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9册图书,皮面包装,全部为哲学经典著作,包括:《沉思录》 《 智慧书》 《 Wan Neng Yao Shi》 《看哪这人》 《幸福之路》 《培根论人生》 《漫步遐想路》 《修养》 《快乐的知识》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枚能让人隐身的魔戒,从谋财害命到谋权篡位,坏事做尽而好处尽享——那么,你会选择做个坏人吗?如果有一天,从未干过任何坏事的你,却背上人间优选的恶名,被剥脱尘世的荣誉和利益——那么,你会选择依然做个好人吗?从这一拷问人性的难题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了传世经典《理想国》。在这本对话录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伙伴一起,在对谈中构建出一个理想城邦,事关政体、教育、人伦、文艺、哲学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尽管讨论话题看似包罗万象,但最终都是为了回答这一终极之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要做个好人。
《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分,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有别于近百年来注重于中外史地考证的中外关系史研究特点,本书专门论述19世纪之前中国思想对欧洲的影响,并结合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来进行分析。
怎样获得长寿和健康? 怎样培养福慧具足的子女? 怎样奠定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根基? 一部人人受益、流布广远的经典! 印光一生极力倡印的书! 《寿康宝鉴》概成书于清代,原名《不可录》。分序题、警训、事证、立誓、求子、附录、增附等部分。既告诫青少年,气血未定之时,不要沉迷黄色书刊,以防摧残身体,消磨意志,荒废学业;也提醒夫妻生活应按照古德和经典的教诲而有所节制。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劝告大家平居和应事时应正心诚意;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告诫大家不合宜的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终生保持健康生活;为人父母者更要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识。
罗素追溯了1814年—1914年这一百年来政治变革的主要原因,认为它主要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经济技术、政治理论和某些重要人物。 罗素从拿破仑下台、维也纳会议失败,讲到一战爆发,通过详细探讨塑造了19世纪的主要力量和重大事件,描绘了19世纪历史上两种决定性力量——自由和控制——之间的斗争,生动地呈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包括马尔萨斯、密尔、边沁、杰斐逊、杰克逊、林肯等,在这些人的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审视了美国体制的建立。 最终,其目的在于追溯19世纪变革的两大原因的对立和相互作用:自由主义者和激进分子对自由的信仰,以及通过工业和科学技术产生的组织的必要性。
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出自国学大家之手的《论语》注本,既是深入浅出的普及读本,也是学术严谨的古籍整理著作。书中对《论语》做了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释,包括疑难字词的释义、典章制度的讲解、历史事件的介绍、辅助文献的参证、深层句意的解析等等,言简意赅,巨细靡遗;且对每一则的主旨做出一句话概括,提纲挈领,如获锁钥。 本书考辨详确、解读通透、通俗晓畅,对专业人士和大众读者都十分适用。
“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是德国当今知名哲学家普莱希特为大众读者写作的哲学史。《认识世界》是系列的第一卷,讲述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在他的哲学史系列中,普莱希特力求写作通俗易懂,避免内容过于专业。作者讲述了大量背景故事,使读者能像读小说一般读哲学史。通过这些故事,普莱希特对哲学思想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将哲学思想所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充分展示出来,有助于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在本书中,作者并非如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写作,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着重书写在哲学史中自始至终最为重要的思想线索,力图不仅为读者讲述哲学理论,同时激发读者对哲学问题的思考。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
印光认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本书于印光近两百万字的《文钞》中,精选近40篇演讲、开示、问答等,集中呈现其关于净宗念佛之思想,如生真信,发切愿,专持佛号,都摄六根等,对严持净戒、发菩提心、各尽其分、去人我之见、因果、往生等具体问题亦有详细解说,旨在廓清种种认识之误区,树立念佛的正念。 印光著的《印光讲演录(净心念佛)/近代高僧讲演录》编选说明、印光自述、印光年谱简编部分有助于大家从整体上理解印光的生平与思想全貌。
《杜威晚期著作》(1925-1953)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和《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的继续,共17卷,,收录了杜威在该时期的所有作品。 许多人认为,《经验与自然》(Experience and Nature)一书是约翰·杜威成熟的哲学思想的很全面表达,因而也是他受到很广泛评论和探讨的著作。它抢先发售出版于1925年,再版于1926年,并在1929年重新出版时新增了前言,修改了靠前章。自1929年之后还有几个新的版本,并重印了许多次。这表明,它一直是一本激发人们思想的哲学著作。 《经验与自然》共有10章,它包括杜威在两年时间里对在卡鲁斯讲座所作的抢先发售系列讲演中的三次演讲稿的扩充和发展。一些听演讲的评论家曾经一直期待着这本著作的出版,并在出版之后的短短几年里写了35个评论 从1929年杜威出版有新一章的《经验与自然》,直到1951年他写下那些很后
本书是伯纳德特用施特劳斯学派的方式对柏拉图《法义》的逐章文意解读串讲,作者从古典的视域反观《法义》篇的今解,尤重古典语文学解读,以发掘柏拉图哲学的奥义。本书是当今西方学界研究柏拉图《法义》的经典之作。
介绍了身心空观、白骨流光观等26种观想法等佛教密宗的功法数十种,手印图80余幅,指出人体潜能的位置和开发技巧。
《世界佛教通史: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br/>
《心灯(四)》是继《其心无住》之后,万行于2012至2014三年中与弟子们打坐共修时所作的开示。也是万行在经过七年山洞闭关,离世隐修,与十余年建寺安僧的入世修行之后,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建寺安僧的过程中,万行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过自我的过程。离世隐修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心灯(四)》的每一次开示犹如一盏心灯,句句真切,都是万行对弟子与信徒们情真意切的叮咛、警策与鼓励,希望帮助他们破除心中的无明晦暗,打开心中缠缚的心结,去掉烦恼障碍,开启心性的智慧与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看到人生的希望与美好,从而走上自在的解脱之道。
1933年,杜威扩充修订了1910年版的《我们如何思维》,特别是逻辑部分。他写道,希望他的修改“增加了该书的清晰性和可读性”。许多评论者称赞这个修订本很好地回应了教师和逻辑学家的批评。伊萨多.斯塔尔(Isidore Starr)在1970年的回忆中评论道,越来越多的教师受到这个修订本的吸引和影响。他最后总结道:“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容易从循规蹈矩走到顽固不化。对这种根深蒂固的毒害的优选解药,就是要定期朝拜一下杜威的经典。”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在导言中考察了杜威与他的各种读者的关系以及他的“反思性思维”的发展,仔细分析了贯穿整部著作的“某种无法避免的紧张关系”,“这就是把这位哲学家想象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关心着通过不断批评当下实践和机制的恰当性而保持改革精神的活力,以及把这位哲学家想象成一个政治上中立的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