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句读(套装上中下卷)/邓晓芒作品 句读系列》是邓晓芒教授用了14个学期7年的时间,逐字逐句讲授《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中节选《纯粹理性批判》20余万字录音整理。 被称为*批判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从1770年起历经11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全书除了序言和导言外,共有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两部分。这部经典奠定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以及后来西方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句读的讲解,不是孤立地谈论康德每句话在一段话中的意思,而是联系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阐述。前联后挂,融会贯通,用一段话作引子通俗讲述整个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知识意志讲稿》 这门课程的源头来自尼采的谱系学和权力意志,正是尼采提出了 谁在说话?谁有权利说话?根据何种仪式说话 的问题,使福柯的研究方法跳出了形而上的阴影。知识意志不是世界的原动力,它贯穿于历史进程里的一个个事件。将近半个年度的讲座或是授课旨在解释何为福柯眼中的知识意志,旨在重现知识意志的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考察古希腊的哲学话语、政治经济制度与司法实践的变迁,回望希腊文明的光芒,在知识考古学里发掘 知识意志 的时代遗迹与谱系。由此福柯引出真相问题。真相不是多样化现实里的单一或是多项选择题,真相是两者取其一的结果,真或是假。即使是在俄狄浦斯王探案风格的扑朔迷离剧情中,真相也早已由神谕宣示,一切的步骤都是在于印证先知的预言,结果同样是预言真假的选
《上帝之城》,是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晚年完成的代表作。 在公元410年罗马城遭到北方民族的攻陷和洗劫后,奥古斯丁开始思考罗马帝国在基督教思想中的位置,花了十余年时间完成这部巨著,确立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分立的世界历史观。 《上帝之城》前十卷用于批判罗马,后十二卷用于阐释两座城各自的形成、发展和结局历史。他在此书中全面总结了自己各方面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阐释了他的政治神学,成为其一生思想的总结。 奥古斯丁主义主导中世纪天主教思想达八百年之久,《上帝之城》更是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基督教思想、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教格局。
本版《柏拉图全集》由刘小枫教授主编,遵从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忒拉绪洛斯体例,收录柏拉图所有传世作品,包括35篇对话、13封书信、释词1篇和托名作品7篇,分三卷出品:第一卷为中短篇对话、书信、释词及托名作品,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为柏拉图的长制对话《理想国》和《法义》。 本版《柏拉图全集》依托苏格兰古典学家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并参照西方古典语文学家的多种笺注本和权威西文译本,充分吸纳西方柏拉图研究笺注成果。本版《柏拉图全集》由26位译者共同完成,译者均有过古希腊语文学训练,对所译篇目有专门深入研究,多数译者还曾就所译篇目撰写过博士论文或研究专著,是基于研究的翻译。本版《柏拉图全集》译文紧贴希腊语原文,尽量贴近柏拉图作品原貌,同时注重传达柏拉图作品的文学性和对话的口语特色。译者对某些人名、地舆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上下)(精)》由张立文著,本着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的自觉和信心,紧扣核心话题、诠释文本、人文语境三大原则,展开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至当代哲学思潮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考察和梳理,从而全影式地勾勒出中国哲学思潮的历史发展脉胳,旨在探讨构成中国哲学各时期的哲学思潮是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华哲学思潮未来走向以及中华哲学在当代的理论思维形态。
1908年,英国古典学家、数学史家希思(Thomas Heath,1861 1940)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从古希腊文翻译的《几何原本》英译本,并附上了译者大量的评注,1926年推出修订本。1952年,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著名丛书 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第11卷,依次收录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著作集》,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尼科马霍斯《算术入门》。其中《几何原本》的原文即是依据剑桥大学出版社希思的英译本重新排印的,而不收希思的大量评注。本次影印依1952年百科全书版,因为该版就只有《几何原本》的经典原文;而希思的大量评注对一般读者来说,价值不大。陕西科技出版社兰纪正、朱恩宽和商务印书馆张卜田的汉译本都是依希思的英译本转译。
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儒释,自成一家,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弟子,熊十力亦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熊十力著作一方面以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思路系统梳理儒佛义理,为现代人理解和进入传统经典架起一座桥梁,如《十力语要》系列、《读经示要》《佛家名相通释》等。同时又深研精思,从现代哲学角度对传统义理有所开拓发展,颇有创获,其代表作即为《新唯识论》《体用论》一系作品。
作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潮的创始人,卢卡奇深刻参与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的当代重塑过程。《卢卡奇研究指南》(三卷本)精选近半个世纪以来英语、德语、俄语、法语等学界有关卢卡奇的经典研究论述,系统展现卢卡奇各个思想发展阶段、各个思想发展维度的国际学术共识,努力为国内卢卡奇研究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卢卡奇研究指南》三卷本分别对应卢卡奇早、中、晚期的思想,卷聚焦卢卡奇的早期思想,第二卷主要讨论卢卡奇影响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第三卷主要探究卢卡奇中、晚期理论著作。
《纯粹现象学通论》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 1938)《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中的卷。本书在胡塞尔生前于1913年、1922年、1928年发行过三版,其中1922年版被认为是的版本。1950年,比梅尔(Walter Biemel)编辑出版第四版;1976年,舒曼(Karl Schumann)编辑出版第五版,即是依1922年版重新排印的,作为《胡塞尔全集》第三卷分册,而第二分册收录的是1912 1929年间胡塞尔对本书的各种注释。本次影印的是Max Niemeyer出版社的1922年版,该版书后有胡塞尔弟子瓦尔特(Gerda Walther)编写的 主题索引 。
1903年,第尔斯(Hermann Diels,1848 1922)出版《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后经过修订增补,在其生前于1906年、1912年、1922年出版第二、三、四版。其学生克兰茨(Walther Kranz,1884 1960)在1934年、1952年分别出版了第五版和第六版,以后各版都是对第六版的重印。本次影印的是1964年重印本。 原书共三册,、二册是文本,第三册是索引;本次只影印、二册,并将这两册合刊。全书共收录了90位哲学家的古典文献,体例分三部分:A部分是历史上对哲学家生平和学说的言论汇编;B部分是哲学家的残篇,该部分都翻译成了德文;C部分是拟作或伪作。
......
1844 1852年间,策勒(Eduard Zeller,1814 1908)完成三大卷六大册的《古希腊哲学史》;1883年,完成《古希腊哲学史纲》,本书后来经过作者本人和其他学者的不断修订。1928年,奈斯特勒(Wilhelm Nestle,1865 1959)完成修订第十三版;美国学者帕尔默(L.R.Palmer,1906 1984)即依此1928年版,于1931年出版了英译本。翁绍军译、贺麟校的汉译本,即是依帕尔默的英译本。本次即影印1928年版。
本书是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之分卷,主要介绍16世纪末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和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以及这一时期英国哲学的其他发展情况。全书分三篇。上篇 大陆理性主义哲学 分别介绍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马勒伯朗士;中篇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分别介绍了弗兰西斯 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下篇 英国哲学的其他发展 分别介绍了彻伯利的赫伯特、剑桥柏拉图主义、托马斯 黎德与苏格兰常识学派、英国理神论、道德哲学家。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1卷)》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希腊和罗马哲学发端于小亚细亚半岛,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达到*,随后通过新柏拉图主义又深刻影响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在第1卷中,科普勒斯顿熟练地回溯了希腊和罗马思想的主要发展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古代哲学的基本引导。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2卷)》 本书是《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的第2卷。在这一卷中,作者的目光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开始转向中世纪基督教哲
*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参加研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总体及其发展过程的文章。 第二、第三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个案研讨的文章。 第四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研究的文章。 第五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参加研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争议问题的文章。 第六卷,主要收入关于岭南文化的定性、定位及发生发展的讨论文章,以及关于爱国主义思想属性及是非争议的文章,还有一些随感、杂感杂文等。第七卷,主要收入李锦全教授1938年到2015年所作的诗、词、联等作品,以及他为同行朋友、学生等所撰著作写的序、跋、书评等文章。 第八卷,收入《陶潜评传》和《现代思想史家杨荣国》两部论著。 第九卷,收入《岭海千年*相 张九龄》和《海瑞评传》两部论著。 第十卷,收入《华严原人论》释译和中
近代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是在东西方哲学和思想两种传统接触、融合和转化中形成的,已有的旧关键词被重新审查和转化,外来的新关键词和主义话语大量涌入,既相互批评和相互竞争,又相互吸取和融合,开放包容,呈现出了多元性的思想文化空间,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代中国 关键词 广义上属于新术语、新名词、观念和新思想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或不同领域意义上的东西,它们在近代中国诞生又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不同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 词汇 和 话语 ,它们是影响中国百年的 大观念 、 大话语 。本书就是对此的一个专门研究和集中呈现。
《朱学论集》内容简介: 《朱学论集》是陈荣捷晚年朱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内容涉及朱子所论 太极 理气 道统观 的哲学意义,鹅湖之会的时间、地点、人物、讨论题目,朱熹与陆九渊通讯往来的详情,朱子的经济状态与宗教生活,元明清各代和海外朱子学研究情况的论述和介绍等主题。本书立论高屋建瓴,分析深刻,资料丰富,对进一步理解朱熹思想很有帮助,也充分体现了作者重视 朱子研究新材料之发见 的研究特色。 《朱子新探索》内容简介: 《朱子新探索》是陈荣捷晚年朱子学研究的成就,既有对朱子 命与体用 尊德性与道问学 知行合一 等思想义理的分析,也有对朱子的亲属、行居等私人化话题的叙述,还有对朱子的记忆力、幽默感等趣味话题的探讨,皆为陈荣捷从中、日、韩三国的史料中爬梳钩沉得来。陈荣捷发掘了大量以往不被注意的新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
《对生命的选择——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谈录》是20世纪负盛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的对谈录。对谈录分为《人生与社会》、《政治与世界》、《哲学与宗教》,共三篇十二章,论及的问题极为广泛。两位作者纵贯古今,横跨,追溯过去,着眼当代,展望未来,从宇宙天体、生命起源、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国民经济、社会福利、政治制度、领导选择、军备竞赛、和平战争,一直到未来的世界大同,几乎探讨了人类社会、当代世界所有迫切的问题,并对未来世界作了预测和展望,还谈了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作用。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上下)(精)》由张立文著,本着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的自觉和信心,紧扣核心话题、诠释文本、人文语境三大原则,展开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至当代哲学思潮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考察和梳理,从而全影式地勾勒出中国哲学思潮的历史发展脉胳,旨在探讨构成中国哲学各时期的哲学思潮是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华哲学思潮未来走向以及中华哲学在当代的理论思维形态。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