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史上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 范式转换 ,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 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无人机,正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形态。 这种利用远程控制的新式武器,使得战争参与者既身处后方又位于前线,一面使对战与杀戮显得更间接,一面使创伤和死亡变得更切近。 法国新锐哲学家夏马尤的《反思无人机》是全面思考无人机的开拓之作。基于丰富的军事理论和战场实践,书中从技术与战术、精神与心理、法律与伦理等多个角度,审视无人机如何深刻改变着战争的进行方式和行为逻辑。由此,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无人机战争对战争法、战争伦理的全新挑战,以及对未来人类和政治的深刻影响,堪称一部探索、审视、反思无人机的思想指南。
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 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 约定论 ,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加莱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富有创见和智慧的思想要点,包括:经验约定论;关系实在论;科学理性论;科学中的假设;统一性和简单性;数学归纳法;相对论的前瞻;进化认识论;操作论;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空间问题;等等。本书出版后已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采用了箴言形式。全书的主体部分是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的,共有383节,长短不一。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在哲学表达方面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尼采反对科学,同时也抗拒艺术,但是他又拒绝哲学的过去以及过去的语言。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否定科学的统治权威,尤其反对笛卡尔主义的机械宇宙观,但他并非反对所有科学,而是要以语文学(解释的艺术,强调可能性而非确定性)和心理学(对意识要素的批判,旨在理解内在世界,从而理解整个世界)来取代作为科学典范的物理学。
1974年,迪迪埃 安齐厄在《新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自我-皮肤》(Le Moi-peau)一文,在整个学术界和临床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84年,与文章同名的著作出版,同年再版,进行了新的修订和进一步完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与自我-皮肤相关的功能理论。作者认为,皮肤是身体的外壳,就像自我是精神机制的外壳一样。自我-皮肤作为一个操作性概念,暗示了自我的功能和我们身体外壳的诸功能(局限、容纳、组织)之间具有同源性。搞清楚对自我-皮肤的过度投注或者自我-皮肤的这样或那样的功能缺陷,有助于我们理解倒错受虐狂,理解神经症的癔症核心,也有助于理解自恋型人格与边缘人格之间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富有成效的类比,帮助他们在理论反思与临床技术方面明确方向。
本书基于作者从2018年起在清华大学开设 技术哲学导论 本科生通识课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总共十四讲的课程整理为七章内容。内容围绕问题与历史双重线索,讨论与技术相关的若干哲学问题,如:什么是技术?人类的起源与技术有什么关系?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自然哲学)?现代技术与古代技术有何异同(集置)?现代技术有什么危险(工具理性批判)?技术是自主的吗?
《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是当代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与活跃的科学思想家戴维 玻姆的著作。在本书中,玻姆发展了一种量子理论,把存在作为一个未破碎的整体来处理,同时引入 隐缠序 的观念,对意识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给出了说明。本书中,既有对语言、知识等主题的哲学讨论,也有丰富的科学实验案例,用以说明何为物质与意识的共同基础。在书中玻姆提示: 破碎性 观念的流传遍及社会和个体,艺术、科学、技术等等被分割成专业性的东西独立于他物,随之而来的还有世界性的政治、经济上的混乱,而 整体性 的洞察或许能够帮助人们缓和社会冲突、弥合思想上的分离。
《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汉译名著本17)/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量子力学系统做出哲学解释的代表作,也是作者赖欣巴哈的一本主要著作,写于1942年。作者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从中论述了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并据此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即所谓 观测之外的食物 )以及因果性等问题。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名著,作者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 柯瓦雷。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亚里士多德讨论自然问题的著作,除了这个《物理学》而外还有《天论》、《生灭论》、《气象学》、《动物志》、《论动物结构》等等。它们都研究自然界某一特定方面,或为天文学或为动物学或为气象学,虽然也发挥了作者的自然哲学观点,对《物理学》有所补充,但它们与其说是哲学著作还不如说是原始的自然科学著作更恰当些。这些著作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曾经是很重要的,但随着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著作的结论已大都显得陈腐不堪,成为科学史上的陈迹了。 《物理学》则不同,它的不少结论至今还是正确的。《物理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基础,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化着的,没有任何一段时间里没有运动。这个结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关于运动的学说是《物理学》的精华,是亚里士多德对自然哲学的
技术是什么?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技术的进步是否让世界更加美好?在本书中,厄休拉 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技术的真实面貌。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文化。 三辉书系 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1《画地为牢》(多丽丝 莱辛)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 M. 富兰克林)本册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 拉尔斯顿 索尔) 4《培养想象》(
本书是科学思想史领域的经典名著,既是科学史著作,也是哲学史著作。对后世的科学思想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考察了近代科学兴起的过程和原因,强调科学与哲学、宗教等人类思想领域密不可分。本书对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吉尔伯特、波义耳和牛顿等16、17世纪 哲学家-科学家 的方法和形而上学预设做出了精彩的分析,解释了近代世界观的成功和局限性。其明确的哲学动机是,为什么近代思想的主流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认识论问题会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本书指出,近代与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物理科学中基本术语的变化便是这种不同的体现。以近代与中世纪世界观的清晰对比为线索,作者批判和评价了哥白尼以来每一个重要的近代预设,对因果性、实体、时间、空间、质量等基本术语及其内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波义耳、牛顿等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新概念找到了精确的数学应用,而且为旧术语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构建起全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本书以科技哲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为主题,尝试从分析技术与科学的新关系、反思元宇宙可能导致的总体性风险、提炼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某些启示、研究日益猖獗的专家阴谋论、聚焦技术时代的科学可检验性问题、解读AI发展会对未来社会造成何种全局性影响、思考新科技与极权政治之间的关系、如何融合科学与人文、讨论无处不在的生命政治问题、剖析 手机囚徒 (手机成瘾)现象、批评技术失控论进而呼吁控制技术的努力、探讨科研诚信与学术自由的平衡关系、预测未来社会可能走向何种科学城邦等十四个方面描绘科技新世界的大致图像,探讨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于技术进步应采取的态度。在科技新世界喧嚣的表象下,探寻人类调节、引导和控制它的方法、途径和努力,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先锋派理论》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 本书是西方探讨先锋派理论影响最大的专著之一。
本书认为,哲学思辨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具备逻辑手段来解答它们的时候。它认为,一种对哲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现在有,而且一直就有。本书想指出,从这个基础上已出现了一种科学哲学,这种哲学在我们时代的科学里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在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简言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指出,哲学已从思辨进展而为科学了。
我们的时代,与其说是科学时代,不如说是技术时代。在技术时代,忽视对技术的反思,哲学就不可能把握时代精神。 高新技术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运用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本书直面高新技术急速推进导致的诸多挑战,从技术理性盛行到日常的手机成瘾,以鲜活犀利的思考触及每个人在技术时代都曾经历的很多问题,激发人们努力思考如何将技术塑造成造福人间的 天使 ,而不是任由高新技术的不当应用制造麻烦、危害社会,甚至发动 技术的反叛 。 本书收录的文章以 技术时代 为主题,分为 人类的命运 、 技-艺新世界 、 新技术治理 、 新冠启示录 和 工程与科学 五个部分,其中一些文章在新媒体上被广泛转载,在业界也是脍炙人口,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拯救现象》是迪昂杰出的科学史著作之一,其副标题为:论从柏拉图到伽利略物理学观念的论文。该书以缜密的逻辑、系统的论述、精妙的风格铸成的思想丰碑,经过岁月漫长的洗礼,至今仍然是砥砺智慧的宝库,给人以极大的启迪。雅基在为该书英文版所写的引论中认为,迪昂对 拯救现象 这一古老的科学研究纲领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散发出持久的人文主义的清新气息,可以看作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拯救现象》这本小册子可以看作是迪昂的科学史巨著《宇宙体系》(共10卷本)的摘要。它开宗明义地向读者呈现了其主旨,随着几个世纪科学史的发展,一直是科学思索中最具有潜在发展的、最明智的、最富有逻辑的指导原则。即 拯救现象 这个柏拉图对天文学目的的定义,乃是科学史经过数个世纪后,科学思想中最有可能蓬勃发展之最明智
本书为“哲学元典选读丛书”之一。本书汇集科学哲学精粹,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关于科学技术反思的各种模式。全书主要包括欧陆传统科学哲学及技术哲学、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等内容。本书充分展示了科学哲学的学术主流,也为各种边缘另类的学术提供了表演舞台;是科学哲学专业学生的食粮,也是普通读者享受思考乐趣的可口营养。
《科学哲学的兴起》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 思辨哲学的根源 ,主要是对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批判。第二部分为 科学哲学的成果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问题的研究,阐述了科学哲学的观点、方法和特征。*后,赖欣巴哈对从科学问题分析中所得出的哲学结论进行了综述,并将这些结论和旧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比较。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书系:论问题学 哲学、科学和语言》内容包括:辩证法与苏格拉底:疑难性对话里辩证性叩问的作用;辩证法与作为对苏格拉底逻各斯之反应的假设方法;辩证法、分析与综合;是的问题或者问题之问题向是之问题的转移;辩证法与逻辑学;作为建构成分的叩问的死亡及其对西方思想命运的影响;作为西方传统中问题学的初级压缩形式的分析与综合;亚里士多德对辩证法的断裂等。
本书以中国生物物理学之父 贝时璋的学术与工作经历为线索,着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建立并扩展了一个在科学史中的良好的文献体系,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为焦点,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综合考察当代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本书具体内容包括:贝时璋留德期间的实验生物研究,受到导师哈姆斯的生物哲学影响,回国后筹建中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学科,以及他如何倡导生物学与物理、化学、航天等等科学技术进行交叉和融合等等。此外,本次中译本还将增加 镭、生物物理与放射生物学在中国 当代关于贝时璋的生物思想史研究 等新添章节,并将对原作进行仔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