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南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 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 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书中既有生动的叙述、饶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纵横捭阖的哲学比较、严谨的思辨。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记述生平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哲学史著作。
弗里德里希尼采,19 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与传统辩驳,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1889 年,尼采在都灵的街头,看到了一匹被马夫虐待的马。在那个瞬间,他心生悲悯,抱住了马的脖子。这件事导致他精神分裂,失去了理智。 在本书中,尼采以叔本华为范例,阐述了他对哲学家的品格、哲学的使命、哲学与人生及时代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看法。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成为你自己”的责任,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
本书是在《现代西方哲学))1981年初版、特别是1990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再次修订而成的,可以看做是该书的第三版。这次修订的重点是力图进一步摆脱“左”的思想影响,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从整体上重新评价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由于这个新的版本在指导思想上与初版和修订本都有所不同,为了与之区分开来,我们将其改名为《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新编》与初版及修订本当然有连续性,但又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目标。初版的主旨是从无到有,初步搭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修订本力图对在“左”的影响下形成的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方式多少有些突破,使本学科的研究具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新编》除了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评价更加符合实际外,更着力于探讨如何促使我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
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宗旨,提出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使之与中国现代化文化相融合。所谓中国式解读,指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理论标准,它决定着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以及选择素材和审视结论的价值取向。具体有以下三点:1.用地道的中国话说外国的道理;2.以中国文化为参照开展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3.加强西方哲学研究同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联系和合作。基于此,全书分五篇:西方哲学总论;西方哲学史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大哲学”的观念。
该书是德里达2002—2003学年的课程讲义,也是德里达生前 一次讲课的内容。在这一卷讲义中,作者延续了 卷对于野兽和主权者问题的思想史考察,但将注意力聚焦于两个文本之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来回对读这两个貌似没有多大关联的文本,德里达考察了孤独状态、世界、暴力、无聊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它们影响着人和动物的不同存在方式。作者向读者展示,海德格尔对于“无聊”的存在论考察为鲁滨逊的故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而笛福的小说也为重新探讨海德格尔的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德里达在生命末期对死亡、他者等问题的思索,及其与布朗肖、列维纳斯等思想家的对话,为人们理解当代法国思想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 珍贵的参照系。
你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了解多少呢?比如哪个哲学家和他的双性恋伙伴与他人结成三角恋爱关系?哪个哲学家喜欢鬈毛狗胜于喜欢人类?哪个哲学家暴力体罚学生甚至把人家打成重伤住院?哪个哲学家尽管得到犹太人导师和情人后来仍然加入纳粹党?…… 对于喜欢哲学的人来说,这些问题好象无关紧要是吗?不一定。哲学家的行为很少和他们的思想一点瓜葛都没有,他们的著作*受到个人和情感需要的影响。 人们或许认为思想家的生活肯定是充满理性的。苏格拉底就说不动脑筋思想的人就“不配活着”,他劝说雅典大街上的同胞思考他们的生活,以便做出适当的改变。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只有哲学家才适合当统治者,因为只有他们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压抑自己的生理冲动,看到真正的利益所在。 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就可以摆脱肉体欲望的困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