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 良知 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包含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就是关于《论语别裁(套装上下册)》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别裁(套装上下册)》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别裁(套装上下册)》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邵雍以其先天之学和击壤之诗名扬后世,成为南宋以来象数易学之宗主和理学诗派的鼻祖。正因为邵雍之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故而四库馆臣谓历代皆重其书。 邵雍的著作生前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但其主要著作《伊川击壤集》和《皇极经世》都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而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是则为道藏本和四库本,然历代各版本中收录邵雍著作较为齐全的则要数明代徐必达所刻的《邵子全书》。近年来,虽然有多种版本的邵雍著作出版,但从研究者角度来看,资料搜集未能完备。 《邵雍全集》将力求在资料上做到齐全完备,不仅包括邵雍的各种重要著作,如《无名公传》、《太玄准易图》及序、《正玄论》、《劝学说》等多种散佚在他著中而未被收入各种邵雍集子的著作,而且还将把历代以来研究、议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附录之中。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最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个性、**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王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即理 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 阳明心学 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林云铭(1628~1697),字道昭,福建闽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著有《庄子因》六卷。近人钱穆云:“林云铭有《庄子因》。此书亦就文章家眼光解庄,不免俗冗。而颇能辨真伪,上承欧、归,下开惜抱,亦治庄之一途也。”
本套书包括了《朱子全书外编1》、《朱子全书外编2》、《朱子全书外编3》、《朱子全书外编4》。朱子全书的编修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在制定全书的编修体例时确定:全书只收编朱子本人之著作包括自着、合着、注释、考订及语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