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哲学史在很多方而就像史诗式的小说。可敬的先哲们为增慧后学,经过痛苦的思想砥砺,缔造了哲学传统。在这巨大的哲学家族总会有一些“不安分子”(black—sheep)频生事端、搅动倪墙,甚至触怒当政者。哲学流派之间也经常针锋相时、势同水火,但却从未真正分出胜负。这些对峙随着传奇一起代际相传,表现为一种发展的进程。旧论弃如敝屣,新凋登堂入室,尽管有时候只是风行一时而已。因此,正像一个大哲所说的,哲学史是观念的历险。这本书就是试图勾勒出这出大戏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