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个难题*好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着手处理有关自然、道德以及形而上学的大问题?怎样给出富有创造性的回应,挑战被认为是标准的概念、消除偏见以及先入之见?一种方法是利用问题本身,并且以一种它担负得起的富有创造力以及洞擦力的方式来构建它,以明晰取代混乱,使晦涩变得可理解。这些都是 实验 所支持的东西。在现代,或许就科学而言,术语 实验 意味着一种在现实世界中实施的物理的实践操作。但是,它可能还有许多更宽泛的定义,例如一种能彻底保持理智以及发挥想象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称这种 实验 为 思维实验 或者 思想实验 。在本书中, 实验 这个术语包含了悖论以及类比,如:用于举例说明,测试并梳理论证以及假说的情境,推平逻辑矛盾并推进理论破壁。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是科学史研究的经典著作,多年来一直是该领域学生的著作。它提出的“范式转换”概念,引起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革命,并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余韵至今不断。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首要的核心问题,对于理解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乃至科学知识都至关重要。本书在阐述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巨大的方法学上的意义。
本书是硕士研究生 科学技术哲学 课程的教材,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本书除绪论以外,共分18章,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和特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模式和趋势,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中的人类,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规律,科学技术研究中的经验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创造力开发,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创新与教育,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
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对事物的现象从其内部联系作出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设想、构思其内部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图景。由此推想,作为理论研究任务之内的哲学研究,虽然理应着力于改造世界,但首先要能够合理地诠释世界。对于显现人类智慧乃至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创造而言,亦应如此。 本著以为,科学创造活动的内在图景是:自然的任何存在物都是有结构的,任何结构本质上都是一种序的存在方式;存在物可以无限多样的序的方式或形态存在,现实事物只是无限多样的序的呈现方式之一。潜在的无限多样的序的形式,既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也是人类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可能性空间;不同的序受不同的序律制约,不同的序具有不同的功能。科学创造的发明活动,就是提取序元,构建新序的活动;科学创造的发现活动,就是通过现实的序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