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 狞厉的美 ,感受楚辞汉赋的 气势与古拙 ,聆听 盛唐之音 ,融入宋元山水的 无我之境 与 有我之境 ,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 浪漫洪流 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二版)》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 生命超越 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空间之外、时间之外、自身之外、色相世界之外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形态论;后五讲则是对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美学范畴的讨论,这是范畴论。书稿深具学理,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颇见学术功力,兼之行文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美学著作。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暂无内容简介。。。。。。
《美学意识形态》是德曼生命中最后几年之沉思的结晶,也是德曼的哲学、政治和美学思想最集中的表达,其中许多文章之前从未以任何形式出版过,包括关于康德的唯物论、康德与席勒的关系以及论反讽概念的文章。 这部著作或许是继阿尔都塞之后,对 意识形态 问题进行的最具挑战性、最严肃、最重要的重新思考。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德曼运用 批判 语言分析 的方法和 修辞阅读 的策略,通过对欧陆哲学重要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美学被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并对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给出了新的解释,由此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 《美学意识形态》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对认识论、修辞与美学之间关系的严谨探究,提出了激进的物质性概念。德曼在解读康德和黑格尔时,将哲学的严谨、解释的张力、思辨的魄力、反讽的幽默融为一体,最终抵达了哲
急速是当代社会显而易见的一个方面,而慢速则常常被斥为保守和反现代。本书中,国际知名美学思想家卢茨 科普尼克挑战了长久以来的思想传统,他建议我们将慢速理解为当代的一种策略 一种坚定凝视并进入当下速度的*现代实践。 通过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艺术、摄影、录像、电影和文学,科普尼克探索了 慢 作为一种关键媒介如何强化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体验。 慢下来 帮助我们记录构成我们当下的时间、历史和移动的多个层面。它提供了一个适时的(和不适时的)审美感知和表现方式,包括强调未来的开放性,破坏了任何将现在仅仅作为过去的单纯重现的概念。通过讨论珍妮特 卡迪夫、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杉本博司和米夏埃尔 韦泽利的摄影和艺术作品,彼得 威尔和汤姆 提克威的电影,道格拉斯 戈登、威利 多尔蒂和比尔 维奥拉的录像装置作品,以
美学是易中天的来时路。《谈美随笔》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全书分三卷:美学随笔,以轻松笔触谈论美学感悟。话题涵盖建筑、绘画、雕塑、现当代艺术;短篇美学论文,深入探讨美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范畴,包括文艺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艺术实践论、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等十余个问题。第三卷系统探讨《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这三卷,形成了由浅入深的梯度,无论是对美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还是有意深入理解美学、走进美学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迪,破门而入,一窥美学堂奥。
《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整体思想的集成之作,无论从框架结构,还是从思想分布,基本反映出他身体美学思想的要点和*取向。从身体美学思想的由来、整体思想结构,到身体承担的人文学科使命、跨学科性质、日常生活的指向,既有对传统哲学的延承,更有自己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既有对理论清晰而缜密的辨析、阐述,更有打通理论进入生活孔道的现实关切。 在对身体美学较为理论化、哲学化的分析之外,《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还开辟出一个新的方向,利用身体美学对艺术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书中对建筑、摄影、表演艺术、戏剧与舞蹈、日常生活中自我塑型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胜,可供广大文学、艺术及美学爱好者阅读、赏析。书后附有《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和《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实际上是三部浓缩的美学史,三张脉络明晰的美学地图。 相比其他大家如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的美学作品,《美学讲稿》因成书较晚,故而更加全面;因面向大学生,故而更有条理;因是课堂实录,故而格外轻松易懂。
儿童审美研究全新力作,该书以哲学和美学的方式,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婴幼儿审美发生的路径,引领读者发现童年的秘密。全书将婴幼儿审美心理的考察视为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人类的审美发展等诸多哲学与美学问题的大门。书中以生动的例子指导当下的家长在注重儿童认知的同时,不可走进误区,忽略和压抑儿童审美天性。书中的很多观点得到了美学研究者(如李泽厚)和学前教育界的多方认可。
本书是李泽厚先生告别美学30年后,*推出的一部美学论著。摘录了李泽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重要美学观点,如美感两重性、美是自由的形式、理性的神秘、美学是*哲学等论述,显现了作者所拥有历史纵深度的哲学美学的轮廓面貌。本书可与著名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俗称 美学三书 )一起,构成李泽厚先生的 美学四书 。
本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西方主要美学思想发展轨迹进行了解读,同时提出了美学之中关于审美判断的量化理论和数学模型,为统一不同美学思想表现出的丰富多彩感性世界搭建起了共同的理性平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量化模型*终回答了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本质,什么是美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本书对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思想评论和美学史研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美学爱好者,对任何与艺术、文学、设计、工美等领域相关的从业者及学生也能够起到开阔思路和辅助工具的作用。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蕞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奠基性著作。即使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之书。
《何新论美》是著名学者何新四十年来美学研究的集萃,从古典文学到武侠小说,从甲骨文到书法以及诗词歌赋,从远古神话到哲学沉思,涉及种种包罗万象,篇篇议论精彩纷呈,归结为: 审美活动及艺术创作,对个人而言是寻求自身愉悦感之游戏;就其影响他人以及社会而言,则审美具有操纵人性、情感以及行为之力量。 何新以其创新思维进行美学研究,进而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与流变,立意高远,思路开阔,屹立中国美学思潮的浪尖,在学界影响广远。本书堪称经典,很值得一读。
本书为赵敦华教授关于当代英美哲学研究的原创学术专著。全书分三篇共十五讲。 语言分析哲学篇 分别讲述了逻辑分析哲学的诞生,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语言逻辑思想,逻辑经验主义。 科学哲学篇 分别讲述了科学哲学的兴起,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推广,科学世界观学说。 政治哲学篇 分别讲述了自由主义的哲学传统,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罗尔斯的道德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政治自由主义与哈贝马斯 罗尔斯之争。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 谈美 免俗 ,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 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而其在全书*末喊出的 慢慢走,欣赏啊! 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该书被视为 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谈美书简》以 答读者问 的书信形式来探讨美学。该书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 暮年心血 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 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 ,尤其是青年朋
本书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著名汉学家苏源熙教授关于比较文学的名著。作者通过讨论中国的《诗经》注释史,从而广泛地探讨了存在于其中的比较诗学的课题。本书采用解构主义的修辞阅读方法,重构了中国儒家对于《诗经》诗歌的注释方式,将其视为一种 讽寓性 的古典美学模式;又以同样的修辞阅读法,重新解读了17 18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中国哲学问题的争论和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哲学论述,并将这两者与儒家注经者并置,把他们的工作视为可资比较的、以美学模式建构中国历史的创造。另一方面,此书在《诗经》研究上也颇多新见,具体分析了《诗经》从 诗言志 到 诗以言志 中得到 讽寓性 意义的过程,指出《国风》讽寓意义的获得与汉儒将注释《雅》《颂》的传统施加到《国风》上有关,又分析了《诗大序》及其理论来源《礼记 乐记》两者差异中
《美的历史》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 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 ,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美的历史》这部 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
本书从“方镇为国”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藩镇州郡化”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走出五代”的历史过程,并就
本书作者致力于系统哲学的研究,从哲学拓展到数学领域后,发现了哲学中追求美与和谐的重要意义,这对于科学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科学与哲学及美学也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都是自然理性在不同层次上的显现。因此,作者大胆提出系统美学的概念,一定层面上丰富了美学的含义,并对自然美、艺术美、设计美的内涵与结构作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创造性地提出美的变分方程,即左边是*小作用量;右边是和谐美;中间是数学符号把两方联结起来,意味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的统一与和谐,预示着一个新的科学群的诞生,这是对美学研究来讲无疑具有新的意义,也是一种大美的体现。
本书根据西方美学历史发展脉络,选取其中代表性、影响深远的各美学流派及其代表性人物和观点,系统论述了早期希腊美学、罗马早期的哲学美学、罗马文艺美学、中世纪美学、文艺复兴美学、法国新古典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启蒙运动、意大利美学等内容,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先哲的美学思想,旨在讲清楚西方美学史的主要内容,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全面了解西方美学的通识读物,有助于人们提升美学素养,增强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