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自我对话性质的小书,一些关于生死、自然、烦恼、自我、他者的洞察和思考,很多随性、审慎而又睿智的语言,让你回归内心的城堡。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讲述了: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 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 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 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 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这是一本深度解析古希腊哲学巨匠苏格拉底思想精髓的书,精心汇集了《申辩篇》《斐多篇》和《普罗塔戈拉篇》三部经典对话录。通过苏格拉底与不同人物的深刻对话,本书全面展现了其对正义、知识、美德、死亡以及真理的不懈探索与深刻洞见,引领读者感受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的真谛。
《沉思录》,古罗马专享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接受法国记者帕蒂的深度访谈,让·鲍德里亚涉及了广泛的话题,包括福山和他的理论;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和普遍性;种族民族主义的回归;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否定大屠杀;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西方和东方;牺牲和忏悔文化;人权和公民,法国知识分子与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和社会排斥;解放;死亡,暴力和恋尸癖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所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性。鲍德里亚的回答跨越政治、哲学和文化,既诙谐又犀利,对于陌生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易于理解的介绍;对于评论者来说,这是一个对他理论立场的引人入胜的澄清。
本书是尼采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虽然本书是对悲剧的探讨,但实际上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阐述了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因而可以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视的著作。作者在本书中不是单纯的对悲
\\\"当善与恶的界限日益模糊,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当生命之轻已变得不能承受, 我们该从哪里求得生存的意义? 是重造崇拜偶像?还是干脆沦于虚无,一路娱乐至死? 在人类刚刚步入现代世界时,德国哲人尼采就严肃地思考上述问题--而一切答案,都汇聚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哲学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的漫游与教诲,尼采发出了先知般的宣言:在\\\"\\\"上帝已死\\\"\\\"的时代,人应该直面虚无,从自身创造生命的意义,继而进化为能撑起生命重担的超人!\\\"
本书是汤用彤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书中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了印度哲学的概貌,一方面对各个学派的发展作出简要概述,另一方面又对各派的学说作出介绍。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姜骞译的《思维的模式/进阶书系》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代表著作之一,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综合性的思维模式。 现代科学给我们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即在有限前提下作出假定。怀特海反对这种固有的思考模式。 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此,而不思索世界和生活的整体,如自然万物是什么?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关系如何?他认为哲学产生于好奇,如果缺乏兴趣,我们对任何问题的探讨都会是机械的。 怀特海所说的兴趣不是建立在对一般环境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不是对琐碎细节的兴趣,他认为不错思维应该在世间万物中间建立联系,每一个事实都包含无限的细节,无限的细节会生发无数的结果。 这种综合的思维模式能够带给你新颖的思考角度,开拓你的视野,激发你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宽容》是一部描述人类思想解放的历程、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主义经典之作。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 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借助“宽容”之眼, 重新审视人类由史前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 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到现代几千年文明的变迁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这期间,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的不断搏杀,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