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伦理学 当代研究导论》阐述了大多数元伦理学都要处理的一系列难题,可以给高年级本科生研习元伦理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难题涉及道德分歧、指称、道德认识论、形而上学和道德心理学。为了应对这些难题,研究者们发展出了诸多元伦理学立场,本书作者马克 范 罗伊恩对这些立场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初窥元伦理学的读者,范 罗伊恩还提出并回答了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元伦理学,为什么研究元伦理学,鉴于元伦理学内在地充满争议性,我们如何着手进行讨论?本书各章的末尾均列有若干思考题,可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激发进一步的讨论,并且附有评论性的拓展阅读建议。
闻名世界的认知科学家、普利策奖得主侯世达凭借独特的智慧与天赋,联合法国心理学家桑德尔,向世人展示了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一解人类认知之谜。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无刻都在作类比。类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谓的类比到底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间建立起联系的?类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这样的科学发现过程中,类比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表象与本质》深刻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让读者进入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隐藏的认知机制。而认知的核心就是: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联系过往经验作类比。《表象与本质》对人类的思考
作者邹殿斌老师受家族几代人道德慈善事业的影响,一生笃行孝悌伦常,习古近圣。张淑范老师,把女子八德落实在生活点滴之处,成为女子效仿的典范。书中蕴含着古圣先贤的智慧,大道真理,指引着我们自身的发展方向。它凝聚精神力量,传承家道文化。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不仅阐释了五伦八德十善、孝悌忠恕的内涵,同时结合了邹氏先人们孝、悌、忠、恕的感人故事,从规矩礼法的应用上,从义亲别序信的自然法则上,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常识,力求启迪学、修、传五伦八德,努力躬行实践,孝悌修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翻开本书,让每一次阅读都闪耀人性的微光,让每个小家的温度汇聚成文明的星火,在岁月长河中璀璨不熄 这便是本书献给所有家庭的礼物: 让伦理道德成为日用不觉的生活智慧 ; 让美好家风成为跨越时
本书为汪丁丁教授2021年出版的《情理与正义》的姐妹篇,内容同样出自他为北大国发院开设的EMBA课程,但完全不重叠。西方学者阐述的演化伦理学始终难以摆脱哲学的规范视角,而作者更愿意在科学的实证视角下阐述演化伦理学,故而,在浏览了西方文献之后,决定编写一部新的演化伦理学。在一贯的跨学科视角下,本书首先讲述地球的演化史与生命的演化史,其次是社会的演化与伦理的演化,尤其侧重于生命系统各层级各子系统的 内平衡态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的目前阶段,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20年,任何不从事创新的人类成员,以极高的概率将被机器智能取代。这意味着创新能力将成为每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有鉴于此,未来伦理学应是关于如何激发每一个人潜在创新能力的伦理学。于是在最后一讲,作者讲解了自己的 创新伦理学
过去50年以来,伦理学理论出现了理由转向。理由话语不仅成了伦理学领域的“通用货币”,在认识论、行动理论等诸多相关领域也是如此。不少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规范性概念,理由居于首位,具有分析优先性和解释优先性。《理由至上》一书立足于伦理学和认识论必须并列起来研究的主张,系统探讨了规范性理论中理由居于首位的观点,对其优势和困难做了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作者马克·施罗德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从事理由研究长达二十余年,他论证,理由居于首位的观点面临诸多重要挑战,而这些重要挑战本身恰恰是某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认识论难题的根源所在。施罗德强有力地表明,跟道德价值一样,知识也是理由在规范性理论中具有根本解释效力的很好例证。
生命伦理学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兴前沿学科。根本说来,生命伦理学直面的各种价值冲突均体现为权利之间的颉颃。不过,应当以何种权利作为其价值基准尚远未达成共识,甚至引发激烈的学术争论和现实矛盾,结果生命伦理相对主义几乎成为生命伦理学自身发展的瓶颈。祛弱权视阈的生命伦理问题研究正是生命伦理学突破自身瓶颈的尝试,也是建构生命伦理学体系的过程。本书以祛弱权为价值基础,以自律原则为基本伦理原则,融自然生命伦理(生育伦理、食物伦理、身体伦理、死亡伦理)、人造生命伦理于一体,旨在建构生命伦理学体系。
从英国的伦敦到美国的洛杉矶,从早期的现实主义到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本书通过对笛福、狄 斯、左拉、波德莱尔、康拉德、乔伊斯、艾略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菲茨杰拉德、品钦等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探讨了作为启蒙遗产的现代城市的兴起,尤其是自18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对现代城市的反应。作者认为,文学与城市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文学给城市带来想象性的现实,城市的变化也反过来促使文学文本发生改变。随着物理的城市不断演进,文学对它的表述/再现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喜剧现实主义和浪漫现实主义提供了对商业城市的洞见,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提供了对工业城市的洞见,后现代主义则提供了对后工业城市的洞见。
该书是马舍雷的斯宾诺莎《伦理学》导读系列的第二分册,导读的内容是《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感情》。该分册对斯宾诺莎在“受感致动的情状的起源与自然(de origine et natura affectuum)”的公理、命题、证明、附释、绎理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概念、推理、推论的体系中,还原了斯宾诺莎对人的感情的唯物主义理解。在马舍雷的解读中,斯宾诺莎所说的“感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心理情绪。相反,“感情”的规律和万物的规律一样,是处在同一个顺序和联系之中的。“感情”在拉丁文中的表达是affectus,其原义即为“受感而动”或“受感致动”。普遍联系、相互保持交换关系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关系中受到相互作用而“受感致动”。凡遇同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推动而有加快的趋势;凡遇反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抑制而有减慢的趋势。观念
《中国传统道德》,共分五卷,包括规范卷、德行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名言卷,另有简编本和普及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担任顾问。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参考教材,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应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要求,现将此书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重排,吸收了专家和读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改正了初版中的讹误,将此书以更趋完善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和灵魂,是建立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道德理想和行为的指导依据。本卷着眼于当代道德教育的需要,选录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思想资料,分为德刑论、天人论、人性论、义利论、理欲论、公私论、人生论、知行论等八个方面,为读者呈现
1982年7月,中国伦理学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伦理学史座谈会,让我讲一讲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方法,后来由徐少锦同志将讲话记录整理出来,刊登在《伦理学与精神文明M983年、二期上。当时语焉不详,讲得很不全面。后来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张毅辉同志语我:“很多同志希望看到你关于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较详论述,希望写出一本书来。”我接受了这个建议,经过反复思考,写成十二章,总题为《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几年前我曾写过一本《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华书局,1983),那是泛论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未讲关于伦理学说的特殊问题。这里只关于伦理思想若干问题的具体分析方法,关于哲学史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就略而不论了。 中国哲学中伦理思想比较丰富,所涉及的问题较多,而且学派繁盛,纷纭错综。对于两千年来伦理学说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
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是两种最古老且经典的伦理形态,西方伦理学界的有关研究源远流长,著述汗牛充栋,前沿成果更是斐然。然而,伦理学界有分量的深度研究却几近阙如,主要应归因于对这个领域缺乏充分的了解。徐向东教授实为伦理学界罕见之新锐才俊,在国际伦理学论坛亦时有崭露。他编选的《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不仅收集了批评传统的规范伦理(功利主义与康德道义论伦理学)的经典文献,而且也恰当地考虑了其他理论家对批评的回应。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空间伦理的基本范畴、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立足于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以空间存在和空间伦理的辩证关系为依据,考察空间伦理的具体形态和实践路径,主要分析了空间伦理中作为微观起点的身体伦理,作为中观核心的城市伦理以及作为宏观未来的 伦理,并由此构建了空间伦理的主体结构,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空间善治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紧紧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论体系和辩证方法两大特征,对其内在矛盾作了详细的剖析。作者对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以及同一与差异、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何与认识论一致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了解作者近年来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本版增加了学术自述两篇和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四篇作为附录。
我有感于此,是以午夜披览,纵横经籍,争分夺秒于青灯黄卷之中,闪电波涛于密码偈语之下,剥皮抽筋,快刀乱麻,穿透一字,总揽千案——《狂禅》遂得以完成!写作此书的时间,也犹如打坐“禅七”,四十九则,也正好共七七四十九天,真是一日一机锋,一句一生死。 如今书成方散,还魂无知,我也可以再次皈依于平常玄默了。 掷笔小颂: 天地一道门, 众生庭前花, 开时神佛看, 纷落你我他!
本书是美国 法学家杰弗里·R.斯通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重要著作,是讨论美国法律与性道德之间历史演变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六编,20章;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从古代、启蒙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性观念演变史;评述了联邦 法院在几个重要的性议题(包括避孕、堕胎、性少数、 作品问题等)上的审判史;详细分析了在性议题方面的几个重要判例,如米勒案、赛缪尔·罗斯案,以及罗伊诉韦德案;追溯了随着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共识的不断改变,法律在性观念、性议题方面所发生变化的根本路径。
这两篇论文是互相独立的,是由于外界因素而形成的,然而它们又相互补充成为一个关于伦理学基本真理的体系。但愿人们能在这一体系中看到已停滞了半个世纪的这一学科的进步。当然,两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不能以另一篇为前提,同样也不能以我以前的著作为前提;这是因为每一篇论文都是为不同的科学院而作,从而严格的匿名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条件。在这种研究中,首先要阐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关系。但是作者忽略了题目主要要求的东西,而且认为,题目是要求提出某种伦理学原则,因此,他把论文中讨论他提出的伦理学原则和他的形而上学的关系的那一部分只是放在附录之中,只是作为超出要求的部分”。难道在征文启事的引言由以出发的主要观点中也并没有提到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吗?因为这一引言一开始就作了经验的说明,并以出现在日常
本书是美国 法学家杰弗里·R.斯通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重要著作,是讨论美国法律与性道德之间历史演变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六编,20章;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从古代、启蒙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性观念演变史;评述了联邦 法院在几个重要的性议题(包括避孕、堕胎、性少数、 作品问题等)上的审判史;详细分析了在性议题方面的几个重要判例,如米勒案、赛缪尔·罗斯案,以及罗伊诉韦德案;追溯了随着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共识的不断改变,法律在性观念、性议题方面所发生变化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