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 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 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 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 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 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 , 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 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 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
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 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 百位 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1)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2)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非我);(3)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无我);(4)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空);(5)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冥想)。并教会我们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 智慧, 幸福。
本书的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为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建人。本书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让 波德里亚的上一本书是关于美国的。《冷记忆(1980-1985)(精)》则是关于女性、福柯、白血病、天主教、柏林墙、洛朗 法比尤斯、让-保罗二世、玫瑰、南极洲、莱赫 瓦文萨、泥地摔跤、季诺维也夫、色情电影、雪、女权主义、雅克 拉康、史蒂夫 旺德、迈克尔 杰克逊、DNA和恐怖主义。《冷记忆(1980-1985)(精)》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而忧郁正是事物的特定状态。
本书是一部深刻揭示学术界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作品,探讨了学术界的社会结构和学者的社会位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人的职业生涯。布迪厄认为,学术界并非一个纯粹的知识和真理追求的领域,而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社会场域。学者们在其中争夺资源、地位和认可,而这些争夺往往受到他们的出身背景、教育背景和个人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作者还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学术界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学术界的层级和分布反映了 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结构。他强调,要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就必须 表面的学术成果,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力量和文化资本的运作机制。本书揭示了学术界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为理解 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
作为 爱欲与死亡的大师 (苏珊 桑塔格语),欲望与死亡是乔治 巴塔耶一生探寻和追问的两大母题。除了《眼睛的故事》《爱德华妲夫人》《我的母亲》等色情小说外,巴塔耶先后出版了三部探讨色情的专著:《色情史》《色情》《爱神之泪》。这本《爱神之泪》是巴塔耶的*后一部作品,可以算是一部另类 色情史 。 本书延续了巴塔耶《色情》《艺术的诞生:拉斯科奇迹》的主题,试图重现艺术进程中色情观念的变迁与兴衰。本书共配有200余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从史前的拉斯科壁画到现代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从原始部落的献祭到封建社会的酷刑,爱欲的乐园与死亡的炼狱构成了人类激情的两极。作者在诗性的沉醉和神圣的迷狂中探索欲望的真谛,并借艺术之光,揭露出爱欲背后隐藏的死神面容。 巴塔耶一生都在不懈地追寻爱神,
罗兰 巴特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和文学批评家,甚至可以说他是20世纪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传奇。他的写作生涯贯穿了符号学、叙事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新的理论流派。他因独具一格、优雅睿智的批评写作风格而享有作家和文人的声誉,并以边缘和前卫的批评姿态获得了经典的地位。 汪民安教授在本书中生动地展现了罗兰 巴特的思想轨迹。罗兰 巴特是现代思想的交会点,作者将其思想放置在20世纪后半叶充满争论的法国思想图谱中,将他和德里达、福柯、德勒兹等人的思想进行对照,这既是对罗兰 巴特思想的总体呈现,也是在一个更宽泛的角度对当代法国理论的勾勒。此外,作者特别强调了罗兰 巴特对人文科学的巨大贡献和留给后世的丰富遗产。就如同罗兰 巴特宣称的 文本的快感 一样,这部力图解读巴特那些不朽之书的作品,读起来也令人充满快
维特根斯坦,这位天才之典范、20世纪大哲学家,读哲学,谁没有读过他呢?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讲解维特根斯坦的10堂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全书共十讲, 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与主要命题,如“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 “驳斥罗素的‘归纳原则’”“知识和确定性”等。这些在学界曾引起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的话题,透过如此清晰的讲解,让读者能够多面了解维特根斯坦,一并解除对维特根斯坦的疑难。
本书是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作者斯特恩是黑格尔研究领域的专家,书中对《精神现象学》,尤其是黑格尔思想的辩证特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从客体、主体、理性、精神、 等多个角度深入黑格尔思想。除了《精神现象学》全书的导论式概览外,本书在每章结尾写有内容概览和延展阅读书目,并介绍了《精神现象学》的成书经历和接受史,等等。本书逻辑流畅、语言扼要,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扫去了笼罩在黑格尔该著上的雾霭,启迪和激励着读者有勇气走进黑格尔的这部巨著。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简介“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 哲学的沉思》《精神现象学》《恐惧与颤栗》《笛卡尔式的沉思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是德国 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书中突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创造性地提出轴心期理论,他宏观对历史进行分期,认为人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科学技术时代。其中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为 间歇期,公元前800到公元200年为轴心期,而他强调轴心期的重要性,提出每一次人类历史的飞跃都要回顾轴心期即复兴。
《冷记忆》系列中的这部《断片集》精选自波德里亚写作《终结的幻象》与《完美的罪行》期间的笔记,书中充满了冥想与诗意的沉思,其凝练的光芒来自以下话题:沉默的智慧,客观进程的智慧,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充盈于世界中的神秘,政治、艺术与科学等各界的虚无;欧洲、东欧阵营、澳大利亚与纽约;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顽固的无意义。
让 波德里亚的系列格言式日记体回忆录《冷记忆(1995-2000)》是一本关于女性、福柯、阿尔法 罗密欧、白血病、天主教、柏林墙、洛朗 法比尤斯、让 保罗二世、玫瑰、南极洲、列赫 瓦文萨、泥地摔跤、季诺维也夫、色情电影、雪、女权主义、雅克 拉康、史蒂维 旺德、迈克尔 杰克逊、帕勒莫、DNA和恐怖主义的书。《冷记忆》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而忧郁正是事物的特定状态。《冷记忆(1995-2000)》是第四部,时间跨度为1995-2000年。
在初版于1790年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揭示了审美判断的主观先天条件即共通感,表明鉴赏就是这种共通感的普遍传达,从而将知、情、意三种人类的本质力量结合为一个整体。审美判断力在康德眼中又构成目的论判断力的前提和本质条件,只有以人和人的自由为基础方可视为宇宙的 目的。可以说,康德意在弥合《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尖锐对立而揭橥的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不仅在他的整个先验人类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而且他在本书所表述的一系列宝贵的思想,都对后来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至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德著作素以艰涩难懂著称,本书可说是《判断力批判》的导读和入门书,作者的着力点在于吃透文本的基本内容,并从方法论和康德先验人类学的整体上去观照各章节的具体论述;你必须谨慎
《卡尔霍恩文集》(上)包括《论政府》和《美国的宪法和政府》两部长篇。《论政府》对政府与社会、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以严谨缜密的逻辑作出了精彩论证;《美国的宪法和政府》则从宪法的性质、政府的构成等角度阐述了州权的重要性。 《卡尔霍恩文集》(下)收录了卡尔霍恩十篇著名的演讲和信件。这些作品涉及国家的权利、奴隶制、联邦司法权的发展和卡尔霍恩“一致多数”的学说。
为纪念赛罗奥特曼诞生十五周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专为学龄儿童打造《赛罗奥特曼拼音认读故事》,本书精选了赛罗奥特曼系列电影中的高光剧情,每一页都仿佛一部生动的电影,让人置身于宇宙空间的深处……在遥远的光之国,邪恶的贝利亚奥特曼利用等离子火花塔召唤邪恶力量,使光之国陷入危机,修行中的赛罗奥特曼临危受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斗中,赛罗奥特曼与火焰战士、镜子骑士和钢铁武士等正义伙伴并肩作战,他们的力量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向那邪恶的贝利亚奥特曼。尽管贝利亚奥特曼的阴谋狡诈,但他的邪恶计划 终在正义的力量面前土崩瓦解。 赛罗奥特曼的身影在宇宙中熠熠生辉,再一次地踏上维护地球与宇宙和平秩序的新征途!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以一一对应的方式,结合胡塞尔的其他著作及手稿,对《笛卡尔式的沉思》这一20世纪 哲学家胡塞尔的经典现象学导论著作中的五篇沉思予以细致的分析说明,就其中所涉及的现象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严谨的讨论与梳理,并且剖析了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中心所特有的概念、术语。该书简洁明快,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沉思》的艰涩烦杂,是一部经典“先验现象学的导论”的 导读本,西方学界和西方哲学读者都对此书给予很高的评价。
本书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划分为神学谶纬期、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中央帝国的哲学可以看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分为两个大的周期:第YI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哲学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产生,直到隋唐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 本书叙述的就是两大周期之中,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演变以及每一个在哲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学者的贡献。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哲学家,哲学解释学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和历史哲学两个领域。他于1960年出版的《真理与方法》一书标志着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诞生,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现代解释学的“ ”),也奠定了伽达默尔作为现代哲学解释学大师的地位。 这本传记的作者是伽达默尔 亲密的学生,他也一直是解释学领域重要且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因此,该书可以说是目下 且全面的一本关于伽达默尔生平和成就的传记。作者一方面通过采访伽达默尔本人及其同时代人,以及查阅伽达默尔的私人信件和档案,勾勒出伽达默尔作为学者的生命历程和他的思想发展,并将它们放置在他那个时代的背景中——伽达默尔处于20世纪黑暗且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心,源于他选择1930年代留在家乡德国;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