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名御寇,亦作 圄寇 、 圉寇 ,战国郑人。据《汉书 古今人表》,列子在韩景侯、魏武侯之间。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认为,列子生卒年份当为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先于庄子,故多为《庄子》所称引。 列子确有其人。《汉书 艺文志》道家类载《列子》八篇,并自注: 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但今所传《列子》一书历来争议颇多,大体上被认为并非列子自著,而是后世伪托之作。就具体成书年代而言,大部分学者主张今本《列子》出于魏晋。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八云: 《列子》书晋时始行,恐即晋人依托。 姚鼐《跋列子》称张湛作假的可能性很大: 《列子》出于张湛,安知非湛有矫入者乎? 俞正燮说《列子》乃 晋人王浮、葛洪以后书 (《癸巳存稿》卷十),何治运亦以《列子》为魏晋伪书(见《书列子后》),李慈铭甚
《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巫史传统 是李泽厚晚年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秘密,是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本书阐释了 巫史传统 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 由巫到礼 ,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转化性地创造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 政治 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二是 释礼归仁 ,孔子为这套礼制转化性地创造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的修齐治平的 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 内圣外王 恰恰正是远古巫君以自己通神的魔法来统领部族特征的全面理性化。周、孔使中国传统从人文和人性两个方面在相当早的时代获得了一条实用理性之途。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治家》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故事读本,是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家风十章》《齐家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的延续之作,选取周公等自周代到清代的二十位先贤,用具体的人和事来彰显家风对于这些圣贤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业绩所起的重要作用,将传统家风的基本条目、义理融于故事,语言通俗晓畅,故事感人至深,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他们的高尚人格与家风传承。
《化书》和《无能子》是中国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两部哲学著作。《化书》唐末五代谭峭撰。共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一百一十篇。书中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社会演化,揭示动乱的原因,提出对策。全书在内容上,基本发挥了老庄学说,并把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小农平均主义理想的社会观作为主轴进行论述,又兼有一些凹凸镜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很广泛。在思想上,本书中具有同情人民的社会观与历史观;既有对传统道教思想的禀承,又有对其的阐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能子》全书分上、中、下三卷,近万言,现有三十四篇。指责君主专制制度违反自然,提倡道教的服气和坐忘修炼法,并宣扬儒家的宿命论、仁义道德和近似佛教禅宗思想的 无心 。
《近思录》是由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分类选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语录编辑而成,共14卷622条,是一部代表理学思想的著作。 近思 二字取自《论语 子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近思录》篇幅小而选文精,阐述了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与心性论,讨论了太极、阴阳、性命、仁义等理学*核心的内容。指出学习要以圣人之道作为目标,通过仁爱、恭敬、致知等 内圣 工夫,进一步实现齐家、处世,并且治国平天下的 外王 理想。对佛教、道教进行了批评,对圣贤进行了点评。 朱熹认为,《近思录》是学习 四书 的阶梯。《近思录》涵盖了周、张、二程的主要著作,各卷内容的编排颇为考究,逻辑丝丝入扣,细致又系统地展现了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看作是宋明理学的入门著作。
本书将《老子》81章的思想分五个主要观念﹣常道、自然、无为、素朴、安乐来加以理解与诠释,在客观解读《老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生存体验与问题进行新的阐发,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让人理解《老子》的思维方式、主要思想、修养境界及其当代价值与对人生的启发,让人在当下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充盈,提升处理问题的智慧与能力。使人能在遵循天道自然的法则时成就天性的自由绽放;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看清欲望而复归于朴;在如婴儿的元气满满的状态中体验身心安乐的幸福感。全书以专业的学术研究为根基,以敏锐的触角为创新,以真切的关怀为切入点,以深入浅出的生活案例为辅助,为我们打开了一本有独特视角但人人都能读懂的《老子》。
《劝学篇》是晚清名臣张之洞(1837 1909)撰写的近代思想著作,共24篇,4万余言。全书贯穿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的论点,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猛烈攻击维新派的 开议院、兴民权 的学说。此书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 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 ,据称发行数百万册。
《庄子》一书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而言,不免有高深莫测、艰深难明之感。1981年秋,南怀瑾先生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庄子》,游乎经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阐扬《庄子》大义,清晰明白,通俗生动,精义跌出。本书据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书,定名《庄子?Q譁》,按南先生的话说, 譁啦譁啦,?Q?Q自语罢了 。
《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次汇集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对全书有所修订,并撰写了 新版前言 ,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本书新版还特地收入作者在写完二考之后的感想,即演讲稿《绝地天通》。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老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研究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影响甚巨。此次出版的《老子》,为王弼注、楼宇烈校释。楼宇烈参考多种《老子》版本,对文字进行校勘训诂,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经文宏旨,时有真知灼见。可以说,此书是普通读者和研究者欲了解《老子》一书及老子思想的书,也是研究王弼哲学思想的书。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本书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累。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注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和哲学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国哲学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讲一个问题就力求讲透,不东抓一个问题西抓一个问题,以致都谈不清楚;集中加强了对有代表性的原著经典与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与相应的诠释,努力分析中国哲学自身的内涵与特点,特别是与西方哲字的差别,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适履。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王阳明之学是明代理学的重镇。钱先生把王阳明置于整个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以洗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其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 万物一体 和 变化气质 的遗留问题,贡献了独特的 良知 理论。钱先生讲王学,提醒读者 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 ,以求得王学之 真着精神处 ,这是钱先生于王学的独特之处。这是钱穆一生中专门研究王阳明的学术著作,完整地呈现了钱穆早年研究王阳明的学术成果,也是了解阳明学极简便的入门读本。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 信息爆炸 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入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
《黄帝阴符经》相传此书出自黄帝,该书共有三四百字,字字珠玑,蕴含中华民族政道、治道、兵道、仙道的智慧思想源流,可谓博大精深。通观全文,又连贯一气,书中多隐喻,论述养生、政道、兵略思想时,融合易、老、阴阳、法、兵等诸家思想,是一部独步古今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人类应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完全按自然之道办事,而不可胡作妄为,背离天道。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告诉人们,宇宙虽广大无边,其实它也在人的一掌之中,万物虽千差万别,但人身却包含了一切造化成果,人类完全可以控制自然和生命,走向自由王国。《黄石公素书》相传为秦汉时黄石公所著,后黄石公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此书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完全贯通了起来,使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指出 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告诫人们应按 道 的原理行事,否则必
本书是处耄耋之年的黄钊先生抱病握笔、粹一生之功力的生命之作、绝笔之作。全书校勘篇幅精短,言简意赅又不失严谨而理性的治学精神,展现了作者一生读庄解庄的心得。 本书以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一书中的《庄子》正文为底本,与历代诸家版本及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校,尤注重刘文典《庄子补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庄子内篇、外篇、杂篇展开校训析的工作。 校 即对清本经文中相关错讹衍脱的文字进行校勘,剔去累赘,使文字通顺; 训 即对经文中一些有不同解读的内容进行注释说明,使文意清明; 析 即对各篇经文的中心内容进行精要的评析,让读者迅速把握篇章主旨,进而更快地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准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 多巫觋杂语 。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的名典。本次译注作者杨寄林教授积数十年研究《太平经》之功力精心注译全本,注释详尽征引丰富,译文清晰流畅而
《吕氏春秋》云: 得道者生以长寿。 现代人也越来越重视养生。 被誉为 万古丹经王 的《周易参同契》,是一本求生求寿求发展之书。加上久居仙都楼观台的当代道学大师任法融道长,结合自己多年修炼的切身体验和对道教养生理论的长期研究,对《周易参同契:》学术体系作了全新的破译和通俗而明白的阐释,为人们了解生命与养生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钥匙。 该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炼丹文献,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是鲍鹏山教授对中国传统经典《道德经》的导读之作。鲍鹏山教授以通行的王弼本为底本,参校帛书甲乙本、郭店竹简本、河上公本等诸种本子,尽可能地保留和还原流传千年的《道德经》的文本形态。各章由原文、今译、注释、导读、链接和成语六个部分构成,严谨地选择、恰当地申说各家解说,有时也呈列数家相异之说,分别指其可取之处。全书旨趣分明,将老子的玄理阐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用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同时又不致把玄理浅薄化,保持了《道德经》的玄理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