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问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
学无涯也,而人之知有涯。积无量数之有涯者,以与彼无涯者相逐,而后此有涯者亦庶几与之为无涯,此即学术界不能不有学术史之原理也。苟无学术史,则凡前人之知,无以为后学之凭借,以益求进步。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复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无以资后学之考鉴,以益求精密。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相求者,犹是前人粗简之法焉,或转即前人业已嬗蜕之法焉。故学术史甚重要。一切现象,无不随时代而有迁流,有孳乳。而精神界之现象,迁流之速,孳乳之繁,尤不知若干倍蓰于自然界。而吾人所凭借以为知者,又不能有外于此迁流、孳乳之系统。故精神科学史尤重要。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迩际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磐如烛,几有互相冲突之
从形而上学到逻辑学,悖论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可以从其丰富的文献上得到显现。但到目前为止,在伦理学中很少见到对悖论的批判性研究。在伦理学的前沿工作中,《10个道德悖论》首次为道德悖论的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提出了10个不同的、原创的道德悖论,挑战了我们某些*为深刻的道德观点。这本具有创新性的书追问了道德悖论的存在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并且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探讨了悖论能够在道德和生活上教给我们什么。
传统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男性的学科,当伦理学与性别批判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本书在深邃绵长的视野中既梳理伦理学中的两性不平等,更旨在通过性别的追问,深入到人类自我理解的核心。 作者路过了西方现当代几乎所有相关的重要思想家的思想,与他们对话,让他们之间相互对话,在后现代的废墟中寻找人类自我救赎的可能性:一种新的性别伦理学的重要性不是在于它对性别或是对性的定义中,而是在于对他者的接纳交流及“恰当的相互理解之中”。
本书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不仅影响了华人的思想及言行举止,也成功地影响了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人民,成为他们国家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本书从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之间的互相消长与冲突入手,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出传统儒家伦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充实和改造自己,并逐渐成为我们民族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动力资源之一。
本书对社会理论中的主要论争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展示了为什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科学主义和相对主义等这些矛盾对立体并不成立。通过抨击当代理论中现代和后现代等观念的核心地位,托马斯·奥斯本提出,社会理论的恰当主题应该是启蒙。传统的做法是将社会理论放在由法国先哲及其他人所建构的启蒙价值体系中加以考察。托马斯·奥斯本的做法与此不同,他雄辩地指出,应当将启蒙当作一种伦理状态,而且应该把知识分子视为特殊批判精神的具体体现。
《新视野教师教育丛书·当代教育伦理学译丛:伦理学与教育政策》于1978年初版,2010年再版,是R.S彼得斯主编的“国际教育哲学文库”中的一本,也是美国教育哲学界知名学者的经典作品合集。虽然该书关注的是西方当代教育领域中的政策议题,但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教育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无论从讨论的内容还是讨论的方式来看,均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这些政策主题及其核心概念进行的规范研究。 这本书中的诸多文章都是由美国教育哲学界的知名学者撰写,集中讨论了自由与大学,学生权利,自治、自由与学术教育,平等与多元主义,技术与工作等五个方面的主题。这些探讨既与教育哲学中经常受到关注的概念,如自由、权利、平等、文化多样性等紧密联系,也与自由、权利、平等、文化多样性等概念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制度背景与政策辩论
《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32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蔡元培所编《中学修身教科书》,如其例言所说“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科学能否存在,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逻辑方法才能推进道德科学的发展,以便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为此作者辨析了因果关系和必然性,广泛考查了科学的一般逻辑在道德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并特别强调从历史概括中引出的经验规律必须能从人性科学中演绎出来。
《中国伦理学史》是我国近代*部伦理学史专著,是*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以科学的方法辨析其优长和缺失,为我国近代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世界上大多数“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他们更容易成功?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并常常陷入抉择的困境。其实,换种思维方式,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传奇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先生曾说:“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很好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思维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从当前的环境中脱离出来,洞悉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书精选了100个经典的很好思维模型,如果你能掌握并熟练使用其中的5%,也许就比“朋友圈”里90%的人更加明智。 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信息,要比自己苦思冥想来得容易和深刻。
人人都要思考,人人都要推理,人人都要论证,而且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和他人的推理和论证。我们每天都被来自诸多媒体如书籍、话语、收音机、电视、报纸、雇主、朋友和家人的推理所包围。 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擅长论证,但有些人则不是这样。良好的思考、推理、论证能力,部分来自某种自然的天赋。但无论我们的天赋如何,都是可以得到改进和加强的。学习逻辑正是改进人们天赋的推理和论证能力的优选办法之一。通过学习逻辑,人们能够掌握进行良好思考、避免错误推理的策略,并掌握评价论证的有效技术。 《逻辑的力量》秉承这样一种信念,即逻辑工具的确是有力量的,对逻辑的学习是提高读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优选方法之一。《逻辑的力量(第3版)》的每一章都表明:逻辑工具能够用来分析和评价关于重要问题的意义重大的论证。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它不仅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楚明白的阐明,而且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了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对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全面澄清,并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给出了功利主义的经典答案。第三章探讨了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何以可能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能为人们接受的问题。第四章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给出了一个哲学上的证明。最后,第五章论述了功利主义的正义理论。
作者为新儒学的第三代学人之一.本论集收入10篇文章.前3篇为**部分,是作者受汤一介教授邀请在北大作蔡元培学术讲座与汤用彤学术讲座的记录.第二部分有5篇文章,回归传统的儒家学术资源并讨论其现代的涵义.第三部分2篇文章,回到当代新儒家的视阈,以具体的例证对典范进行重构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