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是科学史研究的经典著作,多年来一直是该领域学生的著作。它提出的“范式转换”概念,引起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革命,并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余韵至今不断。
《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共有十章,主要包括:其一是现状研究。明确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现实影响,并从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及核伦理方面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二是历史研究。探究中西科技发展与伦理变迁的历史溯源,明确二者发展的抑扬轨迹。按照中西方古代、近代及现代科技引发伦理变迁的不同特点的分析,明确科技与伦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阶段,探究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对当时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意义,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其三是现实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实然解析与应然诉求。如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关系与互动机制研究。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关联,明确科技与伦理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其四是理论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基础、障碍、理念、原则及实现维度等;其五是操作研究。
本书考察了西方文明试图驯化命运的三种途径:希腊悲剧文化对命运的英雄般的肯定,基督教对神圣天命的谦卑接受,现代技术社会对命运的“否弃”。在此背景下,作者认为技术的不可控性重新把悲剧的维度引入了我们的文化。通过对《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美狄亚》等古典悲剧,以及赫尔曼斯与维勒贝克的悲剧小说的广泛考察,作者清晰地阐发了当代视野中的悲剧观,赋予诸如自由意志、决定论和生命的偶然性等哲学论题以崭新的光辉,为审视“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视角。
本书点校注采用的底本是现今苏州灵岩山寺和莆田广化寺流通的《印光文钞》初编四卷,续编上、下卷,三编四卷本。 《印光文钞》初编是依民国十六年版,续编是依民国二十八年版,初、续二编略有删削。于一九九。年由苏州灵岩山寺再版。三编乃于一九五。年由罗鸿涛居士编辑遗稿,慧容缮写,存之于苏州灵岩山寺,于一九九。年冬由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 本书将《印光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将续、三编的序和初、续、三编中的论、记、跋、疏、颂、赞、偈、楹联、杂著、题词、法语、附录等合为下册。
《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共有十章,主要包括:其一是现状研究。明确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现实影响,并从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及核伦理方面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二是历史研究。探究中西科技发展与伦理变迁的历史溯源,明确二者发展的抑扬轨迹。按照中西方古代、近代及现代科技引发伦理变迁的不同特点的分析,明确科技与伦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阶段,探究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对当时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意义,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其三是现实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实然解析与应然诉求。如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关系与互动机制研究。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关联,明确科技与伦理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其四是理论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基础、障碍、理念、原则及实现维度等;其五是操作研究。
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科学哲学/牛津通识读本》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萨米尔·奥卡沙所著的《科学哲学》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 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达尔文主义可以分为新、旧两种。旧达尔文主义(或“经典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不仅包含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而且还包括以斯宾塞和赫胥黎的相关著述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与之相比较,所谓的“新达尔文主义”的实质,是以细胞科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为内容,以达尔文的演化论为框架,完成生物学各个门类知识的大综合。和新达尔文主义相关的哲学问题有: 形而上学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真的能够对物种的分化做出一种有力的说明吗?怎么看待已经被现代分子生物学武装起来的智慧设计学说对于演化论的挑战? 语义学问题:自然选择叙述方式所包含的目的论结构,是否在语义上包含了某种不可被消除的“内涵性”?如果这种内涵性无法被消除的话,我们如何将自然选择学说镶嵌到一个由纯粹
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转型,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而且交织着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深远后果仍然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应该有一部分人始终保持对现代化的反思心态和忧患意识。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中国的教育问题积重难返,旧忧未去,又添新忧。诗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本书正是借用现象学、存在主义及后现代文化的批判技巧,全方位地审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