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本书以欧洲思想史为镜鉴,全景式地介绍了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到20世纪初共百余年的俄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看来,俄国的18世纪和19世纪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便于人们将它视为一个结构整体。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们围绕着传统与现代、俄国与西方、民粹与马克思主义等主要轴线的思考,呈现出俄国思想家对西方思想的接受和驳斥的过程,也有助于建构整个欧洲思想史的发展语境。
本书首版于2011年,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庞大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可以被看作是关于拉康生平的“小型传记”,作者结合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和拉康学派的传奇;下册是作者在细读了拉康《文集》,对拉康庞杂的理论所展开的全面梳理。本书在国内拉康圈有很高知名度,本次作者做了小幅修订,并增加了一篇修订版序言,回顾了这十年国内拉康研究的状况。
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为意识的起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解释。我们是如何获得心智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物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他们想知道人类心智是如何发展出无与伦比的创造、想象和解释能力的。达尔文的信徒长期以来一直渴望解释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出现的,为心智起源的解释开辟了充满希望的道路,但往往以混乱和争议告终。尽管我们对蛋白质、神经元和DNA内部工作机制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但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在《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一书中,丹尼特对进化思想进行了迄今为止蕞全面的探索。他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思想为基础,展示了具有理解能力的心智实际上是如何从无意识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半是哲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 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修订版)》是一部经典长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史作品。初版于1972年,以后屡次修订、充实。除了两个挪威语版本(尼诺斯克语和博克马尔语)、三个北欧其他语言的版本(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之外,还相继被译成德语、俄语、英语、乌兹别克语、汉语、塔吉克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法语、阿拉伯语,最近还推出了波斯语和阿尔巴尼亚语的版本。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修订版)》已得到数十年间近二十个语种的检验。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修订版)》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修订版)》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
在这本屡获殊荣的传记中,历史学家伊曼纽艾尔·卢瓦耶讲述了20世纪法国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真正的知识分子冒险家——的故事。本书以列维-斯特劳斯生平的四个主要时期为线索,为我们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1908—1935年:在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中度过他的童年、充满希望的学生时代和他对政治与智识运动的首次尝试。·1935—1947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他于1935年离开巴黎前往圣保罗教授社会学。他在巴西腹地进行了曲折的探险,在那里发现了作为他者的美洲印第安人,这使他成为一名人类学家。自1941年起,他在纽约开启了新的学术生涯。·1947—1971年:“二战”后,他回到法国,开始了他创作伟大作品的时期。在数十年的紧张工作中,他重塑了人类学,将其确立为一门提供全新世界观的学科。1955
本书以欧洲思想史为镜鉴,全景式地介绍了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到20世纪初共百余年的俄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看来,俄国的18世纪和19世纪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便于人们将它视为一个结构整体。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们围绕着传统与现代、俄国与西方、民粹与马克思主义等主要轴线的思考,呈现出俄国思想家对西方思想的接受和驳斥的过程,也有助于建构整个欧洲思想史的发展语境。
《道德书简》被认为是塞涅卡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在这一百二十四封写给弟子路西利奥的信中,塞涅卡讨论了友谊、尊严、死亡、自由等词语的内涵,引用先贤哲人的格言,思索如何实践美德的问题。对塞涅卡来说,幸福与获得物质财富无关,与社会地位、行使权力无关,幸福作为至善,仅在于道德之善。这是经受一切考验的俭朴,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和精神修炼,唯如此,才能在世上为自己找到某种稳定,某种基于忠诚原则的恒久,永远与自己保持一致。本书根据古本江基金会2007年葡萄牙文版全文翻译,由若泽·安东尼奥·瑟古拉多·坎坡斯作序。
《加缪手记》 《加缪手记(卷1935.5-1942.2)》包含阿尔贝·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书信手记很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通过加缪的手记,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这是一部全面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霍克海默亲自作序。作者取得了丰富的一手材料,并由学派亲历者亲自校正,客观记叙了社会研究所从成立到迁回德国的历史,概括了法兰克福学派在其英雄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是一本精当的、任何有识之士都不能错过的批判理论的导论。
《希望的原理》(三卷本)系德国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撰写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 美好的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贫苦和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集中体现了人类向往一个 美好的世界 ,即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电影、时装、舞蹈、节庆等人类社会的各领域,并证明这些活动和现象是人类希望在人类文明中的表达方式。此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哲学著作。
本书是英语世界很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优选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