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义今释 有声书频道:https://e.dangdang.com/touch/products/1960446297.html?channelId=30010 《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唐以来,仅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种,至于寺院内外的诵持讲习则更为普遍,有名的 楞严法会 就是据此建立的。《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由唐代般剌密帝译出。经中主要论述了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的理论,以及 二十五圆通法门 。明末高僧智旭评价说: 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阅藏知津》卷十一)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严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串讲(用括号的方式标出)。译文力求信雅达,推陈出新,化古为今,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楞严经》白话读本。
长生不老 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本书是费尔巴哈的一本重要书籍,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基督教认为宗教是人生下来就有,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然是宗教*初的原始对象,从根本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在《法华经》的思想中,菩萨行的观念也得到充分地阐释,这些丰富的修x思想着重体现在《安乐行品》及《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谓 菩萨行 ,是指志求佛果的众生(菩萨)为证佛果, 而必须精勤修习的自利利他的各种方法。如在《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述了常不轻比丘随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无论人们对他怎样轻骂侮慢,他都对众生礼敬如故,并预言众生皆当作佛。这可被认为是较早出现的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思想。如东晋时期的竺道生,即对当时中土流行的所谓 一阐提人不得成佛 的思想提出异议,而提出 一阐提人亦当成佛 的观念,他之所以孤明先发地提出这一观点,实则与他对《法华经》真实思想的解悟不无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他所作《法华经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时有言: 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在《见宝塔品》的注疏中言: 既云三乘是一,一
本书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禅宗与佛学 ,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等,做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 道家与道教 ,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做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心灵伴侣;成功婚姻中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途径。作者凯勒指出,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这是多年来我所看到的*婚姻图书。 卡森(D.A. Carson),美国三一神学院新约研究教授
赵朴初先生本着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写作《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他在前言中称: 我喜欢 小题大做 ,而不愿 大题小做 ,更害怕 有题空做 。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怀,作者将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高深的教理教义、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地概括成为 常识答问 。这《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虽冠以 常识 之名,却实为一部佛学入门大纲,对于希望了解佛学常识以及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自初版以来,在中国大陆已印行达几十万册,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外语版本,是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出现的神秘学莫不是以此为主题展开。本书是一部从文化和医学的角度,论述道家、密宗和东方神秘学的著作。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 三密 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 经 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 即心即佛 、 顿悟成佛 。《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 即世间求解脱 ,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
《四十二章经》是我国*早译出的佛教经典,而且是一部含有较多早期佛教思想的佛经。经中主要阐明人生无常等佛教基本教义和讲述修习佛道应远离诸欲、弃恶修善及注重心证等重要义理,且文字平易简明,可视为修习佛教之入门书。
《金光明经》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 三身 、 十地 思想、大乘菩萨行之舍己利他、慈悲济世思想、金光明忏法及忏悔思想、以及天王护国思想。由于经中所说的诵持本经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护国利民功德,故长期以来被视为护国之经,在所有大乘佛教流行的地区都受到了广泛重视。
《楞伽经》也是一部对禅宗、唯识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佛经。《楞伽经》思想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融汇了空、有二宗,既注重 二无我 ,又讲 八识 、 三自性 ;二是把 如来藏 和 阿赖耶识 巧妙地统合起来。因此之故,《楞伽经》既是 法相唯识宗 借以立宗的 六经 之一,并形成一代楞伽师和在禅宗发展史颇具影响的 楞伽禅 。
本书收编了作者多年研究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医古文献的各种著述多篇,包括对《道德经讲义》《伍柳仙宗》《黄帝内经》《古书隐楼藏书》《悟真篇》《黄元吉玄关绝学》等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是当代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古代科技史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以己身甚深真修实证,和他的弟子们将广泛搜集到的各家文献,进行了数年的精研、分析和订正,几易其稿,成此著述,对史上丹道旁门正宗给予正理正法,并对南怀瑾、陈撄宁大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异见, 对于后学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本书说理浅近,指点显明,易于阅读。
《解深密经》的核心思想在论证一切外境外法与识的关系,认为一切诸法乃识之变现,阿赖子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是万物生起的种子。经中还提出了著名的 三性 、 三无性 问题,并深入地论述了一切虚妄分别相与真如实性的关系。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著作,它从探讨□□共同点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戒 (戒律)、 定 (禅定)、 慧 (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 戒 定 慧 三学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本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整理点校读本,为普陀山佛学丛书的一种,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策划推出。《大乘起信论》对中国佛教自身宗派影响甚大,憨山德清以华严宗法藏疏本为主,先进行删略,突出要义,成《疏略》;再以自身知见融贯各宗思想,形成一个新的诠释,名《直解》。两书不仅是《大乘起信论》的著名注释成果,也是研究憨山德清思想的重要文献。
《周易》一书于古代原为卜筮之用,儒家则据此书发挥中庸思想,这样,便将有迷信成分的阴阳家筮法,予以更张,变成依《周易》象数来发挥儒家的哲学。这样一来,《周易》便脱离了阴阳家的占筮,提高成为由筮辞发展哲理,并由哲理来推断事理。 《春秋左传》中有春秋时代的占筮十三则,由这些占例,即可知其占验实与儒家易筮之法相同,与阴阳家的筮法关系甚少。 鉴于这种情形,王亭之便跟冯公夏先生商议,其实我们可以写一本依据儒家象数易理来解释筮辞的书,冯氏十分赞同,所以便写成了《周易简易占卜》一文。冯氏逝世后,遗稿由王亭之编辑整理,并补入《杂卦传》对各卦性情的定说,以及对《春秋左传》筮事十三则的解释,如是即令读者可知春秋时代的卜筮,实非迷信,只是依卦象来解释事理,这样便建立了本书的脉络,占筮即与哲理结合
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佛教典籍,如何选择,怎样去读,这是每个想了解或研究佛教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十三经》收录了编者精心选择的对中国佛教影响*、*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 《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从佛教典籍的 *经典 起步,引领读者走上佛学的探索旅程。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文,我们采用在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
1990年,国外莲花光翻译小组的翻译家们已将其译为英文、法文等,迄今仍为西欧国家诸多学者信士广泛研学及实修;在大陆,虽有郭元梓居士所翻译的汉文版本,但词古难解,并与藏文原义有出入。鉴于此。吾今为报答上师恩德、饶益后学而发心遵照藏文本义,以通俗易懂之词句将其译为汉文,并为了便于理解而增添了原文无有的科判、注释,为了有助于观修.中间插入了法像、图案,因《宁提前行仪轨》稍广,故于前附加简明扼要概括其仪轨全部内容之《开显解脱道》,此为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修五加行者亦可念诵此仪轨,并将其作为日常课诵尤为重要。为了使您对本文作者华智仁波切生起诚信而著其略传,现已圆满完稿。
《佛法概论》是印顺法师较早的一部研究《阿含》的重要著作。1944年,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讲 阿含讲要 , 讲稿陆续发表于《海潮音》,由于文字通俗,受到读者喜爱,后修订补充成书,名《佛法概论》。虽名为 概论 ,但与一般所流通的同类著作不同,它不仅仅是佛教常识的通俗介绍,而是在全面、系统介绍基本佛理的同时,抉发人间佛教的精义,以解脱和觉悟为核心,凸显佛法的本质。
《佛教十三经:梵网经》在佛教 三藏 中属 律藏 ,是大乘戒律之一,在中国佛教大乘戒律中,《佛教十三经:梵网经》的影响*。经中主要讲述修菩萨的阶位(发趣十心、长养十心、金刚十心和体性十地)和菩萨戒律(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是修习大乘菩萨行所依持的主要戒律。另外,经中把孝与戒相融通、 孝名为戒 的思想颇富中国特色。