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累。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注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和哲学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国哲学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讲一个问题就力求讲透,不东抓一个问题西抓一个问题,以致都谈不清楚;集中加强了对有代表性的原著经典与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与相应的诠释,努力分析中国哲学自身的内涵与特点,特别是与西方哲字的差别,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适履。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准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 多巫觋杂语 。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的名典。本次译注作者杨寄林教授积数十年研究《太平经》之功力精心注译全本,注释详尽征引丰富,译文清晰流畅而
《古史辨自序(上下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 经书 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尚秉和易学全书》是尚秉和先生五种著作的统称,全书共收《周易古筮考》十卷、《焦氏易诂》十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周易尚氏学》二十卷、《易说评议》十二卷,凡五种六十九卷,统名为 尚秉和易学全书 。另附《易学群书评议》《检斋易学提要》二种八卷,共计七十七卷。 尚氏早年师事桐城吴汝纶,晚年治易。著书数十种。尤精于易学,是易学象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易学理论多建立在对《易林》研究的基础上, 卓然成一家之言 。 尚氏倾十余年之功撰成《焦氏易林注》,研寻出诸多失传已久的佚象,形成独具创获的象学理论体系。使久矣晦昧之易象,昭然若揭,可谓阐幽发微,集象学之大成。所著《周易古筮考》《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等,皆获学界称赏。王晋卿赞誉其 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 。 本书校理者张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权威*全备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分类论,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在纸面所显现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约之深邃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南怀瑾先生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传道授业精神,在台湾、香港等地陆续讲述 四书 。南怀瑾先生一直重视儒家学说,常劝世人先从做人做事学起,树立做人的中心思想。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可以说是他讲 四书 及所有经典的深心和切望。《南怀瑾四书精讲》将先生所讲四书辑于一函,包含《论语别裁》2册、《原本大学微言》2册、《话说中庸》1册、《孟子旁通》3册(含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
《鲍鹏山思想史 风流去》,写作年代跨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持续十多年,大部分是作者援教青海期间,高原之上幕天席地写就,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深、用思*精、用力*勤、用时*久,也*经典的文章。2006年首版,历经十余年时间与市场双重考验,靠优质内容与成书品质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鲍鹏山思想史 风流去》内分三章: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用精彩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大时代下他们的际遇与命运,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需要特别指出的,作者每处下笔,亦持 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 之心,60万字浩浩汤汤,字里行间均有来源、出处,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文飞扬,字如刀,深切历史,深切人性,充满诗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本书是南宋黎靖德编辑出版的朱熹语录总集,共140卷。综合了97家所记载的朱熹40岁至去世前一年的语录,其中64家所记为朱氏60岁以后的语录,很大一部分还经朱熹本人阅改过,对研究朱熹晚年思想极具参考价值。本书内容,从四书五经、治学方法到人物评价,从哲学、历史、政治到文学,十分广泛,是一部研究朱熹思想和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书。此次整理,以光绪庚辰贺瑞麟校刻本为底本,以明成化九年陈炜刻本等为校本。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四卷,收入蔡元培先生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及重要工作报告数百篇,是了解蔡元培学术思想、教育理念、政治思想等的重要材料。蔡元培先生一生任职众多,写作专著的时间十分有限,但是仍然坚持以文章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于学术问题、思想问题、社会问题的见解,这些文章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下的读者而言依然能提供启发。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公职期间,也撰写了大量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工作报告、提案,这些报告与提案同样也是了解蔡元培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
《孟学思想史论》卷三讨论的主题是孟子学东传日朝地区之后,朝鲜与日本儒者对孟学思想的新诠释。作者从孟子学内部的问题意识和朝鲜儒学史、日本儒学史的视野出发,考察了朝鲜王朝(1392 1910)与德川时代(1603 1868)两国内部有关孟子政治思想的论辩及其思想史意义。作者还论述了东亚视野在孟子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该地区孟子学的同调与异趣。日朝儒者释《孟子》于异域,出新解于陈编,他们的阐释构成了东亚孟子学的新篇章。
《孟学思想史论》卷二沿着历史与思想的双重脉络,批判性梳理了荀子、朱子、王阳明、黄宗羲、戴震、康有为等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孟子思想的研究,探讨了他们对孟子思想的推衍与争辩、解释与发展,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思想史意义与诠释学内涵。在书中,作者不仅考察了孟子诠释学的政治学、生命诠释学等面向,还回顾了中外学术界近百年来的孟子学研究论著,辨明了孟学诠释史所见的一般方法论问题,展望了孟学研究的新课题及未来道路。
中华有 三圣 :老子、孔子、六祖惠能,《道德经》《论语》《坛经》是 三圣 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部奠基性著作,它们犹如中华文明的 北斗星 ,照亮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心路。齐善鸿 中华三圣经典心读 丛书,在全译全解经典的基础上,还有以下创新:一是主题聚合,以便读者快速学习掌握,比如将《论语 》概括为六大主题:学习之道、仁德之道、修行之道、作为之道、礼仪之道、治理之道;二是围绕主题,分解要点,构建起小体系,讲透经典,比如基于《道德经》总结了老子学说的20个 理论学说 ,深度呈现老子智慧;三是倡导 既学又用,真学实修 的原则,齐教授在精解原典的同时,袒露自己的学经心迹,分享个人学习心得,令人见贤思齐,有强大的学习感召力。
本书采取文、史、哲打通的研究方式,具体考察阳明心学在历史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结果。其主要研究途径为,探讨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指出阳明心学的实质特征与对阳明本人人生存在的意义,梳理出阳明心学在中晚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对士人精神生态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其主旨在于,揭示阳明心学为了解决明代士人的生存困境,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主张,它由内在超越的个体自适与万物一体的社会关怀两方面的内涵构成,目的是要解决自我生命的安顿与挽救时代的危机,而在历史的实际运行中,它却逐渐地向着个体的自适而倾斜,从而变成一种士人自我解脱的学说。本书所要取得的效果是,力争将明代的历史、哲学、文学诸文化要素融会贯通起来,使阳明心学与士人心态的研究变成一种立体系统的研究。其意义在于,
中国逻辑史研究已逾百年,其中尤以其源头及重点的先秦逻辑史的研究为著,而先秦逻辑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文化因素研究是讨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问题。本书围绕经过中西逻辑比较业已形成基本共识的先秦 推类 方法,进一步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方法,发掘新的文献,系统整体地研究了先秦推类方法的源流、发展特点、工作机理、政治伦理传播活动中的功用性、谈 类 用 类 历史践行中的有效性和普遍性等,突出了先秦推类思想的特质是建立在实践功用性基础上的引征谕证方法;尝试为先秦推类方法进行了 模式 构造,并详细分析评价了这种 推类模式 中所存在的各种构成要素;融贯论证了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中, 逻辑与文化 的关系就是逻辑观与历史文化观相融合的研究理念与方法。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七卷,收入蔡元培先生所作序跋类文章、诗词三百余篇,题词百余件。蔡元培先生在文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又学识广博,被时人公认为 通人 ,求其作序题跋者络绎不绝。但蔡先生从不随意作序题跋, 未读全书 决不 率尔发言 。其序跋文章简明平实,评述精到,其中不少本身亦是学术文章,对了解蔡先生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视野极为有益。
本书以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四次启蒙的宏观把握为指导,以对上古神话、殷墟卜辞和周代古籍的扎实研究为依据,全面叙写了中国思想史上个启蒙时期的演变历程,有力揭示了周代创造了以 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 轴心文明 ,成为后世中国取用不尽的思想渊薮。本书的突出创新之处表现为:一、针对张光直、葛兆光等人提出的殷周文化一体论,综合王国维、冯友兰、彭林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周代以 人本 思想区别于上古至夏商 神本 思想的时代特征。二、针对侯外庐、顾颉刚、郭沫若、晁福林等人殷商无道德概念的观点,以三皇五帝、夏禹商王的历史传说和 立君为民 天下为公 的大同学说为依据,揭示了道德观念在上古至夏商客观存在着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们构成周代道德文明不可或缺的思想传统。三、针对李泽厚提出的魏晋是中国历
本书较全面地研究了魏晋时代的玄学,对玄学的渊源、背景、流派、人物、经典系统、笺注形式、作品、论题、学说及历史分期加以探讨,对东晋以后的制度化玄学也详加考辨。书中新见颇多,如说明玄学潮流中何晏与王弼分别开启了两个支流,前者注重才性论,后者注重性情论。作者认为东晋以后玄学仍继续流行,包括玄学在内的官方四学的建置与李充整理四部图书的史事有密切的关联。对于玄学与道教的关系、玄学与正统论的关系、玄学与唐代三教的关系等,作者也分别作了新的解说。此书为王葆玹先生后的玄学研究代表作。
《诗论》《五行》等中国早期典籍重见天日,意味着中国古典学之本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们以大量汉初以来人所未知的事实,修正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典学的历史叙述;中国古典学不得不重新开始和建构。毫无疑问,并非所有简帛古书都有如此巨大的学术思想史意义。《出土文献《诗论》《五行》与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重构(上下册)》立足于深度挖掘新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文献的关联,以历时性探析,揭示以《诗论》《五行》为代表的新出土早期儒典在《诗经》学、《尚书》学、儒学、诸子学多个层面上的价值,剖析它们在思想乃至思维、表达层面对嗣后儒、道、墨各家学说以及屈原辞的塑型或影响作用。在这里,《诗论》作为早期儒家诗学与《诗经》学经典的特质和意义被深入挖掘;孔子至子思时代《尚书》学、《诗经》学的影响得到了崭新的呈现;依儒家礼
本书收入太虚阐述法相唯识学的重要讲演和文章57篇,书前有王恩洋、张化声等人为其中《法相唯识学概论》所作的10篇序。全书内容包括唯识理论类、唯识答辩类、唯识学通疏释类等。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
《春秋释例》与《春秋左传集解》二书,一经一纬,互为表里。杜预认为《春秋经》条理应以《左传》为准绳,《左传》义例当以 凡例 为旨归。《左传》称 凡 的一共五十例,其中不同的有四十九例,这些都是周公留下的文法,是鲁国旧史遗存的旧章。孔子根据这些凡例而删削《春秋》,从而使得《春秋》成为上下条贯、微言大义的通代之典。《左传》中称述的 书 、 不书 、 先书 、 故书 、 不言 、 不称 、 书曰 之类,都是用来引出与鲁史书法不同的新文例,发覆《春秋》大义的语辞,所以称之为 变例 。另有鲁史没有加以记录,但合于孔子之意的事例,《左传》也记录下来,以此发明孔子的旨义。如果不是通过文例的互相比较,就没法弄明白孔子寓于《春秋》文辞之间的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