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本书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本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原文、注释、语译和讲析。原文部分,采用权威底本,准确无误;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语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度,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讲析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也最有特色,作者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作者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本书语言朴素生动,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本书以孟子学传统为核心,探讨儒家心性论/形上学的身体基础。本书的基本预设认为儒家所理解的身体是形、气、神(心)一元三相的构造,其形气面涵摄内、外身体的生理功能,心气面涵摄意识与形上的功能,气化面则同时涵摄个体与万物同体的物质基础与形上基础。再者,由于儒家重视人的本质与文化传统之内在关联,所以也重视身体的社会面相。儒家四体一体的身体观显示出身心一如、天人合一、内外相续—简言之,即存在连续性—的特色。不但传统儒者所强调的“生色”“钱形”“圣人气象”“良知知觉”诸说,可从其身体论的观点得到恰当的印证。儒家建于“形体”之上的“形上学”、规范人生与滋润人生并重的道德哲学,以及人与社会或自然相互感应的一体论,亦可经由这种纵深的、体现的身体观得到另一种理解的线索。
《华杉讲透论语》作者华杉,综合了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先贤的经典阐释,用409篇轻松畅快的解读文章,带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讲道理、的教学现场,平白如话,亲切有味,读起来毫不费劲。 即使你对文言敬而远之,也完全不了解先秦历史,但只要跟着华杉的解读,《论语》就字字明明白白。华杉钻研《论语》三十年,吃透了贯穿始终的“仁”的价值,融汇了历代注家刘宝楠、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对《论语》原意的不同解释。正本清源、深入浅出,把《论语》从春秋传承至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讲得让你豁然开朗。 翻开本书,无比顺畅地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利用大量的材料和深刻的分析,检视了16、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开启的对于 儒 孔夫子 等概念和形象的建构过程,以及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章炳麟、胡适等学者对于 儒 的再发明。作者认为, 在历史长河中,精神价值是一股建设性的力量 ,正是在耶稣会士搭建的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现在所熟知的 孔夫子 形象被建构了出来。这种建构夹杂了对于理想 他者 的想象和误读,并在启蒙时代对西方的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耶稣会士们借由 儒 这一概念进行的中文写作,又或多或少与胡适等近代知识分子对于 儒 的再发明相暗合。所谓 儒 的传统正是历史上的思想家们进行发明创造(也就是本书强调的 制造 )的结果,而这些 制造 又赋予传统以新的活力。
在近年来的“儒学热”中,作者提出了“政治儒学”的理念与“重建儒教”的诉求,在外儒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作者还关心儒家的生命信仰、儒学的真精神与真价值、儿童读经以及中国大学通识改革等现实问题。作者认为:儒学不是无生命的出土文物与知识之学,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信仰与价值之源。儒学的当务之急是以自己独特的精神价值为标准来理解近代中国遭受的苦难与解答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这,正是本书的内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感受到儒学独特的精神价值与活生生的生命力仍跃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简读之可含英咀华精读之可参悟灵修,儒道文化是古老文化和智慧的积淀,其思想精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传承。这些智慧和经验经过历史的打磨和检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儒家源出于文士,道家源自于隐者。儒家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道家强调[清静无为]。可以说,在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是影响中国人思想发展的历程,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主要元典。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地位,影响世道人心。本书名为《四书道贯》,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文化大师陈立夫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
本书探讨了几个主要问题:儒家伦理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美德伦理;儒家是比亚里士多德主义更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贡献。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甚至也不是要论证它是比西方传统上的美德伦理更严格和纯粹的美德伦理,而是要论证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能够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论语全鉴(珍藏版)(精)》是一部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的哲学思想以“仁”、“礼”为核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及华人世界,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
本书分为上、下编。全书系统地考察了儒家自先秦至民末关于群己关系有代表性的学说和流派,对儒家的群己关系说作出了新的、有启发意义的概括和分析;并以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为线索,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历史传统的演化发展,论证了中国儒家群己关系形成的逻辑构成,分析了这一群己关系的辨证发展轨迹。
中国现代性是源于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压迫下,寻求自新富强的自救之路时,所取得的民族共识。但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和西方的现代性问题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它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时代性问题。同时,还要避免中国被西方同化,即民族性问题。现代新儒家诞生于西方现代性问题出现和中国社会艰难的现代转型时期,现代新儒家对于西方的现代性问题回应方式,是将儒家的传统价值和西方现代优势的工具理性结合起来,建构出中国自己的现代性来。 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运用诠释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及比较的方法,以中国现代性的培育为中心,以现代性的主要表征及其所产生的现代性问题的出现和化解为线索,展开对现代新儒家对现代性问题的回应的梳理、分析,从而探索现代新儒家对于中国现代性培育所作出的贡
戴震著的《孟子字义疏证》从考证训诂而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哲学范畴的根本意义,故名曰“字义疏证”,以反对“宋以来儒书之言”。《孟子字义疏证》全书分上、中、下3卷。书末附戴东原答彭进士书及彭绍什与戴东原书。
《人的问题》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出自国学大家之手的《论语》注本,既是深入浅出的普及读本,也是学术严谨的古籍整理著作。书中对《论语》做了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释,包括疑难字词的释义、典章制度的讲解、历史事件的介绍、辅助
孔子辞典共收录词条总计627条,内容涵盖历史背景(国家地域、事件)、人物(孔子及弟子后学、政治人物)、典章制度、哲学思想(逻辑与知识理论、人性论与伦理学、形而上学与宗教哲学、政治哲学、教育与艺术哲学)、成语等五个部分。
《經解入門》,舊題清代學者江藩所撰,是為初學者寫的啟蒙讀物,以淺出方式全面介紹閱讀國學經學書籍的基本常識和方法。全書52章,有如52條讀書規章,是當今學子瞭解經學的很好入門阮元嘗為其作序,評價甚高。 此校注本乃以1977年臺灣廣文書局《國學珍籍彙編》本為底本,重加新式標點,對書中部分語詞及文史常識作出簡明注釋,以疏通文義,為廣大對國學尤其是經學有興趣的讀者所用。
本书是唐君毅先生名作《人生之体验》的续编。不同于前书着眼于对人生向上性理想之肯定,该续编则反观人生历程中那些妨碍理想实现的各种艰难、罪恶与悲剧,要求众从应随时警惕、反省,以斩断那些人生途程上的荆棘,使人从烦恼、痛苦、罪恶的深渊中超拔出来,以归于人生的正道。文中不只显示了理想主义之精神,更体现了作者深邃之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