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句读(套装上中下卷)/邓晓芒作品 句读系列》是邓晓芒教授用了14个学期7年的时间,逐字逐句讲授《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中节选《纯粹理性批判》20余万字录音整理。 被称为*批判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从1770年起历经11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全书除了序言和导言外,共有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两部分。这部经典奠定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以及后来西方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句读的讲解,不是孤立地谈论康德每句话在一段话中的意思,而是联系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阐述。前联后挂,融会贯通,用一段话作引子通俗讲述整个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知识意志讲稿》 这门课程的源头来自尼采的谱系学和权力意志,正是尼采提出了 谁在说话?谁有权利说话?根据何种仪式说话 的问题,使福柯的研究方法跳出了形而上的阴影。知识意志不是世界的原动力,它贯穿于历史进程里的一个个事件。将近半个年度的讲座或是授课旨在解释何为福柯眼中的知识意志,旨在重现知识意志的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考察古希腊的哲学话语、政治经济制度与司法实践的变迁,回望希腊文明的光芒,在知识考古学里发掘 知识意志 的时代遗迹与谱系。由此福柯引出真相问题。真相不是多样化现实里的单一或是多项选择题,真相是两者取其一的结果,真或是假。即使是在俄狄浦斯王探案风格的扑朔迷离剧情中,真相也早已由神谕宣示,一切的步骤都是在于印证先知的预言,结果同样是预言真假的选
《上帝之城》,是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晚年完成的代表作。 在公元410年罗马城遭到北方民族的攻陷和洗劫后,奥古斯丁开始思考罗马帝国在基督教思想中的位置,花了十余年时间完成这部巨著,确立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分立的世界历史观。 《上帝之城》前十卷用于批判罗马,后十二卷用于阐释两座城各自的形成、发展和结局历史。他在此书中全面总结了自己各方面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阐释了他的政治神学,成为其一生思想的总结。 奥古斯丁主义主导中世纪天主教思想达八百年之久,《上帝之城》更是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基督教思想、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教格局。
本书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材料,对商、周两代的不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上古 龙 形象的来源,商代图腾的来源,商代对凤、虎、鸟等动物的崇拜, 天帝 的概念,商代礼器上的人面像,商代 五色 概念的形成,商周 道 一字的本义及演化,等等。作者选择以殷商文明作为中国上古史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段,一方面以殷商文明为 终点 来考察某些具有超越性意义的造型之形成,另一方面,又以殷商文明为 出发点 ,考察殷商时代人们的不少观念在两周时期的演化,以及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思想化、哲理化的过程,为数千年来一直影响中国社会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找到了上古的源头。
本版《柏拉图全集》由刘小枫教授主编,遵从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忒拉绪洛斯体例,收录柏拉图所有传世作品,包括35篇对话、13封书信、释词1篇和托名作品7篇,分三卷出品:第一卷为中短篇对话、书信、释词及托名作品,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为柏拉图的长制对话《理想国》和《法义》。 本版《柏拉图全集》依托苏格兰古典学家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并参照西方古典语文学家的多种笺注本和权威西文译本,充分吸纳西方柏拉图研究笺注成果。本版《柏拉图全集》由26位译者共同完成,译者均有过古希腊语文学训练,对所译篇目有专门深入研究,多数译者还曾就所译篇目撰写过博士论文或研究专著,是基于研究的翻译。本版《柏拉图全集》译文紧贴希腊语原文,尽量贴近柏拉图作品原貌,同时注重传达柏拉图作品的文学性和对话的口语特色。译者对某些人名、地舆
分析哲学是 20 世纪*主要的两大哲学流派之一,自摩尔、罗素以来,大师辈出,经典产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整个改变了西方哲学的面貌。本书是探讨 20 世纪分析哲学的一部巨著,作者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书中详尽地考察了从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到蒯因、克里普克等大师的哲学思想,对其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对其论证中的不足同样做了犀利的批评。可以说,本书必将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史而流传后世。 第二卷通过如下哲学家或学派来解释分析传统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的演变:首先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英国的日常语言学派,然后是威拉德 冯 奥曼 蒯因在科学启发下向自然主义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与唐纳德 戴维森的语言理论的融合,*后是索尔 克里普克对必然性和先天性的概念重构,这种重构改变了分析哲学的
.
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儒释,自成一家,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弟子,熊十力亦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熊十力著作一方面以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思路系统梳理儒佛义理,为现代人理解和进入传统经典架起一座桥梁,如《十力语要》系列、《读经示要》《佛家名相通释》等。同时又深研精思,从现代哲学角度对传统义理有所开拓发展,颇有创获,其代表作即为《新唯识论》《体用论》一系作品。
作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潮的创始人,卢卡奇深刻参与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的当代重塑过程。《卢卡奇研究指南》(三卷本)精选近半个世纪以来英语、德语、俄语、法语等学界有关卢卡奇的经典研究论述,系统展现卢卡奇各个思想发展阶段、各个思想发展维度的国际学术共识,努力为国内卢卡奇研究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卢卡奇研究指南》三卷本分别对应卢卡奇早、中、晚期的思想,卷聚焦卢卡奇的早期思想,第二卷主要讨论卢卡奇影响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第三卷主要探究卢卡奇中、晚期理论著作。
......
方克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中国哲学史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三大潮流交融互动说,到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说,再到马魂中体西用说,体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三大潮流持续的关注和思考,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他主持下的现代新儒家研究,也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目前国内各种思潮的关注和批判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尽量全地搜集了方克立先生生前的论著、序跋、书信等,按照方先生关注的主题以及理论创建分为七卷,分别是《第一卷: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第二卷:中国哲学论稿》《第三卷:现代新儒学研究》《第四卷:马魂中体西用论》《第五卷:忆往与教育》《第六卷:序跋 书评》《第七卷:书信 附录》。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推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是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之分卷,主要介绍16世纪末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和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以及这一时期英国哲学的其他发展情况。全书分三篇。上篇 大陆理性主义哲学 分别介绍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马勒伯朗士;中篇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分别介绍了弗兰西斯 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下篇 英国哲学的其他发展 分别介绍了彻伯利的赫伯特、剑桥柏拉图主义、托马斯 黎德与苏格兰常识学派、英国理神论、道德哲学家。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1卷)》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希腊和罗马哲学发端于小亚细亚半岛,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达到*,随后通过新柏拉图主义又深刻影响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在第1卷中,科普勒斯顿熟练地回溯了希腊和罗马思想的主要发展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古代哲学的基本引导。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2卷)》 本书是《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的第2卷。在这一卷中,作者的目光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开始转向中世纪基督教哲
伴随着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德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伦理学界乃至世界伦理学界的热门话题。本书在认真研读西方有关德性问题的伦理学原著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人类品质的现实,提出建立伦理学的德性论,以与伦理学的价值论、德情论和正当论相对应作为伦理学的一个主干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德性的含义及其与恶性、人性、幸福、智慧、认识、情感、意志、实践、环境、教育的关系等有关德性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和阐释,对一系列德性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本书于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初版,2015年获教育 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同年获中国伦理学会第二届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参加研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总体及其发展过程的文章。 第二、第三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个案研讨的文章。 第四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研究的文章。 第五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参加研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争议问题的文章。 第六卷,主要收入关于岭南文化的定性、定位及发生发展的讨论文章,以及关于爱国主义思想属性及是非争议的文章,还有一些随感、杂感杂文等。第七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1938年到2015年所作的诗、词、联等作品,以及他为同行朋友、学生等所撰著作写的序、跋、书评等文章。 第八卷,收入《陶潜评传》和《现代思想史家杨荣国》两部论著。 第九卷,收入《岭海千年*相 张九龄》和《海瑞评传》两部论著。 第十卷,收入《华严原人论》释译和中
近代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是在东西方哲学和思想两种传统接触、融合和转化中形成的,已有的旧关键词被重新审查和转化,外来的新关键词和主义话语大量涌入,既相互批评和相互竞争,又相互吸取和融合,开放包容,呈现出了多元性的思想文化空间,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代中国 关键词 广义上属于新术语、新名词、观念和新思想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或不同领域意义上的东西,它们在近代中国诞生又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不同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 词汇 和 话语 ,它们是影响中国百年的 大观念 、 大话语 。本书就是对此的一个专门研究和集中呈现。
《中国哲学年鉴》2024年卷是总第42卷,全书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哲学界2023年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中国哲学年鉴》2024年卷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 学术前沿 栏目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刊发了研究在 对话马克思 中进行哲学创造、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与未来、道家政治哲学的未来面向等重要理论问题的文章。第二, 研究报告 哲学评论 栏目呈现学界讨论比较热烈的前沿问题。 研究报告 栏目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儒家哲学与行动哲学的互动、非洲哲学的新发展、应用伦理学的新动向等重要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 哲学评论 就国内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国际伦理研究、因果理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哲学研究等,进行了富有深度的评论。第三, 当代中国哲学家思想研究 栏目展现了黄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