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健康的生命离不开身、心、灵整合,圆满的人生更需要身、心、灵整合。年轻时,也许侧重身(有形可见的外貌、财富、地位等)与心,注重“知、情、意”潜能的实现过程,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而,有些抽象、往往被忽略的“灵”,其实起着主导作用。本书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间的适当关系,确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观,给迷茫中的和即将迷茫的朋友提供一种思考方式,打开心眼看生命;给迷茫后和从没有迷茫的朋友展示另一种生活经验,张开双臂抱世界。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很重要的作品。在本靠前卷中,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他区分出了四种行动类型:目的性行动、规范调节的行动、戏剧式行动、交往行动。四种行为侧重于世界的不同方面,并得出结论,交往行动比其它行动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了所有这三个世界。交往行动组成的世界也是由日常语言支撑的世界,即生活世界。 交往行动也是一种言谈行动。言谈行动又分为三种有效的断言(陈述):在"命题内容"或涉及外部或主观世界方面,陈述是真实的;在关于现存的规范关系或社会界方面,陈述是正确的;在表明经验者的意图与其主观感受方面,陈述是真诚的。在现实的交往活动过程中,这三种有效断言能被提出、
《性格的塑造》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59岁时完成的一本书,书前附有w.贝仁·吴尔夫医学博士的精彩导读。作者搜集了阿德勒诊所中的典型案例以及美国大城市学校与儿童指导中心的经典案例,通过缜密的观察来描绘并探索孩子人格的动态和心灵世界。本书抛弃枯燥的理论架构,用充满温柔的同情和关怀指导孩子面对人生中的青涩、尴尬和彷徨,帮助孩子塑造阳光、健康、良好的性格。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
年老是个深触人心的经验,带领我们发掘出丰富的生命宝藏。 ——卢云 如果没有老人存在,我们或许会忘记自己也正迈向年老。年长者是我们的先知,提醒我们年老是所有人共同的历程,有生命的奥秘在其中向我们彰显。卢云与葛福尼在本书中教导我们,如何用盼望、幽默、愿景及温柔,将老化转化成一条通往光明之路。 关顾老人首先是迈向自我之路,意即正视正在老去的自我。当我们除去出于防卫而刻意划分的年老与年轻之别后,就能共同承受年老的担子,双方得以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共同成长。关顾老者也意味着持续不断地拒绝将意义附加于成绩、学位、地位或报酬上,而是鼓励人不断地接触内在的自我,发掘出丰富的生命宝藏。 本书是为你、为我,为每一个迈向年老的人而写。 一本有益世人心灵生活的佳作,将是众人的喜乐源头。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当代西方,包含了最重量级的七十七位哲学先驱,集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哲学大家,摘以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著作,辅以极具个性的生平轶事,使读者首先被精妙的哲学思想所吸引,同时了解到哲学家亦是血肉之躯,他们的困扰与奋斗。在这点上比一些仅以哲学家生平采编为内容的文本要更为理性和有价值,又避免了单纯介绍哲学家思想的艰涩,在构思上值得称道。傅教授在创作时加入自己的客观评价与感受,每个小故事中都有富于哲理的人生和智慧感悟语句,值得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