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先秦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与著作,以及后人对它(他)们的研究。首先从总体上论述了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诸子之“九流十家”及最初的子学史观,诸子之发展脉络与综合统一;然后分别论列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与杂家。本书涉及到的主要思想家、学者、学说或著作有:孔子、孔门弟子、孟子、荀子、晏子;老子、文子、列子、杨朱、庄子、管子与稷下学派、《黄老帛书》;墨子及其学派;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韩非;邓析、尹文、惠施、公孙龙;孙武、吴起、孙膑、尉缭;邹衍与阴阳五行学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等。书中分章列有历代子学研究者关于某家子书的主要整理与研究书目。
陈赟所著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之道》以古今中西之争为大背景,对儒家的精神气质、思想架构、成人之道、政教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该书从宋明儒佛之辨的梳理出发,引出在中西之争的大时代情境中儒学的自我归正问题,又从文明论高度思考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复兴、世界格局转变之间的深刻关联。该书不仅对古典儒学有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而且,本着儒家的立场对时代问题做了独特而富有深度的辨析,提供了一种立足于儒家思想而思考中国道路的可能性。
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先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同时,还结合*国现时的思想及西方思想,谈了新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再审视,再理解。大家之笔,尽是神来之处,寥寥十万字把一个“儒”解释得淋漓尽致。
邵子在《皇极经世》书中,架构起一个囊括宇宙、终始古今、天时与人事互验的完整体系,并找到了统领这一体系的法则。所谓“以天时验人事”,是指按照元会运世的宇宙观而推定的世界历史年表;“以人事验天时”是说以皇伯递嬗原则而推定的中国历史年表,从而创立了震古铄金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元会运世即日月星辰。元会运世与年月日辰是同构关系,一年(元)十二月(
《复性书院讲录》是马一浮先生对复性书院学生所讲之讲稿。《复性书院讲录》共有六卷。卷一主要篇目有《开讲日示诸生》、《学规》、《读书法》、《通治群经诸书举要》等篇,是讲录的总纲,告诫学者为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卷二至卷六则对多部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深入、独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