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智慧宝典,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其至高的地位。《论语的生活智慧》一书将先哲的金玉良言与当今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从看似浅显的语录经典中提取出生活的智慧,从而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有效地人生参考,有助于读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营造更适合自己的心境和环境。 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本书对每一句《论语》原文都从六个方面予以解读,具体框架是:注释、主旨、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和建议;本书版式清晰,层次分明,还采取双色印刷,阅读起来一目了然、轻松愉快。 本书为2009年版《论语的生活智慧》修订版,对原书的编校及印刷错误进行了全面纠错,对原书部分语句进行的调整
《论语》所表达的思想,犹如一种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并代代相传,展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人生总有一些时刻,会强烈感到孔子和《论语》对我们心灵的支撑与抚慰。 杨鹏先生以融贯中西的视野,阐述了孔子思想对当下社会与生活的独特意义。他从孔子的宇宙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角度来解读《论语》,帮助我们深入探寻、认知孔子的思想大厦。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分20篇,492章。两千多年来,它教导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习、交际、处世、修身、为政。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骨性格、道德智慧,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由于此书年代久远,文字又缺少历史背景,故歧义颇多。现代人常常缺乏历史知识与古文功底,想要读懂读透,活学活用,颇为不易。但若参照前辈学者的解读,必能事半功倍。 唐翼明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论语》一书,他从总角之年读到耄耋之年,历经几十年积淀,方著成这一集注释、译文、导读于一体的《论语》读本。 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近16000字悉数收录,精心编校。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
《儒家文化的困境》是萧功秦先生的代表作、成名作。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战争,先后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总体来说,咸丰之后,士大夫才逐步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并在不断认知西方世界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由此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其中也充满了矛盾,所以也就有了天津教案和庚子国变,而这恰恰是士大夫儒家文化的固有心态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不可避免的挫折。萧功秦先生深刻探究了这一过程,本书所揭示的儒家文化的困境,值得后世子孙警醒、警惕。
2003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崇文书局首次于大陆出版简体中字版。本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从 哲学 主体 等概念出发,检讨了当代新儒学的理论结构;第二部分,检讨了当代新儒学中 超越分析 直觉 等方法论的问题;第三部分,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 超越内在 和 天人合一 说进行解构。 本书的结论是, 超越内在 的主张不但不足以标示中国文化以及哲学之特质,更且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说法,足使儒学走上不归的异路;只有放弃这种强调既超越又内在的天人合一的本体宇宙论的论述,儒学的才会重归正轨。
本书是唐翼明先生《论语新诠》全本注解。 与其他版本《论语》的不同点: 《论语》对每段的解读氛围三个部分,分别是解释、大意、导读。 【解释】这一部分是对字、词、句的疏解,需要时也做一些背景交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真正读懂《论语》,不采用只对重点字词单独解释的方式,而改采逐句串讲的办法,尽可能让解释清楚、明白而又好读,避免繁琐炫博的考证。同时考虑到今天大部分读者都缺乏古文基础,所以会连带讲一点文言语法。在读《论语》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古文修养。 【大意】的目的是用流畅的白话文把本段的意思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完解释之后对全段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追求严格的直译,只注重意思的表达。 【导读】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更全面、更深一层理解本段的内涵,所以注重此段跟孔子整体思想的关联,以
(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周易》和《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本书尝试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以《易》解《语》的学术性著作。 本书以《易》解《语》,也可以说是以《论语》对质于《周易》。这样既可呈现《周易》的儒家特征,也可见证儒家思想的源头性与突破性,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作者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上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总原则,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新解与新识,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或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潮中,方东美、成中英的哲学探索以其显著的理论特色,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哲学现代重建运动中的一个新的学术流派 开放的现代新儒家 。 本书作者依据文本资料,在吸收学术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诠释和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方东美和成中英两位学人的哲学探索历程的考察和梳理,分别从本体与方法、知识与价值、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易经哲学、中西哲学精神、中国哲学史观六大方面展开比较和探讨,从而揭示方东美与成中英的哲学特质及其学术流派个性,属于 开放的现代新儒家 ,进而阐发 开放新儒家 与中国现代哲学乃至当代世界哲学的内在关联。
崔大华编写的《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将儒家传统放置在一个较广阔的理论视野里进行多学科的审视,不仅考察了20世纪中国儒学发展的状况,而且从儒家传统、儒学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儒学与现时代三大维度,对儒家思想及其建构的生活方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儒家生活显现为以民族融合、宗教兼容、没有文化障碍的世俗生活等为特征的宽容的文化品格。《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由甲乙丙三篇组成:甲篇,简要论述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特质的形成,儒家思想的社会、心理、超越三个理论层面以及主要社会功能,进而阐明儒家思想建构的生活形态;乙篇,着重对20世纪中国儒学的三种定位和现代新儒学的理论进展,特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学进行述评;丙篇,紧扣儒家生活中的人
本书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本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原文、注释、语译和讲析。原文部分,采用权威底本,准确无误;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语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度,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讲析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也最有特色,作者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作者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本书语言朴素生动,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未发已发问题出自《中庸》首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是《中庸》最为复杂且难解的谜题之一。本书围绕该问题,通过个案研究形式,主要探讨了以杨时、伊川、朱子、曹端、薛瑣、胡居仁、罗钦顺为代表的理学一系,以陆象山、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王畿、王艮为代表的心学一系,以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性学一系和以张载、王廷相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气学一系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思考。历代学者倾注了无数心血探寻谜底并提出了林林总总的不同见解,可以说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思考贯穿了整个中国思想史的演进过程。探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推进《中庸》学的研究进程,更能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内在互动与多元演化。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日益从文化、文明的角度研究中国,强调 中国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国家 ,其实质是突出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性,并由此为当代中华文化繁荣提供必要条件。为参与和深化这一努力,本书围绕 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 问题,探讨了施韦泽、梁启超、钱穆、张岱年、冯契、张世英、庞朴、崔大华、朱贻庭等中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中华文化观。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观点不同,但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历史命运和未来展望等问题都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作者从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角度出发,分步解析如何修止、修定、修静、修安、修虑、修得,贯穿儒学始末,寻找修身之法。摒除世人误区,告诉大家,真正的自处之道,非佛非道,正是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它不止是治世之学,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修身之学。
《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利用大量的材料和深刻的分析,检视了16、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开启的对于 儒 孔夫子 等概念和形象的建构过程,以及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章炳麟、胡适等学者对于 儒 的再发明。作者认为, 在历史长河中,精神价值是一股建设性的力量 ,正是在耶稣会士搭建的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现在所熟知的 孔夫子 形象被建构了出来。这种建构夹杂了对于理想 他者 的想象和误读,并在启蒙时代对西方的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耶稣会士们借由 儒 这一概念进行的中文写作,又或多或少与胡适等近代知识分子对于 儒 的再发明相暗合。所谓 儒 的传统正是历史上的思想家们进行发明创造(也就是本书强调的 制造 )的结果,而这些 制造 又赋予传统以新的活力。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15个重要启示。本书面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年轻读者,着重对其中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进行了阐发。 以诚待人,讲信修睦 的核心思想是 诚信 。 仁爱 诚信 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且是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是当下与今后较长的时期我国社会生活中需要的道德价值。全书从众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取100余条经典名篇、名段、名句原文,对其进行准确精练的注释、通俗易懂的译文以及富有时代意义的解析。一方面,突出了 当代价值 :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为当代读者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另一方面,突出了
儒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儒学的翻译研究,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结合传统经学和考古学,对儒家经典原文文字训诂和译文语义进行细致深入的对比研读;从文化学角度,对儒家经典的英译本的文化、社会、宗教、哲学内涵进行解读分析;探讨以中华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旨归的儒家经典翻译传播的原则、宏观策略与具体方式、方法;探索儒家经典翻译传播的基本状况与未来形势,作为传播者的译者队伍的构成及其分析。对儒学的翻译传播,形成了系统的考察研究。
本书在原文基础上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
在近年来的“儒学热”中,作者提出了“政治儒学”的理念与“重建儒教”的诉求,在外儒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作者还关心儒家的生命信仰、儒学的真精神与真价值、儿童读经以及中国大学通识改革等现实问题。作者认为:儒学不是无生命的出土文物与知识之学,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信仰与价值之源。儒学的当务之急是以自己独特的精神价值为标准来理解近代中国遭受的苦难与解答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这,正是本书的内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感受到儒学独特的精神价值与活生生的生命力仍跃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性命”之学与“天道”之学回答了两个长期困惑人类的重大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生有何规律可循?并指出了性命所追求的之“道”。儒家心法认为虽然“命运无常”,但“性有善恶”,可以通过“穷理、尽性、至于命”的三个步骤“修身养性”,“达及天道”。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方法, 以“仁、义、礼、智、圣”为标准,最后实现整个社会达到清静无为的太平盛世的目标。“性命”观和“天道”观作为一种哲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涵养现代人修身养性,积极进取的为人处世之道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前科技高速发展时代所带的信仰迷失具有“引导慰藉”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