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内容简介 傅佩荣教授首创中西比较视角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详解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接中国传统,照见西方哲学。傅教授特别用心阐释了老子的三个关键词:道、德、圣人,以此展现其完整而完美的哲学系统。“道”不再是“人之道”,而是“道之本身”,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个定义贯穿全书,使阅读者立即提升境界,领悟自己的生命也是有“来源与归宿”的。由此,可进一步理解老子的用心,他是要化解乱世之中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深度理解老子思想,修习《道德经》中的人生管理智慧和修养法则,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
内容简介 日本著名学者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先生主持编纂,户川芳郎等先生参加的《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一书,是日本汉学界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涌现出来的独具一格的论著。本书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考察自先秦以至近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分析和展现在我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作为自然和人的基本构成的哲学概念——“气”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归纳我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演变之路。本书把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气”的概念作为“点”,来考究自然观和人的观念这个“面”,它沟通了哲学概念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是一部文化思想史领域的名著。
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本)
本书是第 完整的、具备现代意义的 哲学史。 全书分为 经学时代 和 子学时代 两 分,冯友兰先生以西方的哲学观念为架构,用翔实的史料做支撑,从孔子到 有为,客观呈现 两千多年的哲学脉络。本书许多观点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基本架构也已被 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堪称 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抽出,与《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明清两朝的科举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四书》遂为中国读书人的必修典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中庸》的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儒家的代表性经典。?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是作者集多年研学中西哲学和古典文献,以现代白话文翻译,综合历代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入自己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差异,去领会古代先贤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其智慧和教诲来指导当代的人生。?
暂无内容简介。。。。。。
法哲学,是从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和认识法这一社会现象的学科。我国历史上一些主要的思想家和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与理论是和他们的法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本书对中国从古代夏商周直到近代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各时期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为线索,客观、全面地阐释、评析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法哲学思想,以期使读者能够加深对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法哲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深入探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法律文化,以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思想的探险:哲学的十三堂课》脱胎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开设的“哲学入门”通识讲座课程,展现的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抽丝剥茧的深度解读。从学者对自己治学经历的感性分享,到对既有思维方式的颠覆,再到对人生中重要命题的探讨,而后落实到对哲学名篇的导读,最后以“为自我出征”为落脚点,从而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自我、领悟生命的体系。这不是一本哲学百科全书,而是一幅详略得当的地图,引导着你我,走进寻求人类思想宝藏的探险历程!
本书是《中国思想通史》系列之一,本书主要包括: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汉初百家子学的余绪及其庸俗化的倾向、董仲舒功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史学、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两汉之际的思想、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汉末统治阶级的内江与清议思想等内容。
本书自1966年初版以来,历经七次修订,成为英语世界最畅销的哲学史入门教材。它紧跟当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发展,是一部既植根传统又向当代开放的哲学史,堪称当代西方哲学史的主流和典范之作。 作者以长短适当的篇幅,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它兼采国内外书写哲学史的写法之长,善于抓住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实质进行阐述,态度客观、材料翔实且清晰明了,文笔平正而不失生动,能让读者对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轻松易懂的哲学读本。 修订第八版中,旧有版本中陈旧的元素被一一剔除,代之以最前沿最时新的学术观点。而本次译文在原中译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词句加以润色推敲,使本书的表达如行云流水,可读性更强。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精)》收入何炳棣先生有关思想制度史方面的论文十五篇。这十五篇论文除了《北魏洛阳城郭规划》和《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两篇外,其他十三篇都发表或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了何炳棣先生自明清经济制度史向中国思想史的治学志趣的转向。何先生认为,经济制度史是龙的骨架,思想史是龙的眼睛,何先生很后二十多年,就是在完成“画龙点睛”的学术转向。书中所收每篇论文都反映了何炳棣先生以扎实考据见长的学术功力。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所著的《世界哲学史(靠前7版)》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思想,更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很杰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很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从这些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所著的《世界哲学史(靠前7版)》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思想,更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很杰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很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从这些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本书是《中国思想通史》系列之一,本书主要包括: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汉初百家子学的余绪及其庸俗化的倾向、董仲舒功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史学、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两汉之际的思想、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汉末统治阶级的内江与清议思想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