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 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 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
作为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禅法,四念处以佛教特有的智慧观照身、受、心、法,使心住正住,并进而求证三乘诸圣果,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曾流行于印度、中亚、中国等广大地域,至今仍是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本书共三篇,九章,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时代演进的次第,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上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与唯识二系(中篇)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至天台宗(下篇)等各时期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方法、禅法传承及各自的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同时也对以身、受、心、法为核心的诸多佛教概念的演变、各宗派理论结构、经典要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我们是不是喜爱《庄子》中优美的语句却不知其背后的含义?是不是明白《庄子》中生动的故事却不知它的寓意? 这是因为文体的限制,《庄子》一书中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之间缺少了一道桥梁。《 释义》正是为了架起这道桥梁,将读者带入庄子的精神世界而著。 作者靖林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浸淫于《庄子》一书,对《庄子》既能高屋建瓴地加以掌握,又能细致入微地进行研究,因而《 释义》能深入浅出地展现庄子的所思所想。 初读《庄子》的人通过本书可以轻松地领悟庄子的文章主旨,从而让自己的心灵沐浴在精微的思想之光中;《庄子》的研究者可以通过本书对《庄子》中疑难之处的解析,将自己的研究引向更深层面。 这是一本难得的从八岁到八十岁的读者都能读懂的《庄子》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