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史上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最后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古往今来,你信不信每个哲学大咖的背后都有一只脑洞大开的狗狗?狗狗思考的哲学问题,是成就这些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的关键。从西方哲学三大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东方圣人孔子、兵圣孙子,再到自由主义之父洛克、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存在主义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存在主义的重量级人物萨特等,这些哲学大咖三观的形成,其实都依仗着他们的狗狗。狗狗看待世界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哲学家理解世界的方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狗狗?这些狗狗的脑洞究竟有多大?它们又是如何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作者跟随狗狗的足迹,以独特的视角带你认识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
《万能钥匙(近期新修订版)》自出版到1933年为止,共销售了20万册,之后,似乎就销声匿迹了。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自我提高的深层自省的最经典作品。在本书中,汉尼尔不遗余力,准确阐释了每一外话题,而且逻辑缜密,用词严谨,不仅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而且也让人的心智为之豁然开朗。本书阐述了生命以及创造性人生的基本原理,而这正是汉尼尔本人所领悟到并付诸实践的。他的学说,主要是关于精神力量的正确引导和恰当利用——而这些,乃是真正的创造力和行动、和谐与健康、爱与幸福以及种种可能性的关键之所在。在《万能钥匙(近期新修订版)》中,每一章都被设计成函授课程的形式以便于读者研习,不过,即便是随意翻阅,其中的金玉良言也会让你目不暇接、受益匪浅。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 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圣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旋涡”(尼采《悲剧的诞生》15节),他的受审和受死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与孔子、佛陀和耶稣等其他圣贤一样,苏格拉底述而不作,却被推举为西方哲学的真正开创者,这也让人难以理解。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大概就是理解“苏格拉底问题”的好路径。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园》里,位于中间的柏拉图一手指天,代表着虔敬,一手拿着《斐多》这本书与《苏格拉底的申辩》极为相似,都是临死前的回顾、劝谕、安慰和告别,只不过《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对所有雅典人演讲,而《斐多》是向极为亲近的人讲述。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苏格拉底平生首次公开演说,因有人控告他不信神和败坏青年,他被迫出庭答辩。这大概是西方非常著名的一场庭审,对思想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人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精)》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著,本书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1855年1月至6月所写的政论、时评和军事文章,共计107篇。这些文章中,除恩格斯的《欧洲军队》一文发表于美国《普特南氏月报》外,其他都发表于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新奥德报》和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报纸《纽约每日月坛报》。本卷所收录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克里木战争及其进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如何推进工人运动和群众性革命民主运动等重要问题。
“为人类而工作”是马克思一生的理想和写照。本书通过截取不同的时间段,在勾勒马克思的童年时期、大学生活、爱情故事、学术研究、革命事业等等成长与奋斗历程的全貌中,深刻地展现了马克思作为“顶天立地的伟人”和“有血有肉的爱人”之间的辩证张力,形象地凸显了他作为“人间的普罗米修斯”那波澜壮阔的英雄人生。
当理想自我取代了权威,对每个人提出要求:你必须变得更好,成为你的理想。这对自我和社会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自愿服从于“自恋的痛苦”?我们又为什么要同意现状?聚焦自恋,从经济、社会、道德等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自恋”逐渐取代权威、信仰成为我们服从对象的过程,结合不同时期思想家如斯宾诺莎、黑格尔、马克斯·韦伯、弗洛伊德、福柯、阿尔都塞等人的论证,分析当前的过度竞争、量化管理、自我规训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看到自我陶醉的“我就是我”的矛盾之处,走出虚假的田园诗,不错过他人与周围的世界。
阿甘本是欧洲研究生院的巴鲁赫?德?斯宾诺莎教授,意大利维罗拉大学美学教授,并在巴黎国际哲学学院教授哲学。他的思想发展以对语言的哲学思考为核心,进而延伸至美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并承接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福柯与德里达等哲学家的思想脉络,成为当代欧洲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阿甘本的著作近年来在国内开始得到译介和重视。《例外状态》作为其代表作“圣/牲人”系列的作品之一,原创性地结合罗马法阐释与当代理论观念,深入发掘了施米特和本雅明的隐秘对话,重新阐释了生命政治在“例外状态”的法律主题中得到具体发展的过程,对当代世界霸权主义及其战争逻辑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
《当青春遇见马克思》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阐释了 “青春”与马克思的“遇见”和对话,饱含青春气息、具有青春魅力。本书包括文本阅读中的马克思、历史深处的马克思、思想论战中的马克思、科学信仰中的马克思、青年的困惑与马克思等,从如何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马克思的个人成长史、马克思对错误理论的批判、信仰转变、当代青年困惑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等角度,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案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全面呈现生动、有趣的马克思形象。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进行了历时性考察,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阐明了人口再生产的理论内涵、异化形态与时代意义,对中国生育观的源起、建构、冲突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系统性追溯。在此基础上,全面审视当代中国人口再生产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时代价值。最后,从优化生育观念、科学批判现代性、推动生活世界与生产世界矛盾消解、实现人口再生产调控正当性等角度集中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人口危机”的时代回应,在把握当代中国人口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路径探索。
本书聚焦“两个结合”重大理论主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出发,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学术支持。
本书以恩格斯的人生历程为主线,从恩格斯的青少年时期写起,分九个阶段,每个阶段选取对恩格斯的人生走向、革命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故事、事件,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真实、立体地记述了恩格斯的成长历程、家庭生活、婚姻爱情、与马克思的友谊、理论贡献、革命活动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的人生历程。
本书从《资本论》创造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与《资本论》里面所包含的“故事”两个总体视角切入,本书主体共“《资本论》的前世今生”、“问世的艰辛历程”、“观照资本主义社会”、“辩证的哲学思想”、“批判的经济理论”、“工人阶级的处境与命运”、“改变现实世界的道路”、“《资本论》在中国”八个章节。行文过程中,以马克思的文献(手稿、专著、书信)等为依托,讲好《资本论》的故事,并插入图片,突显可读性。
......
马克思的朋友圈,不仅是记录马克思生活的小天地,也是展现他世界观的大舞台;不仅是友谊小船的避风港,也是思想碰撞的辩论场。《马克思的朋友圈》以权威史实为基础,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了马克思和朋友之间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这些朋友中,既有马克思的 “第二个‘我’”和“置顶好友”恩格斯、“星标好友”海涅、沃尔弗、威斯特华伦、费尔巴哈等重要思想伙伴,还有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战友和学生,以及蒲鲁东、鲍威尔、拉萨尔、巴枯宁等理论对手。书中配有100余幅图片,这些图片以微 信朋友圈的形式,展现马克思及其好友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读者能够真正读懂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追随马克思,学习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共产主义的“学者和战士”的交友之道,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蕴和思想价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
马克思的思想深邃、丰富,发人深省,其鸿篇巨制《资本论》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甚至文学等多个领域,理解《资本论》对于掌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见解至关重要。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资本论》的导读性著作,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后果的批判,为读者进一步阅读《资本论》原著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条理解《资本论》及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途径:什么是商品和商品交换?财富从何而来?什么是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怎样的?为什么危机是资本主义DNA的一部分?作者认为,资本主义这套社会经济制度,从其兴起、发展到成熟大致经历了400年,自《资本论》出版以来,资本主义就竭力想证明马克思的批判是错误的,而实际上《资本论》一直在为试图理解世界的一代代新人提供
20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界对卢卡奇的成名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了许多激烈的批评。为了回应这些批评,进而抨击德波林的孟什维克主义和鲁达什的尾巴主义,卢卡奇写下了《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一书。这本书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于恢复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潮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对卢卡奇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的早期思想的辩护。由于当时没有发表,卢卡奇本人认为该文本已被销毁。现在,这一充满争论的文本重见天日。它是一部隐藏的思想史的关键部分,将改变对卢卡奇作品的解释。
《智慧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之淘洗而不衰。叔本华将其译为德文,赞誉它“绝对”;尼采则断言:“在剖析道德方面,整个欧洲没人能比葛拉西安更为慎密、更为精细。”而且,它还与《君王论》《孙子兵法》一同被欧洲学者视为千百年来人类思想目前具有永恒价值的三大智慧奇书。 本书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之淘洗而不衰,是人类思想目前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比《君主论》更亲民,比《孙子兵法》更实用,比《道德经》更积极,比《厚黑学》更光明。
《哲人咖啡厅:黑格尔历史哲学》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主题,选编了《历史哲学》、《历史中的理性》、《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的相关内容。考虑到文本的逻辑性、思想性和可读性,译者为书中的各个部分拟加了小标题。
尼采和维拉莫维兹都曾说过,唯有交付我们的鲜血和灵魂,才能让古人向我们发声。威廉斯以其特有的敏锐和深邃重回荷马史诗与希腊悲剧和其他希腊作品,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示其中有关人类行动和经验的洞见,澄清基于进步主义历史观的种种误解:希腊人的思想并不原始,神灵、魔力、命运、机遇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在场并没有妨碍他们理性地洞察人的自由与责任。威廉斯对希腊人伦理传统的阐释饱含热情,然而,他并没有尊经复古的企图,他对古代世界观的重构始终渗透着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重建,理解古人实际上就是在理解我们自己。
《心灵与形式》是卢卡奇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是一本文学批评著作,评论了柏拉图、克尔凯郭尔、诺瓦利斯等人的作品、生活和思想等,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本书的立意是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文化危机。卢卡奇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塑造经验现实,进而克服资本主义文化危机。卢卡奇通过创作这本论说文集来证明,论说文形式能够成为实现这一任务的批评形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吕西安·戈德曼甚至认为本书可称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