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20世纪于西学传播厥功至伟的商务印书馆决定推出《科学史译丛》,继续深化这场虽已持续数百年但还远未结束的西学东渐运动。西方科学史著作汗牛充栋,限于编者对科学史价值的理解,《科学史译丛》的著作遴选会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科学现象置于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中,从思想史和观念史角度切入,探讨人、神和自然的关系变迁背后折射出的世界观转变以及现代世界观的形成,着力揭示科学所植根的哲学、宗教及文化等思想渊源。 二、注重科学与人类意义和道德价值的关系。在现代以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很少脱离对宇宙本性的理解,但后来科学领域与道德、宗教领域逐渐分离。研究这种分离过程如何发生,必将启发对当代各种问题的思考。 三、注重对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技术绝非
在这个世纪,人类获得的知识被传播到了空前广阔的范围内,而且还应用到了每一个可能的方面,以期改善人类的生活。这个时代的一切理智和道德的力量都被套到人类进步的战车之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不幸而真实的是,实际取得的成就远不如人文主义运动领袖们所付出的努力。黑暗和压迫势力处处设防,很难驱除。人文主义的倡导者时时受到阻挠和迫害,他们的著作被当政者查禁或销毁。但是,他们从不沉默,从不消沉。他们越来越响亮地喊出苦难人类的呼声。这呼声在广大的地域引起反响。震撼了专制的基础,耶利哥城的围墙倒坍了。
本书基于认知哲学,以人物思想为主线,探讨了30位著名任职科学家、认知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于认知、意识、思维、智能、表征等的本体论,认知论与方法论,具体表现为认知发展观、认知模型观和认知表征观,认知发展观包括认知规律、语言认知、生态认知、因果认知、语义认知、社会认知、生成认知、具身认知、延展认知等思想与方法;认知模型观包括语境认知模型、时空同构模型、隐喻模型、知识表征模型、文化认知模型等观点与方法;认知表征观包括潜意识表征、记忆表征、人机交互表征、知觉表征、框架表征、心灵设计等观念与方法。这三部分构成了认知哲学的主要内容。
本书在追踪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前沿的基础上,首次全面阐述了哲学与认知科学在相伴相生60年的互动发展中形成的“双向挑战效应”。这一判断以争论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问题域,展现了分析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在认知科学的旗帜下的协同共进,必将推进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全书在“审慎的涉身—延展认知”的框架下建构“紧致的心智—认知架构”,面向传统哲学中的意识本体论、感知行动关系、语义学、认识论、伦理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的主要问题考察了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和互鉴,并回应了未来**“扶手椅”方法论的哲学究竟何为。
物质如何产生感知、思维、梦境和创造力?我们的大脑如何理解思想、理论和概念?所有这些非物质的精神状态,包括意识本身到底植根何处?在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各学科繁忙的交汇处,这些与人类息息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索引词、指示词、专名等自然语言表达的“自返指称”理论。对于意义与指称,二十世纪的语言哲学分为描述主义和指称主义两个传统阵营。指称主义传统认为索引词、指示词和专名的内容是所指称的个体对象而不是识别性条件。描述主义传统认为指称内容并不能解释名称、指示词和索引词所传达的所有识别性条件。这两大传统无法解决指称的共指与零指问题。本书的理论借鉴了这两大传统及博克斯和赖兴巴赫的相关思想,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内容,共指和零指这两个问题源自对指称内窑的痴迷,从而提出语言表远的不同内容一一从施加条件于实际话语的自返内容到施加条件于指称对象的完全增补内窑,将指称主义传统和描述主义传统巧妙融合在一起,用自返内容来解释共指现象,用网络内容解释零指现象。
整个20世纪,伴随着一系列科学上的革命性进展,因其而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着从初期到兴盛再到转型的过程。在刚刚步入21世纪之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发问,一批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家被召集起来共同完成了这部迄今门类规划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它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正如这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道?加比(DovGabbay)、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共同认为的,在已知的任何时期,科学在其前沿的运行总是遭遇到有关知识与实在的本质的哲学议题。科学论战会引发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解释的本质以及科学接近于真实的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科学中,关于存在是什么以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以语境分析方法为基础,解读了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采用语义分析方法为当代科学实在论辩护。《BR》 本书聚焦测量实在论、实验实在论、工具实在论、时空实在论及规范性问题等科学实在论的论题,具体阐释了语境分析方法渗入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主要涵盖物理学哲学、数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等研究领域,同时表明了语境分析方法是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辩护方法。
本书采取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思路,以20世纪科学哲学的整体发展和范式更迭为背景,意在全面揭示一般科学哲学的核心论题及其发展趋势。《BR》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科学解释、科学争论、科学话语等一系列相关主题。在具体问题的阐释上,以小见大,准确把握了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向和特征;而在研究视角的选择上,则力图揭示科学与哲学的互动模式,详尽论述了科学研究实践的反思路径。
无
内容简介1982年,陈昌曙明确提出了科学与技术划界的思想,阐述了技术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从而奠定了技术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独立地位。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贯穿于陈昌曙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成为其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陈昌曙先生对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既有其独到的见解,又有其独有的特点。本书对于全面认识陈昌曙哲学思想、对于深化我国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