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承认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存在一种作为世界本原的“绝对理念”,他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理念发展过程的描述。他认为,逻辑学是研究理念本身发展的科学。当理念处于“存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本质”阶段时,他称之为客观逻辑;当理念扬弃了与“存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本质”而作为概念的概念,即作为“主观性”的概念出现时,就称之为主观逻辑。因此,《逻辑学》由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两部分组成。
洛克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 可靠性和范围。本书一开头他首先批评了笛卡尔主张知识起源上的所谓 天赋观念 以及莱布尼兹的所谓 天赋实践原则 这样一个在认识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并且从而提出了他的那个有名的白板论, 即认识是来源是经验这样一个有巨大意义的唯物主义论点。
波兰尼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科学观,把 人 作为科学参与的主体,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门类知识的考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对知识的隐默性、分立性与寄托性的强调,从而终构建起了自己以 个人知识 为标识的认识论。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默会认知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历史哲学》一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现代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精神发展的四个时期。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构成了历史的简单的连续的传统,而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系列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根基,然而每一个文明都能把它之前的文明据为己有,比如波斯帝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能够容纳的人类意识发展的层面,是之前的文明无法容纳的,这就是文明的发展。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
《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囊括《思想录》《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国的浩劫》,帕斯卡尔、卢梭、康德、罗素、迈内克多位大师代表作,是何兆武先生译作的首次结集出版。
《蜜蜂的寓言》是近代英国思想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学术名著。《蜜蜂的寓言》副标题为 私人的恶德,公共的利益 。这一说法后来被人们简便地解说为 私恶即公德 。其中 蜜蜂的寓言 描述了一个 蜜蜂的国度 ,在那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然而整个蜜蜂的王国却由此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曼德维尔借助 蜜蜂的寓言 想要说明:私欲的 恶之花 结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著名的 曼德维尔悖论 。从道德的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
考订研究版《尼采全集》第12卷和第13卷包含尼采自1885年秋至1889年1月初的全部残篇遗稿,此即考订版《尼采全集》第八部分的内容。这些残篇遗稿由22本手稿组成,其中有15个较厚的本子,3个小笔记本和4个文件夹。 我们出版尼采残篇遗稿所遵循的原则,已经在《尼采全集》第7卷前言中指明,可供查阅。 对于考订研究版第12卷和第13卷,我们还得作如下说明:这两卷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原因在于,它们完整地、以忠实于手稿的方式呈现了尼采1885年秋至1889年初(其创作活动的结束)期间的全部残篇、计划、提纲和标题,因此为*终解决关于所谓的尼采哲学主要著作 以《权力意志》为书名 的聚讼纷纭的问题提供了基础。以编年顺序排列的残篇,给出了一种准确的、近乎完备的对尼采1885年秋至1889年1月初之间的创作活动和文字意图的描绘。
"尼采经典"共3册,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瞧,这个人》《朝霞》。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当善与恶的界限日益模糊,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当生命之轻已变得不能承受,我们该从哪里求得生存的意义?是重造崇拜偶像?还是干脆沦于虚无,一路娱乐至死? 在人类刚刚步入现代世界时,德国哲人尼采就严肃地思考上述问题 而答案,都汇聚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哲学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的漫游与教诲,尼采发出了先知般的宣言:在 上帝已死 的时代,人应该直面虚无,从自身创造生命的意义,终进化为能撑起生命重担的超人! 《瞧,这个人》 为什么我如此有智慧 为什么我如此聪明 为什么我能写出这么好的书 尼采充满 自恋 的自传,哲人深刻的精神自剖,进入尼采思想世界的上佳入门。 在 上帝已死 的现代世界
《谈谈方法》: 近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代表作, 我思故我在 初次登场!本书是笛卡尔的思想自传,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方法论。本书作为笛卡尔著作,他以半自传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论述自己探索总结的新哲学方法以及形成过程。在本书中,笛卡尔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步骤 排疑、分类、排序和全面,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形而上学、数学哲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本书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 《第一哲学沉思集》:关于理性与批判的经典,探讨人类心灵的能力和局限性。本书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的桎梏,通过纯粹理智来获得正确的知识。他探讨了上帝是否存在、感官是否可靠、怎样寻求真理避免错误等问题。他从 我思故我在 的命
本版《柏拉图全集》由刘小枫教授主编,遵从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忒拉绪洛斯体例,收录柏拉图所有传世作品,包括35篇对话、13封书信、释词1篇和托名作品7篇,分三卷出品:卷为中短篇对话、书信、释词及托名作品,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为柏拉图的长制对话《理想国》和《法义》。 本版《柏拉图全集》依托苏格兰古典学家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并参照西方古典语文学家的多种笺注本和权威西文译本,充分吸纳西方柏拉图研究笺注成果。本版《柏拉图全集》由26位译者共同完成,译者均有过古希腊语文学训练,对所译篇目有专门深入研究,多数译者还曾就所译篇目撰写过博士论文,是基于研究的翻译。本版《柏拉图全集》译文紧贴希腊语原文,尽量贴近柏拉图作品原貌,同时注重传达柏拉图作品的文学性和对话的口语特色。译者对某些人名、地舆、诗文典故、语
《人生道路诸阶段》是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正如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著作一样,《人生道路诸阶段》也是托名著作。全书分为 给善意的读者 、 酒中真言 、 一个丈夫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 、 有辜的? - 无辜的? 、 给读者的信 五个章节。克尔凯郭尔以威廉 奥海姆讲述回忆录的形式,以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
本套装收录《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沉思录》。其中《乌合之众》是一部讲透政治、经济、管理的心理学巨著,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全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作者在书中以预言家般的洞察力,成功描述了此后一百多年间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民主革命等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Allen与Greenough的这本拉丁语语法书初版于1872年,名为《拉丁语语法》,仅274页;第二版问世于1877年,共329页;第三版(1888年)篇幅大为扩充,共488页;第四版(1903年版)共计490页,更名为《拉丁语语法新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将拉丁单词、例句的相应英文,也都翻译成了中文,但其实直接以英文来理解拉丁单词、例句的语法结构反而更容易,故影印出版Ginn Company Publishers的1903年版。
倡导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施特劳斯与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科耶夫,两人关于色诺芬《希耶罗》一书的 哲学对话 ,无疑是一场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哲学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交锋,至今于学界经久不衰,鲜有哲学的或学术的讨论能够如此。本书将批判性地重审整个论争,所录文章作者皆为政治科学、哲学和古典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或青年学者。编者力求囊括论证中最精彩的部分,包括整个背景、谁是赢家(如果非要从二人之中选出一人),以及这场论争更为宏阔的哲学关联。
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前262 前190)与欧几里得(Euclid,前325 前265)、阿基米德(前287年 前212年)并称为古希腊的三大数学家。英国的数学史家希思(Thomas Heath,1861 1940)翻译了三人的《圆锥曲线论》《几何原本》《阿基米德著作集》的英译本。 希思编译的《圆锥曲线论》,于189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影印的是剑桥著名的Heffer Sons图书公司的1961年重印本。书前有希思的长篇 导论 ,影印时不收。
《论哲学生活的幸福》呈现了迈尔教授与哲人卢梭《遐想录》的交锋。《遐想录》是卢梭最美、最大胆的作品,但也是最难和最少被人理解的作品。迈尔教授积三十年研究卢梭的功力,分两个部分展开了对《遐想录》的绝妙解读。第一部分讨论《遐想录》。迈尔不是把它当成西方忏悔录和对话录传统中的又一部自传性文本,而认为它是在反思哲学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提供的独特幸福。第二部分转而详细解读《遐想录》中提到的一个文本,即《萨瓦代理本堂神父的信仰自白》。这篇自白最初是作为小说《爱弥儿》的一个篇章面世的,也是卢梭作品中最引发争议的篇章,卢梭为此遭到了政治迫害。文章旨在为过成功的非哲学生活奠立根基。在考察过程中,迈尔教授重点揭示了文中代理本堂神父所表达的自然宗教与卢梭本人的自然神学之间的差异。前后两个部分相互发明
本书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的第3卷,主要收入《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与《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相比,本书增加了各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的编者注和译者李秋零老师的译者注。
《伯林书信集》(卷二)的时间跨度自1946年至1960年,记录了伯林在战后重返牛津大学作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此期间,伯林克服了*初的学术挫折和自我怀疑,从哲学转向思想史研究,并由此绽放了辉煌的学术生命。同时,他的私人生活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经历了父亲去世引发的情感波澜,开始了对有夫之妇艾琳?哈尔本的追求,并与其在1956年走入婚姻殿堂,完成了从单身汉到丈夫与继父的转变。伯林生命中这一段启迪他人也成熟自己的闪光年华,生动地反映在这一时期的书信当中。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初版于1790年;德国费利克斯?迈纳(Felix Meiner)出版社 哲学丛书 39a卷《判断力批判》,由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福尔伦德(Karl Vorl nder)编辑,其1924年第6版成为一标准学术版本。 本次影印据迈纳出版社1924年版的1959年重印本,除目录和索引外,正文部分共361页。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邓晓芒、杨祖陶译本据迈纳出版社1974年重印本,其边码亦是到361。
《善的历程》是一本哲学史著作。该书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十章。章写的是孔子对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奠基,第二章第三章分别讨论的是孟子和荀子,第四章讨论的是《中庸》和《易传》两个文本,第四章探讨的是董仲舒的思想,第六章第七章分别处理的是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书中称为 宋明新儒学 ),第八章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转变,第九章研究儒家价值体系在近代的历史命运,后一章则为儒家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重建提供若干思路。
本书为缅甸仰光学院的学生而写,适合没有梵文基础的学生,出版于1906年,迄今仍是英语世界实用的巴利语语法书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季羡林先生在北大讲授完梵语后续讲巴利语,就是用此书作为教材;当时的学生黄宝生先生晚年翻译了此书,于2014年在中西书局出版;中译本将巴利语单词、例句的相应英文,也都翻译成了中文,其实直接以英文来理解巴利语单词、例句的语法结构反而更容易,故影印出版英属缅甸出版社(The British Burma Press)的1906年版。
本书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的第4卷,主要收入《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未来形而上学的奠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与《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相比,本书增加了各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的编者注和译者李秋零老师的译者注。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而其早年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亦积极向东西洋学习,大量接收、引介西方思想与学术,或批判,或吸收,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个人的思想体系。他不但大量阅读西学、日本著述,还亲自动手翻译西方重要著作,他与曾纪泽之子曾广铨合译的《斯宾塞尔文集》即是其中之一。对此,以往学界研究较少,也影响到我们对章太炎和西学关系的认识。 本书仔细爬梳文献,对比了斯宾塞的《论文集:科学的、政治的和推断的》的1858年版、1868年版和1891年版及1850年代年在《威斯敏斯特评论》的原刊本,再对照章太炎的译文,正确指出章太炎翻译所据底本为1868年版,为进一步研究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宾塞是19世纪西方*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严复即曾翻译《群学肆言》,将其社会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