现代形上学的新课题。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发展及其中国化的历程、特点和基本规律。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在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史料的结合上。对中国现代历史唯物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力图正确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必然性:力图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说明现代中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选择是惟一正确的选择,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提供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