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有影响的哲学家,以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以道中庸 为座右铭,自称为 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12卷本的《冯友兰文集》,主要包括 三史 六书 ,还有《三松堂自序》、《人生哲学》。
......
本书是2018年王东岳在混沌大学举办系列讲座的文稿,从远古人类、氏族社会、农牧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从单细胞生物到组织形成、器官分化、人体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从象形文字、拼音、文言文;从孔子、老子、庄子到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本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生物、医学,无所不谈,无所不包。涉猎之广,令人称奇。
本书预计120万字,包括先秦编、汉唐编、宋明编、清代编。具体的设计思路上分为经学形成史与经学流传史两大部分,经学形成史首先要向读者介绍什么是经,各专经都讲什么内容,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有什么作用,经学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酝酿和形成的,等等。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本书的《先秦编》。经学流传史,是讲经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解释这种发展和演变的社会思想原因。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本书的《汉唐编》《宋明编》和《清代编》。
《易经日讲》是根据毓老师课堂讲授之笔记整理而成。毓老师解经遵循儒家经学传统,以依经解经和一字一义的讲解方式,重视经典的经世致用之义,既能灵活地结合历史、政治、人文等主题,又能与当下融会贯通,高度还原经典的哲学内蕴和思想力量。毓老师的讲解,将《易经》归于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体系,还原儒家经典的哲学内蕴和思想力量,同时结合自己对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读者清楚了解经典之真义,实用之价值,从而启发现代人运用经典的智慧来指导人生。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本书较全面地研究了魏晋时代的玄学,对玄学的渊源、背景、流派、人物、经典系统、笺注形式、作品、论题、学说及历史分期加以探讨,对东晋以后的制度化玄学也详加考辨。书中新见颇多,如说明玄 流中何晏与王弼分别开启了两个支流,前者注重才性论,后者注重性情论。作者认为东晋以后玄学仍继续流行,包括玄学在内的官方四学的建置与李充整理四部图书的史事有密切的关联。对于玄学与 的关系、玄学与正统论的关系、玄学与唐代三教的关系等,作者也分别作了新的解说。此书为王葆玹先生 的玄学研究代表作。
“相台五经”,指乾隆四十八年清高宗下令武英殿仿刻元代岳浚所刊十一部经书中的五部——《 》《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经,皆为经注释文本,每卷末并附考证。五经与岳氏所刊《孟子》《孝经》《论语》入藏清宫后,清高宗建“五经萃室”以贮藏,嘉庆二年昭仁殿失火,五经皆毁。今岳本《 》《春秋》(有补配)仍有孤本存世,而另外三经皆佚,仅有武英殿仿刻本能睹其貌。本次以上海图书馆藏早期印本为底本,版面清晰,字体端正悦目,诚为佳善之本。书前有北京大学张学谦博士所撰影印说明,详述相台五经校刻、递藏源流和学术价值。本书为其中的《礼记》二十卷,有汉代郑玄注。
为了让儒家经典能广泛地被广大读者获取,本套丛书采用简装、单色、影印的方式,由著名文献学家王志民、杜泽逊主编,分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孟子、四书、孝经、尔雅、群经总义等细类,分四辑推出。本套丛书的编纂出版,是对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合了历史上儒学文献经典著作的优良版本,为文化学术界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儒家经典代表性版本、儒家经典注释的代表性成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相信对学习研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为其中一册之《唐石经本礼记》,是由唐代开成石经刻制的《礼记》版本,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完成于开成二年(837年)。该版本是《礼记》的重要传本之一,并且在后来的版本中被多次引用和校对。
《中华思想通史绪论》是整个《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的灵魂和总纲,是统一《通史》项目编研人员作者的认识、思路、写法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纲举目张”,对《通史》项目来说,即完成了《绪论》,整个《通史》项目也就完成了一半任务。全书共分为导论和六章。《绪论》是《通史》的灵魂,《导论》又是《绪论》的灵魂。《导论》中阐述清楚了《绪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全书统一了思想,统一了写法。正文中的六章依次阐述了以下问题:编撰《中华思想通史》的任务和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华思想史的学科定位和学术特色;中国社会形态演进历史与发展道路;中华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中华 传统思想“一以贯之”的精神基因。
四书 五经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是一部亘古传颂的诗歌总集,两三千年来一直是读书人的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涵盖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丰富多样的民情风貌、典章制度、礼乐规范等,反映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各种面相。它不仅在中国文学 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 也具有难以估量的伟大价值,有的西方汉学家甚至称它是“古老东方知识的百科全书”。《诗经全本新绎》对《诗经》进行了全新注译评析,注释力求简明 ,翻译贴近原文韵味,新绎诠解,兼采众说、折中异同,同时,还收录了《诗经》品物图,涵盖动植物、器物、宫室、天文等,使得这部传诵两干五百多年的诗集增添不少阅读的兴味,不论是欣赏或研究,都 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