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1755年应征第戎学院征文。文中把原始社会当作黄金时代加以描绘,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本书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是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
《自杀论》发表于1897年,是社会学史上阐述 自杀理论 的经典之作。其中运用的创新的社会统计方法,结合大量的经验资料,分析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的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使这本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在社会学界被奉为里程碑式的经典巨作。本书提出一个新颖视角的自杀研究,批判了传统的个体自杀心理成因,创建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这对于现今人们了解自杀、预防和重视自杀以及推动相关制度改良起到了积极作用。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集中表达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理论,是尼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 意志 是压倒一切的。正像 德国高于一切 一样,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
《尼采哲思录》呈现了尼采在生活中各个层面的哲学感悟。作者从自身角度出发阐述哲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我们探寻快乐与学习结合、人品与利益统一、工作与理想并行、艺术来源于生活等种种生活奥秘。尼采带你避开颓废陷阱,揭开 坑人的生活 的本来面目。
《塔木德》被称为犹太人的第二部《圣经》,汇集了犹太民族两千多位学者,在五个多世纪间对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探索与总结,是犹太民族生活的指南,同时也是世界了解犹太民族的钥匙。一直到今天,犹太民族的人们仍然要每天阅读这部宝典,反复品味其中的经验与智慧。本书由犹太拉比莫里斯 亨利 哈里斯选编,比较文学博士丁东翻译,择取《塔木德》中富有哲学洞见和人生道理的篇章,翻译文笔优美、词句隽永,读来令人醍醐灌顶,对当代读者亦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深远,后世的萨特、海德格尔、柏格森等众多思想家莫不受其影响。 在本书中,尼采化身查拉图斯特拉,用散文诗体向世人宣讲他的学说。 上帝死了 超人学说 永恒回归 等尼采振聋发聩的观点颠覆了西方道德思想和传统的理性价值,也让本书成为哲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代表终极真理的上帝死了,而在上帝统治下的秩序也随之烟消云散。 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代人拥有的 自由选择 ,是否成了沉重的负担? 一百多年前,尼采就预见了现代人的种种精神困境。在本书中,他像一道闪电,在轰鸣声中发出强者之音,把超人的意志带到世间,向我们传授生存的意义
全套9册图书,皮面包装,全部为哲学经典著作,包括:《沉思录》 《 智慧书》 《 Wan Neng Yao Shi》 《看哪这人》 《幸福之路》 《培根论人生》 《漫步遐想路》 《修养》 《快乐的知识》
步入后现代社会以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所解构。伴随着私有化不断扩大、消费主义不断深入,全新的自由意识形态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对撞。在推倒权威与规制之后,个性化的思潮却以享乐文化取代了义务,以 欲望机器 取代了英雄主义的历史。我们对伟大的理想、遥远的未来失去兴趣,只活在当下,只关注自我,心灵不可避免地落入虚无之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 利波维茨基试图从混乱复杂的现象中,澄清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为 我们终将去往何方 找到答案。 全书从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元素入手,结合阶级、性别、代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以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演化脉络的当今制度与文化全景。同时采用大历史视野,将充满变革的现代社会放
近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代表作, 我思故我在 初次登场! 《谈谈方法》是笛卡尔的思想自传,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方法论。本书作为笛卡尔shou部著作,他以半自传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论述自己探索总结的新哲学方法以及形成过程。在本书中,笛卡尔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步骤 排疑、分类、排序和全面,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形而上学、数学哲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本书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
《人生的智慧》取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它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以简洁优雅的文笔,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并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类主体的美好素质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从扣问自己的内心和人心,阐述人的本质开始,接下来的三章说到信仰的重要性,从而根据统计学来推导出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结论。洞悉宇宙的真相,窥见人类的奥秘。接着强调人的思考和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这里强调了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散文诗体写就,文笔绮丽,哲理深沉,记述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经历和逸事,用寓言的形式表现了尼采崇敬人生、批判旧价值、热爱命运的精神三形态以及创造新价值、追求真正人生意义的 超人 精神。其中充满反讽、双关、隐喻、暗示、象征、影射等文艺手法,采用了戏剧叙事的艺术技巧,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里尔克(Rilke,1875-1926),伟大的德语诗人,代表作有《马尔特手记》《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等,在诗歌史上影响深远。
《幸福之路》是 探索现代社会幸福问题的通俗哲学 。它避开了高深和抽象,在书中直接反思 常破坏幸福感的消 理因素,如竞争、疲劳、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等等,直接给出获得和提升幸福感的具体生活建议。本书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 些经由作者自身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出 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苦闷而又不甘忍受的男男女女,能够借此明察自身的困境,进而找到突围之路,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是每个人在幸福追寻途中的推荐指南。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内容为尼采于1872年在巴塞尔大学发表的五次公开演讲,也是他唯一一部专门讨论教育的著作。在这本小书里,尼采以人类导师的身份与改良人类的激情,一人分饰四角,在两位心怀抱负的大学生、青年教师与长者间的对话中向世人吟诵着他的教育宣言。 尼采认为,当前的教育机构旨在控制和压迫个人,而不是解放个人;在一个以学术型专家、大众新闻媒介和军事强国三个邪恶联盟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人人被教导要顺应社会的期望,盲目地跟随权威,真正的教育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此,尼采恳切地希望并呼吁更多的天赋优良的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正视、响应他们内心 对真正教育的需要 。
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同样痴迷并致力于解答自己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后者迷醉于独立于自身的外部世界,而前者则惊异于自身。我们是生来合群,还是独立?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结果,还是其它因素?人类追求卓越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知识来源于经验主义的感官知觉,还是理性主义的思考?逝者如斯,我们应更关注短暂时间中的永恒,还是永恒存在的光阴飞逝?这些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哲学争论中心的问题至今仍引人深思。 本书以简单易读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哲学界五个*基本问题的论辩,各章节分别围绕其中一个议题展开,勾勒出各议题核心论点的主线。在作者的带领下,阅读先哲们的著作选段,参与哲学命题的辩论,体会先哲的真知灼见穿越几千年历史对现世的启发。 在这里,你能看到卢梭与亚里士多德短兵相接、穆勒和康德的针锋相对、尼采和孔子
《沉思录》全书分十二卷共487则箴言,是奥勒留在二十多年的征战生涯中,在鞍马劳顿之余,写下的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录。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是写给自己的书。也因此,作者并没有试图做哲学探讨,也没有藏诸名山、传之后世的奢望,甚至都不曾想给别人阅览的机会 作者只是在实践对道德的热忱。在书中,他记录下了被宫廷、被责任和义务所牵绊的自己,以及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思考了诸如道德、宗教、人生伦理、自然哲学等问题。《沉思录》不仅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整个西方历*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斯多葛学派是公元前300年前后,形成于古代希腊的一个哲学学派,因创始人芝诺经常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希腊文stoa,原意是 门廊 )聚众讲学而得名。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宇宙是美好、秩序和和谐的整体,人是
本书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 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征文而写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文,另附《卢梭致菲洛普利的信》《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社会风俗更加淳朴》《卢梭学案》与《卢梭生平年表》。本书被称为《社会契约论》的导言和绪论,被认为是卢梭思想世界的核心。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部矛盾。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时期老子的作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故后人合而称之为《道德经》。全文约五千字,文字简练,晦涩难懂。近代古文家叶玉麟先生为《道德经》作注,出版《白话译解老子道德经》,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当时受到欢迎,可惜后来湮没无闻。本书对该书重新出版,对内容做了一些校正,以适合当下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本书阐述了作为“大众”的社会力量在现代的崛起,以及一个由“大众”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的来临。当前文明带来了越来越舒适安逸的环境,这是一个“随波逐流”“任其自然”的时代,大众人在其中过着一种缺乏重量、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