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生在一流的家庭,却只能接受末等的教养。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从身心修养开始,培养人性,走向自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南师在本书中,为广大父母师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条传承千年的君子之路!? 第一章 家庭是教养的起点 古往今来,好家庭一定有个好妈妈,所以讲教育必先讲母教。 第二章 认清父母师长的责任 父母老师的行为、思想、情绪和动作,无形中都在塑造孩子,耳濡目染,这就是教育。 第三章 好教育要有好方法 提炼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家长老师一套好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君子是人格教育的目标 提炼九条君子之道,助青少年养成高贵人格 第五章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面临重大抉择和诱惑,君子如何守护道义、理想与人格,这是关乎一生的课题。 第六章 读书有什么用 回归历
本书针对当前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术热点,探索了道德教育疏离生活世界的标准、现象、后果及原由等议题,明确了其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系统的、合理的和时代的回归。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其现实可行性。因为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同构,都是为人的,都是对 如何做人和如何生活 基本问题的追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时代载体需要,也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人们完善理想人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及场域需要。它不仅给予了人们不断成就自我和获得幸福的美好期许,也推动了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前进步伐,助力于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增强,以炼就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辉煌篇章。
教育哲学是以哲学之眼透视教育,以哲学的方法为教育命题进行价值辩护的学科。 《教育哲学》在概述教育哲学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教育哲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包括人性论与教育、知识论与教育、价值论与教育、道德哲学与教育、社会哲学与教育。为拓展教育哲学的视野,还概略介绍了当代西方*教育思潮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理念。 作为教材,《教育哲学》主题集中,结构清晰;作为学术著作,本书观点新颖,具有时代性。它既适合作为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哲学的教材和参考书,也适合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教育哲学素养的读本。本书由冯建军等著。
本书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并资助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为高等教育的教材,本书力图在占有较为充分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这近两百年间,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上先后出现的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学说、思想和理论,借此梳理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以便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提供基本的背景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正如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和实践的发展一样,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探索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总体上可以说,在西方,尽管高等教育的实践有着漫长的过去,而对高等教育的哲学探索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导语《教育诗意地哲思》的教育随笔着眼于教育大背景,而较少从教育细节、平常事入手,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所以行文风格有一种清新、清晰的味道,在文字中洋溢着一种见地、见识。这些教育散文,有些是吴成业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有些是他对社会心理学效应的哲思。内容提要 《教育诗意地哲思》由吴成业编著。《教育诗意地哲思》辩证地哲思教育问题,诗意地享受教育人生。 一隅之见,以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引出教育问题,在行云流水般行文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意在透过那窄窄的井口,去看五彩斑斓的教育天空,旨在确立新的思考方向。 二话不说,以人所常见的教育效应引出教育理念,在简单朴素的文笔中蕴含笔者对理念的哲思,意在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哲思,去深层探讨教育本质规律,旨在建构新的解读。 三言两语,以丰富多
《雪泥鸿爪: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是我自“文化大革命”后到2001年二十余年间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稿,同志们为了庆祝我80岁的生日帮我收集和组编而成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同志们赶印出版。原文集名“雪泥鸿爪”,这次又蒙北京师大出版社作为文库重新付梓,将原书的七个部分改编为上、中、下三编,并加副标题“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删去了一些与标题较远的文稿。《雪泥鸿爪: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既是来自“雪泥鸿爪”,有必要将原文集“前言”中某些段落,略陈检后。
《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保护和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由叶芃、周小李、王仕杰、李志旭所著,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新时期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项目号08SZ1041)的终研究成果。本书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有关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基本理论问题,并通过大规模实证调查,了解了当前大学生爱国热情现状与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工作现实。本书还对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工作所面临的时代际遇以及相关经验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反思与总结,并从目标定位、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制度建设、组织设计、途径与方法、模式与机制等方面,构建了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保护和引导的理论与实践》适用读者对象: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管理干部、教育行政部门人员
本书不是教育哲学的教科书,而是作者对自己长期以来关于教育及其相关问题哲学思考的系统总结,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质和启发意义,是国内较少的个人教育思想和理论著作。《BR》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绪论 管窥教育哲学 表达了作者的教育哲学观。随后,本书分三篇,分别对教育、教育者、教育学进行了深刻、细微的论述、分析和阐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哲学新思路和新认识。书中关于教育本质、教育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思维,以及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既能植根于悠久的教育思想历史,又独辟蹊径,察人所未察,发人所未发,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本书以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为背景,针对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现实问题,对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阈,认真解读杜威原典精神,深入分析问题实质,深刻反思历史影响,客观评介研究对象,旨在阐发杜威教育哲学的真意、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这一研究精神贯穿始终,并得到比较好的实现。这本论著具有较强可读性,文字清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充实,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宗旨,为我国教育哲学学术领域增添了份果实。
RandallCurren主编的《教育哲学指南》分为四个部分:教育哲学的历史和当代思潮;教学和学习;学校教育的政治和伦理;高等教育。部分的目的不是对教育哲学家及其对哲学问题的探讨进行详尽的考察,因为单是一册书难当其任,其目的是对影响、并将持续影响我们教育思考的主要的教育思潮和传统进行准确的引论性的探讨。其他部分也是对适宜于哲学探讨的教育理论中的重要主题、教育政策和实践作类似引论性的探讨。这些部分之中的划分也是按照一种自然的方式,例如高等*分是依据先前的研究观察和与高等教育许多问题有关的特性而划分。这些哲学探讨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不过,不同的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和学习”这一部分并不是仅仅关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它所探讨的主题涉及各个教育层次。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13个教育哲学流派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主要思想。书中从各教育哲学流派的思想脉络讲起,接下来从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学实施、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与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该流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然后进行了精彩的评论。全书后一章还着力比较了各流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本书既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视角去认识教育理论的嬗变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它适合高校教育专业师生、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等阅读。
《哲学与教育课程论题:关系、结构与过程》的核心观点是:所有的哲学都是在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结关系,以及这些联结关系所形成的结构和这些结构形成的过程。因而可以通过对以往哲学流派的整合来构建同一性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方式,并将其贯穿于对诸多问题(包括逻辑、范畴、伦理、美感、心理、教育等)的再思之中。
《惩罚的社会》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监狱这种刑罚方式取代了身体刑,突然变得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在本书中,米歇尔 福柯探讨将 犯罪者 转化为 社会敌人 的各种刑罚理论和实践,从《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未能充分深化的 道德 观点出发,系统地展现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到来。 《不正常的人》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 不正常的人 ,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终在西方社
本书通过全面的文献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哲学研究的成就,并结合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未来需求,阐释了中国教育哲学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本书共十三章,前两章是以著作的方式呈现,以历史材料为主。从第三章以后每章内容着眼于三个方面:这一专题在30年(1982~2012年)研究的历程及其特征;二是对这一专题研究内容进行评析;三是对这一专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我们力求使本书做到资料翔实、述评结合、展望未来。所谓资料翔实,就是力求全面地反映我国教育哲学恢复重建以来研究的全貌,而且在每个专题后面,均附有这一专题的有关论文、著作目录索引(正文中引述到的文献必须附在后面),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线索。所谓述评结合,就是各章不仅客观地反映各个专题研究的历程与现状,更重要的是从大量纷繁的材料中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