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配合全国对“两论”的学习活动,李达写作了《 解说》、《 解说》以及相关系列文章。这些著作和文章在当时对于帮助人们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代,将它们重新结集出版,对于帮助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做好各项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是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研究城市问题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列斐伏尔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关于城市问题的重要论述,其关注的焦点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城市以及随之而来的都市总问题式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文献导读著作,而且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现象、新趋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 教条 ,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1857 1858年,中年马克思一头扎进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下了厚厚的政治经济学笔记。这几组笔记几十年后才出版,被编者加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标题,从此便以《大纲》闻名于世。《大纲》是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首次阐发了他的价值理论,并明确了 剩余价值理论 的雏形,《资本论》的宏伟构想正是从此处启航。 由于手稿 自说自话 式的艰涩风格,如何定位和解读《大纲》一直都是学界的难点。在本书中,大卫 哈维带着城市与空间研究的路径开启了和马克思的对话,就货币流通"资本生产与生成 周转时间 利润率 等主题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贴切的解释。内容上,他以尽可能清晰和简明的语言,去其繁,取其精,将引起混乱的表述厘清辨明。他传达了马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教
《素书》是一本国学经典著作,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全书共六章,分别解释了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含义。语言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在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文字部分由原文、注解、译文三部分组成,每则文字后配有古典版画,古韵十足。《素书》可谓为人处世之范本,中华智谋之瑰宝。
马克思的思想超越时代,但直接阅读马克思的著作、领悟马克思的思想往往具有一定的门槛,那么阅读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著作不失为接近这位伟人、进入其哲学殿堂的有效途径。 本书作为 开放马克思主义 倡导者、《争鸣》(Arguments)期刊主编阿克塞洛斯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专著,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具有较大影响,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在阿克塞洛斯的笔下,马克思是一个技术思想家:他宣告人们能够通过征服世界而超越自我异化;他指认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并不是希望人们摆脱现代技术,而是想使技术摆脱掉一切使它变得非人性的东西,从而将技术自身的力量和人类的力量解放出来。 本书旨在发掘和触及马克思思想的中心,发现贯穿他所有作品的思想脉络。此外,本书也是阿克塞洛斯建构自己的原创性哲学思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专享一本哲学著作。本书的内容是主要探讨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主要观点有:语言可以言说世界之内的事实,而不能言说世界之外的神秘事项,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恰恰后者是最为重要的。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1、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2、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3、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则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7、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首先对世界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原子事实。接着他又把原子事实同思想联系起来,认为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形象。思想是通过命题来表述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有意义的命题与现实是相对应的。这样,维特根斯坦就把
孙伯鍨、侯惠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和现状(上下)》上卷在时间上以19世纪为主,侧重叙 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现及其在逻辑上的完成, 突出它的精神源头及其理论活力;下卷在时间上以20 世纪为主,侧重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和曲折发展,突出它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中的艰难创新。由由第二国际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从偏重理论到偏重实践、从普遍形态到民族化 的过渡,出于内容的衔接和篇幅的平衡的考虑,我们 将这部分划进了上卷,并作了内容上的调整充实。而 原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东欧的历程则以 浓缩的方式简化,主要阐发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贡献;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则以“附录”的形 式置于正文之后,以利于教学的灵活处理。鉴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必须立足中国
日本著名哲学家广松涉的力作《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地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 从什么时候开始 及 具有怎样的构图 两大问题展开,被学界称作 马克思主义三部曲 。本书内容为三部曲的后两部,旨在勾勒马克思主义如何全面超越 人文主义VS 科学主义 的近代哲学的地平,构筑 能知 能动 与 所知 所动 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地平,立足 历史 之中 存在 的人的视域,透析由原始物神崇拜所衍生的将 关系 看作 物 的 物象化 ;从辩证法、异化论、国家论和历史论的维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继承关系,批判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既有理论,立体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构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突出地位,围绕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作者着眼于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而把握世界历史大变局中意识形态变化趋势。该书对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有人说区别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有人说人是社群的动物 其实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使用语言的动物。这种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离不开语言,人们依靠语言来实现彼此的理解和相互沟通。然而人们不是总能顺利地明白对方在说什么,误解总是在产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作为人类历史上*个 百科全书式 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一书中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及如何同错误说法进行辩驳。他认为语言中*基本的表意单位是句子,也即命题。《解释篇》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范畴篇》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如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等。《前分析篇》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这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包括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世界的存在方法、世界的辩证图景、人对世界的认识、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等八章内容。这部教材的编写,借鉴了国内同行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并移植了我们所在的教研室的同志及我们自己过去编写的教材的一些相关内容。主要有:第二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光武教授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五、六、七章则主要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借鉴了刘曙光博士的专著《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和丰子义教授一些学术论文
《卡尔 马克思》(纪念版)一书,共分为17章,每一章都是一个小话题。全书并没有采用展示史实、简单评述这一通常做法,而是颇有新意地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象征符号,从而运用较小的切口和里程碑式的节点,将马克思思想的巨大价值成功地放射出来。同时,该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颇有新意。它一改以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方面的 板起脸来教育人 、 我说你听 的面孔,而是以接地气的语言来阐释较为深奥的道理,这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无疑是做出了一次大众化、时代化的成功示范。在该书稿中,马克思的论述如同写在今天:在这个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马克思依然如同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们的世界。马克思未曾老去,他仍然在我们 中间 ,他的理论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依然是所有对人类的未来怀着美好梦想
本书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价值、产生、发展与创新,遵循 基本内容 核心观点 思维方式 工作方法 典型样本 这种从抽象到具体、从哲学之道到工作之术的框架思路,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和大众性相统一,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有助于领导干部真正掌握马克主义哲学的智慧和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青年马克思》 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Н.И.拉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部生动描述马克思青年时代学术思想的著作,本书、二版出版后成为学术界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文本的重要书目之一。在第三版中,作者在对当时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特别是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和1844年巴黎手稿群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研究,在文本编排、文献写作时间等内容上得出了与MEGA2编者不一致的结论。这无疑是的研究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马克思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起源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
全世界关注美国的人都被弄迷糊了。在世界舞台上,美国突然从一种共识政治转向威压政治,这昭示的是美国的强大还是脆弱?在伊拉克战争中,真正受到威胁的是什么?伊拉克战争是否纯粹因石油而起,抑或涉及其他因素?在把美国推向对外冒险方面,低迷的经济状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美国的对外军国主义和国内政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在戴维?哈维这本引人注目又颇富原创性的著作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阐述。在这一论证严密、思路清晰的著作中,作为引领他所属时代的社会理论家,哈维建构了一个概念框架,透视权力的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解析剥夺性积累,揭示了在美国政策和政治中那些重大转折背后发生作用的力量。那些推动并促使美国权力在世界范围成为“新帝国主义”的幕后动力,*次在所有人面前被揭露出来,大白天下。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已经引起反响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精写。秉承着 面向实事本身 的现象学精神,《回到马克思》以MEGA 2 文本为依据,以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为重要源头,对马克思一生的哲学研究及其变迁进行了抽丝剥茧、不屈不挠的哲学努力,还给了读者一个活色生香的原生形态中的马克思。同时,本书也概要介绍了作者《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和近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和的成果。本书一改艰涩难懂、非行家无以入门的学术脸孔,以流畅漂亮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引领读书人一步步地迈入精彩的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精神世界。 神会马克思 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