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禅法,四念处以佛教特有的智慧观照身、受、心、法,使心住正住,并进而求证三乘诸圣果,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曾流行于印度、中亚、中国等广大地域,至今仍是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本书共三篇,九章,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时代演进的次第,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上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与唯识二系(中篇)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至天台宗(下篇)等各时期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方法、禅法传承及各自的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同时也对以身、受、心、法为核心的诸多佛教概念的演变、各宗派理论结构、经典要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书探讨了海德格尔面临技术时代的大灾难,在艺术、诗、语言、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方面所作的独特研究,介绍了他的思想从寂寞状态到被世人普遍接收的艰难跋涉过程。
《吐蕃时期藏译汉传佛典对堪与研究/汉臧佛学研究丛书》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古时代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代表性经典《善恶因果经》。通过对该经藏文经录的研究,可大致确定其藏文译本的源流。在8-9世纪之交,《善恶因果经》或经吐蕃译师释迦光之手,在吐蕃本部(拉萨/桑耶)被首次译为藏文;及至9世纪前半叶,复经吐蕃译师法成之手,在河陇一带(沙州/甘州)被重新译为藏文。这两种藏文译本皆完整地见存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经考证乃知源自同一汉文文本系统。基于对该经的对勘与研究,可知法成的后出译本或曾参用过释迦光的早先译本,敦煌所出此经藏文残本5件,均属法成译本系统。
《西夏河西佛教研究》对河西地区存在的西夏时期的石窟、碑刻、出土佛教文献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吸收,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等,着重论述西夏占领河西前的诸政权及夏政权对诸州占领情况,并对学界有争议的“瓜沙回鹘王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原由。对河西地区的寺院和佛事活动进行考证,说明西夏的佛事活动与归义军时期是一脉相承。尤其对学界尚未涉及的西夏寺院经济和寺院依人口等问题作了尝试性探讨研究。利用黑水城、凉州和敦煌等地出土佛教文献探讨了河西地区高僧及其相关佛事活动。对西夏僧尼管理机构、僧官设置、僧人师号和赐衣体系等予以关注,认为西夏帝师封号是受吐蕃僧人师号的影响而出现的。西夏实行“计亩输赋”政策,寺院和僧人占有土地也要纳税服役。
马一浮自序:此庚申年逭暑所作。以老子义印合般若、方等,于禅则与洞山为近,触言玄会,亦似通途寥廓,无有塞碍。后以病缘中辍,不复措意。维老氏之旨未必如斯,理既冥符,言象可略。如遇玄解之士,亦可相与解颐耳。蠲叟。
《普陀山佛学丛书·观音文献集成:走进普门》为观音文献编撰集成增添了根本性的经典研究之作,观世音典籍研究的作品出版和流通,可带给信众修行路上的无尽法喜和希望。《普陀山佛学丛书·观音文献集成:走进普门》为作者昱晨湛空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讲解,内中也引用了多位古代现代名家的相关解释,如智顗《观音义疏》、宝静《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1936年)、知定《观音普门品释》(1970年)、[日]森下大圆著(星云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等,是读者借以了解和理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良好门径。
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是明清之际学者,清初家之一。他著述宏富,目前已出版数十种,1100余万字。2019年恰逢船山400周年诞辰,针对他的著作篇幅大,难度大,普通读者不知如何入手的情况,我们出版了这本《船山经典语录》。本书的编选、评注者是知名船山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邓辉教授。邓教授从千余万字的《船山全书》中,精选经典语录共1080条,选择的基本标准有两条:既要足够精彩,又尽量通俗易懂。所有语录共分为八类,每一类前加以评论,并对疑难字词加以简注,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船山的入门版本,使普通读者对船山宏大的思想体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西藏有纯净、简单的快乐,是心灵的世外桃源;这里的神山、圣湖让人眷恋难忘……《西藏的白居寺》以独特视角、多时空地反映白居寺自然、历史、文化、艺术和生活。静静地品读每一个细节、每一幅画面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角度自身就是一幅作品、一个生动有趣的瞬间记录。《西藏的白居寺》编排新颖把文字描述转为简洁轻松用图阅读的方式,文字注释置后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初看是快速阅读,实为慢读图书。
《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作者花了约六年时间,搜集、梳理了大量藏、汉文资料,经再三修改才最后定稿。全书以考察吐蕃时期宁玛派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心内容,对吐蕃社会及其文化、佛教传人吐蕃、苯波教与佛教之间以及佛教诸派之间的矛盾斗争等重要问题也作了概要性介绍。这是藏传佛教研究中近年完成的一部有分量的专著。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藏传佛教宗派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将会起到拋砖引玉之作用。
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张力是一切政治共同体必然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哲学家建构理论需要面对的议题。《公益与私利: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研究》以“公与私”问题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表现为切入点,展示了高尔吉亚式的修辞术以及柏拉图的立法学说,在解决公益与私利的张力上具有的价值和存在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重点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在继承与批判这两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赋予修辞术合法的地位,又通过一套关于幸福与德性的伦理学和基于伦理学的政治学,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解决这个张力。这样亚里士多德就避免了修辞和法律的内在局限,并在修辞与立法之间建立了动态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应对公益与私利之间随时可能出现的张力。对于古希腊哲学研究者与爱好者而言,本书具有参考价值。
本选题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基础上进行的改写,第二部分是作者进一步研究王夫之思想的文章。两部分在思想内涵和逻辑关系上存在递进关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本辑主旨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思想的希腊渊源,包括2014年10月召开的"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年会论文中挑选的部分文章,几篇国外发表的现象学研究的前沿文章,以及发表的现象学研究文献等。所选稿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感受现
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 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 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