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生在一流的家庭,却只能接受末等的教养。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从身心修养开始,培养人性,走向自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南师在本书中,为广大父母师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条传承千年的君子之路!? 第一章 家庭是教养的起点 古往今来,好家庭一定有个好妈妈,所以讲教育必先讲母教。 第二章 认清父母师长的责任 父母老师的行为、思想、情绪和动作,无形中都在塑造孩子,耳濡目染,这就是教育。 第三章 好教育要有好方法 提炼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家长老师一套好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君子是人格教育的目标 提炼九条君子之道,助青少年养成高贵人格 第五章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面临重大抉择和诱惑,君子如何守护道义、理想与人格,这是关乎一生的课题。 第六章 读书有什么用 回归历
本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 一朵小花的意义 。佛家讲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意在说一花、一草这样的 小物 也有它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价值和意义世界,是一种 大全 ,没有缺憾,不需要补充。 本书即以人类的艺术生活为切入点,来说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在讲一种回到世界、归复本真的智慧。上篇主要是一些观念性的讨论,如 无量的世界 懒写名山照 大成若缺 让世界敞亮 由青山白云去说 德将为汝美 无上清凉界 ,下篇涉及一些具体的艺术家,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倪瓒、石涛、黄宾虹等,理论和个案相结合,共同呈现了传统艺术哲学的这一重要面向,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随着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更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从 儿童是否有能力做哲学 转变为 儿童应该如何做哲学 。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全书以神话故事里的哲学、生活里的哲学以及未来哲学这三个主题为结构,分享了如何选取适当的素材、如何设计问题等教学环节,从而撬动孩子们潜在的哲学思维,展现出作者对儿童哲学的思考以及实践心得。 本书的撰写尤其注重儿童性与本土化。
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神学家保罗 蒂利希的代表作。 秉持将神学启示与哲学分析相结合的思想,面对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焦虑与恐惧,作者在本书中以 勇气 为切入点,区分了三种焦虑,即对命运与死亡的焦虑、对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对罪疚与谴责的焦虑,并提出了克服种种焦虑的*信仰和存在的勇气。这种将神学和哲学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观点使得本书成为少有的持续畅销的学术著作,被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列为 世纪之书 。 本书译者在参考大量资料进行精准翻译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万余字译者序,对本书涉及的基本内容、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关键术语的翻译做了详细介绍,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明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如何面对当下的空虚与无意义。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 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 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 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 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 罗马时期的 苦行 修行 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在演讲之余,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师道的真谛是爱学生 以为国育才为灵魂 以正面鼓励为主体 以智慧点拨为精髓 本书是文集,作者是南开大学的车铭洲教授和他的部分学生,编者李连江是车铭洲教授的学生。 车铭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外国哲学专家,也是我国富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退休前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本书有他的两篇文章。《郑昕教授指导毕业论文的 要妙 》讲述了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著名康德哲学专家郑昕教授的教育哲学;《走一条路 做一件事》回顾了他在南开大学治学执教五十年的经历,总结了他自强不息的治学经验,阐发了他以为国育才为灵魂、以正面鼓励为主体、以智慧点拨为精髓的教育思想。 本书的其他作者是车铭洲教授的学生,在不同的事业领域各有所成。车铭洲教授的学生工作岗位不同,但都极大得益于他的热诚鼓励、睿智指导与具体建
“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将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问题的探讨置于当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多角度进行广泛的审视和思考。本书为丛书之一,对教师教育哲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当代教育的精神状况;教育智慧探源;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与教育智慧;教师与教育智慧等。
《惩罚的社会》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监狱这种刑罚方式取代了身体刑,突然变得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在本书中,米歇尔 福柯探讨将 犯罪者 转化为 社会敌人 的各种刑罚理论和实践,从《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未能充分深化的 道德 观点出发,系统地展现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到来。 《不正常的人》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 不正常的人 ,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终在西方社
RandallCurren主编的《教育哲学指南》分为四个部分:教育哲学的历史和当代思潮;教学和学习;学校教育的政治和伦理;高等教育。部分的目的不是对教育哲学家及其对哲学问题的探讨进行详尽的考察,因为单是一册书难当其任,其目的是对影响、并将持续影响我们教育思考的主要的教育思潮和传统进行准确的引论性的探讨。其他部分也是对适宜于哲学探讨的教育理论中的重要主题、教育政策和实践作类似引论性的探讨。这些部分之中的划分也是按照一种自然的方式,例如高等*分是依据先前的研究观察和与高等教育许多问题有关的特性而划分。这些哲学探讨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不过,不同的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和学习”这一部分并不是仅仅关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它所探讨的主题涉及各个教育层次。
本课题研究将知识分类研究与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将教师教育知识课程化的基本思路,对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有较大价值;提出了“建构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知识基础”、“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建构要关注培养适应和引领全球化的中国人”、“更新知识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定位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等学术主张,符合时代主题与中国国情,是建立在课题组独立分析与认真思考基础上的成果,对培养学前一小学教师的其他同类院校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从本书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设计来看,课题研究的重心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分析、批判、解释与重构小学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课题研究十分重视理论建构。课题研究对教师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启发性的观点与思考。
《教育哲学》主要是为教育系教育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教育哲学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基本指导思想,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教育实践所必需的教育价值进行辩护,对教育理论研究所必需的方法论进行阐明。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是:对教育科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即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予理论上的阐明;对教育史上和当前教育实际中的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评论;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作出回答。 教育哲学不可能逻辑化,但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逻辑。其选取的逻辑不同,相关的理论体系也就不同。起点的选取实际上是十分艰难的工作,所以确实感到是一种尝试。这一尝试是体现于全书的一个基本线索。
导语《教育诗意地哲思》的教育随笔着眼于教育大背景,而较少从教育细节、平常事入手,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所以行文风格有一种清新、清晰的味道,在文字中洋溢着一种见地、见识。这些教育散文,有些是吴成业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有些是他对社会心理学效应的哲思。内容提要 《教育诗意地哲思》由吴成业编著。《教育诗意地哲思》辩证地哲思教育问题,诗意地享受教育人生。 一隅之见,以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引出教育问题,在行云流水般行文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意在透过那窄窄的井口,去看五彩斑斓的教育天空,旨在确立新的思考方向。 二话不说,以人所常见的教育效应引出教育理念,在简单朴素的文笔中蕴含笔者对理念的哲思,意在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哲思,去深层探讨教育本质规律,旨在建构新的解读。 三言两语,以丰富多
人类潜能的概念在全世界家长、教育者和规划者的思想观念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该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本书是谢弗勒学术活动中后期的一部力作,本书不仅在观点上能够给予你启发,丰富你潜能概念的认识,帮助你对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概念进行哲学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升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和责任意识。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潜能的概念,是教育哲学领域的一篇短文。本书开篇是对人性的说明,意在说明人类潜能概念的实践动机。接下机,本书要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性重构,阐明这种分析如何与一些经验事实相关联。后,本书对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进行解释,反思理想的政策制定者的教育。在全书的各个部分,都强调人类的符号性、选择、时间的连续性以及自主。
《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保护和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由叶芃、周小李、王仕杰、李志旭所著,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新时期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项目号08SZ1041)的终研究成果。本书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有关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基本理论问题,并通过大规模实证调查,了解了当前大学生爱国热情现状与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工作现实。本书还对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工作所面临的时代际遇以及相关经验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反思与总结,并从目标定位、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制度建设、组织设计、途径与方法、模式与机制等方面,构建了高校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保护和引导的理论与实践》适用读者对象: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管理干部、教育行政部门人员
《雪泥鸿爪: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是我自“文化大革命”后到2001年二十余年间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稿,同志们为了庆祝我80岁的生日帮我收集和组编而成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同志们赶印出版。原文集名“雪泥鸿爪”,这次又蒙北京师大出版社作为文库重新付梓,将原书的七个部分改编为上、中、下三编,并加副标题“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删去了一些与标题较远的文稿。《雪泥鸿爪: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既是来自“雪泥鸿爪”,有必要将原文集“前言”中某些段落,略陈检后。
本书不是教育哲学的教科书,而是作者对自己长期以来关于教育及其相关问题哲学思考的系统总结,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质和启发意义,是国内较少的个人教育思想和理论著作。《BR》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绪论 管窥教育哲学 表达了作者的教育哲学观。随后,本书分三篇,分别对教育、教育者、教育学进行了深刻、细微的论述、分析和阐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哲学新思路和新认识。书中关于教育本质、教育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思维,以及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既能植根于悠久的教育思想历史,又独辟蹊径,察人所未察,发人所未发,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