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白璧德思想原典及其在西方文化中定位的论述,对白氏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时期”之阐释形态的描述评析,都有创新之处。特别是作者能够另辟蹊径,将“翻译研究”与“思想史”挂钩,所辩者细微,所见者宏大,对于深入理解“学衡派”的思想资源与译介策略,十分有益。本书结构紧凑合理,资料掌握充分,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好的细读功夫。关于“学衡派”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关系的问题,是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效应的重要课题。本书以“学衡”的有关译介为关注点,由此考查白璧德人文主义进入中国之后发生的意义转换及生成。文章思路清晰,中西文材料掌握运用很细致而又有理论眼光,文气简洁大气,举重若轻。其赋予发现的扎实的探索,已经推进了所属领域的研究深度。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以美学视角深刻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上,把审美理论借鉴到内在审美思考的必然逻辑,意味着从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受教育者”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从审美的视角思考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价值的发掘,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人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原则、突出人的主体性的现代教育模式,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之路。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生动的形象蕴涵或展示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显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和价值,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内心愉悦、精神振奋,彼此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实现人性拓展和境界升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为了探究促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生成和护展的真正的精神动因,弥补此研究领域迄今存在的历史与逻辑不尽统一的缺憾,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授用伦理学、历史学、社会文化学的理论,采用“将哲学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从耸理思想史的角度,对日本近世町人(商、工)阶级的生成发展及其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轨迹,町人价值伦理的内涵和精神指向,以及它在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了历史性考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前近代的德川时代,惟有掌握了经济和文化主导权、成为推进近世商品经济发展主体势力町人阶级,才是德川社会导权、成为阶级中的阶级,只有町人阶级“惟以货币为贵”、“以金钱为本位”、“以营利为善”和以正直、俭约、精
本书从构成中国庞大网民的主力军这一特定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和伦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学科角度剖析当代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为研究向度,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佐证,突破了网络新媒介对思想道德影响的一般性描述。本书通过对网络传播环境下群体网络行为的展开与分析,围绕“道德是否可以虚拟”这一命题深入阐释了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与架构;针对当代典型网络行为现象——以网络游戏行为和校园BBS为例进行了以点带面的实证研究与道德考量;进而将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成因机理概括为“SPSS”——主体(Subject)、心理(Psychology)、社会(Society)、制度(System);并对网络道德行为的引导和规范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研究。本书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复旦“211”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本书立足爱、自由和责任三个关键词,不仅分析了奥古斯丁爱的哲学的确立和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分析了贯穿中世纪的意志主义的奠基和流变,而且分析了中世纪道德观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马丁?路德、康德和约纳斯的责任思想和普遍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试图阐明中世纪这一前现代的哲学形态与后现代思想的内在精神的契合。
人年轻的时候,总认为时间很多,于是就大把地浪费时间,一点儿也不心疼。这种心态就像那些有钱人不知珍惜财富,经常大手大脚地花钱一样。可是,等到他们发现财富散尽的时候,大错已铸成,追悔莫及。高效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而方法恰当则是提高做事效率的有效手段。做每件事都要讲究方法,而且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建立在牢固基石上的品行才会坚实,否则品行大厦一旦坍塌,就会砸得你头破血流。即使你现在还是个年轻人,也应该严于律己,因为只有在年轻时懂得严谨、自律,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出良好的品行。
《西方伦理学思想史》作为伦理学思想史与一般伦理思想史有什么区别,在这里有必要首先作一个交代。应该说,伦理思想是这两种思想史的共同内容或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般伦理思想史它可以是从各个领域的思想资料中提取具有伦理价值的内容,而伦理学思想史则是专注于作为伦理学学科的思想和理论的内容。两者差一个“学”字,实则有学科与非学科的区别。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两者好比一个是专业的,一个是非专业的;一个是作为学科思想和理论的有内在联系的发展,一个是散见于各个领域的思想汇集。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西方伦理学思想史》拟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待西方伦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对其基本的思想史实,如人物、著作、活动、事件及其影响等,力求从学科思想的脉络和发展进程上去把握。所谓思想、理论的发展,主要是指学
本书以专题论文的形式,试图描述中国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的伦理关系、道德观念、道德心理、行为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评价和价值追求,以展示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状况、相互关系及其历史走向,探寻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发端、形成、演变、特点及其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客观再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道德生活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揭示中华文明的特质及其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无本体论的伦理学》是普特南近年来研究重心转向伦理学后的理论成果,由两部分组成。在部分中,作者通过说明客观性的本性,努力将伦理学与本体论及形而上学分离开来。作者相信,伦理学与本体论及形而上学的结合已经使我们对伦理学的理解产生了扭曲。这种扭曲一方面导致了膨胀的柏拉图主义,另一方面导致了还原论的形而上学。作者认为,伦理学并非没有客观性,但这客观性并不来自本体论,而是来自我们的生活实践,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践问题。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出,哲学应该作为“反思的”,即对传统信念、普遍接受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活动;他提出了第三次哲学启蒙——实用主义启蒙的观点,并回应了后现代思想家可能对这个观点提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