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秉和易学全书》是尚秉和先生五种著作的统称,全书共收《周易古筮考》十卷、《焦氏易诂》十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周易尚氏学》二十卷、《易说评议》十二卷,凡五种六十九卷,统名为“尚秉和易学全书”。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 良知 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包含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
《附录和补遗》第2卷是“补遗”,有31章400节和15首诗歌,其中新翻译的篇目15章,全译的篇目8章,青年时期的诗歌是抢先发售翻译。全书60多万字,他在第2卷的目录上注明“就多个话题所作的分散但有系统
《河洛精蕴》共九卷,分内、外两篇。内篇三卷,讲《河图》、《洛书》与阴阳、八卦、五行的关系;外篇六卷,讲《河图》、《洛书》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河洛精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本书选取了“道德”“良知”“知行”等30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概念,总结出对每一个文化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归纳和提炼出具有智慧性的判断,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底蕴,从而给人们以智慧的启发。本书挖掘历史深层的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展现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硕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自信。
《易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易经》从宇宙产生的本源入手,同时也自然是从哲学的本原出发,逐步跟随宇宙的演化阶段,研究如何表象自然界的必然或偶然现象。《易经哲学原理为什么半部易经可以行天下》介绍了《易经》以其隐含的现代数理逻辑的方式,也就是用(古代数学)模型的方式,描述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状态、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通过《易经》揭示的卦象之间、爻象与卦象之间、爻象与爻象之间的关联,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易经》的卦辞和爻辞所表象的确切含义。
本书以哲学思想为研究进路,较全面地探讨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这一历史过程。书中具体分析论述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的思潮命名、任务主题、发展阶段、思想代表、理论建构、演变走向等重要问题。??本书提出唐宋儒学转型是中国古代中期社会大转型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它既是中国先秦至汉唐本土思想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外来思想文化选择、淘汰、吸收、整合的结果。整个社会思潮的主题是“明体用之学”,因此在其源头时的气象宏阔,在哲学思辨、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多个层面上展开。这一思想转型的*学术成就是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推进了中国本土哲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向度思维的成熟。其重大的思想史意义在于回应了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从哲学上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想,它既是传统儒学转型的成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南怀瑾先生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传道授业精神,在 、香港等地陆续讲述“四书”。南怀瑾先生一直重视儒家学说,常劝世人先从做人做事学起,树立做人的中心思想。“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可以说是他讲“四书”及所有经典的深心和切望。《南怀瑾四书精讲》将先生所讲四书辑于一函,包含《论语别裁》2册、《原本大学微言》2册、《话说中庸》1册、《孟子旁通》3册(含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
霍斐然先生对易道、数术和丹道的研究可谓超迈古人。撰小成而大成。本书收录的是霍先生的周易正解、周易系辞正解、周易说卦正解、周易序卦正解、周易杂卦正解的重要的学术思想。本书是自孔子释义之后第yi次逐字逐句解释《易经》经文;第yi次提出《易经》所建立的框架模式小成图;第yi次揭示出古老的归藏大法是破解《易经》思维方法中捷径之法;第yi次以象数推演文王八卦图的来源;第yi次提出《易经》六十四卦序与天文二十八宿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