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 第三个伟大发现 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
民法典担保制度体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青年黑格尔》由格奥尔格·卢卡奇于1938年完成,1948年在苏黎士出版,是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成熟期之后,以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写成的黑格尔研究的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黑格尔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从伯尔尼的共和主义时期(1793-1796),到法兰克福社会观的危机与辩证方法的开端(1797-1800),再到耶拿时期客观唯心主义的创立与维护(1801-1803),以及最终与谢林的决裂和《精神现象学》的完成(1803-1807)。卢卡奇不仅准确描述了黑格尔的思想历程,更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他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理论渊源,着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溯至德国古典哲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共产党人的 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 正是本着 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 的宗旨,东方出版社最新出版了这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图文版) 丛书。丛书由中央党校创新工程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组组织编写。 丛书选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代表性经典论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到的经典著作进行导读,一套八本。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全貌的基础上,每本书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全书结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为脉络,对马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方法论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放时期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与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通过历时分析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个阶段特征、典型译本的译介情况以及代表性译者的概念翻译策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呈现思想翻译传播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并彰显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和互动效力。
柏拉图:世界为何如此存在? 亚里士多德:如何适应现存的世界?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受苏格拉底教导,主张超越凡俗现实,追求更高的精神真理。亚里士多德生在医生家庭,坚持认为经验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真实途径,人要学会适应现实。师徒二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哲学方向,并展开持久的竞争,对西方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刻画了这场哲学竞争的发生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师徒二人及其后世支持者(或敌人)的博弈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核心特征,并使之保持活力。本书涵盖从古希腊、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直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主要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是了解西方哲学文化演变的重要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